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还是人的一种内需与品德。社会忘恩故事的流传,学校"忘恩"情绪的潜伏,学生感恩的缺失,无一不让人深思。学校德育要真正落于实效,应当重视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2.
丁志萍 《考试周刊》2011,(41):153-154
"感恩"是一种回报。"孝"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出感恩意识,规范着人们的德行和评判标准。在中学教育中结合以"孝"等为主的道德资源开展感恩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广东省乳源县围绕"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感恩、责任、自强、进取",在全县中小学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通过组织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感恩于心,感悟责任,自强进取,回报于行。既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又推进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认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依然存在"分数第一"的倾向,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某种程度的干扰,学生中存在的"感恩之心"的缺失,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着困境。本文认为应该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深化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传承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积极探索"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感恩教育新模式;主动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联系机制,强化现有家校联系渠道,拓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新的空间,让感恩教育的知识始于学校、行动落实于家庭、效果彰显于社会。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社会上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有目共睹,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进行感恩教育必须重视下面五点:在观念上真正重视感恩教育;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创设感恩教育环境;感恩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恩教育应当是循序渐进的链条式教育;感恩教育应建立有效的感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张德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19+121-119,121
感恩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古有韩信漂母一饭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华罗庚老先生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学会感恩是有必要的,特别是这些90后的大学生。学会感恩有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感恩的意义     
沈海涛 《下一代》2014,(12):12-12
走进教室,发现讲台上放着一盘蛋糕。小刚从座位里跑到我跟前,"老师,今天我生日,妈妈给我买了很大的一块生日蛋糕,我也要送给您一块。晚上,妈妈还要给我举行一个盛大的生日派对!"小刚故意将"盛大"二字拉着长音,加上一副喜不自胜的表情,让其他同学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谢谢你的蛋糕,也祝你生日快乐",但我话锋一转,对着小刚和全体同学,"你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吗?父母生日那天,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为他们祝贺呢?"  相似文献   

8.
"合"、"同"在战国时期联合成复音词,有初始义"和合齐同、齐心协力"和引申义"和谐一致、志同道合"。唐朝,其产生另一引申义"各方执以为凭的契约、文书",此义位至明代成为"合同"一词的核心义位。在现代汉语中,"合同"一词仅表示"契约、文书"一义,其他义位基本不再使用。从古至今,"合同"一词的词义系统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群毅 《文教资料》2011,(16):141-142
针对学生感恩心缺失这一现状,对学校学生要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构造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建立有效的感恩践行机制,把感恩教育做好。  相似文献   

10.
"教师",从来是辛勤的代言词。每天早起晚归,"吃"粉笔灰,批上百份作业,燃烧自己,照亮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相似文献   

11.
在这里特意不用"公平"这一词,因为一说到"公平",又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是起点公平、结果公平还是过程公平,是实质公平还是形式程序公平之类,说到最后,"公平"一词也就成了各自的自留地,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了。用"平等",就不容易引起歧义。所谓平等,简单说来就是表现出无差异的待遇。  相似文献   

12.
少年沈从文的特殊经历铸就了他对生活的感恩之心,青年沈从文的甜美爱情滋润了他对生活的感恩之心,壮年沈从文经历的峥嵘岁月则让他重拾对生活的感恩之心。"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文如其人。  相似文献   

13.
蒋鹏 《文教资料》2014,(36):173-174
"行李"一词,最初的使用是在《左传》之中,当时的词义为"外交使节",即往来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官员。但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行李"一词,逐渐发生意义的分化,并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意义,本文就"行李"一词的命名原则和词义衍生变化的角度试做一个分析。  相似文献   

14.
"着"的范畴意义是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持续的体标记,它的功能意义是可以和持续性动词组合。"本、朝、依"等单音节词不是持续性动词,验证标准是后面不能跟"了+时量宾语",因此跟在它们后面的"着"就不是体标记,而是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本、朝、依"等完成词汇化,"着"就相应变成了词内成分。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王菘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王崧舟老师还说,"语文味"还表现于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然而,我们看到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是变着"花样"进行讲解,甚至是变着"花样""瞎闹腾",结果就变成了"岸上游泳教学课"。  相似文献   

16.
最早源于希腊语的"怀旧"是作为一个病理学用语,"怀旧"最初指的是"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疾病。后来,"怀旧"这个词逐渐远离医学范畴,慢慢融入了社会,其内涵也有了扩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7.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18.
5月17日全国助残日,"广宁感恩行"活动上,大家都被广州慧灵一群智障人士积极用心的表演所感动。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身残志不残"精神,他们与我们的狮友一起,为贫困残疾家庭送上关心和欢乐。  相似文献   

19.
一、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出自日本动画片。2010年11月10日,"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被视为权威媒体认可网络词语的标  相似文献   

20.
说“纠结”     
2010年初,《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纠结"一词位列其中,另外还有"被就业"、"秒杀"等等。值得关注的是,"纠结"一词与其它流行语不同:它古已有之,属于"典雅"一类的词,且意义集中、书面性很强;而现如今流行语中的"纠结",在原有词的字形、读音基础上,被赋予了大量的新义,且被年轻人广泛用于口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