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前不久,一位作者向报社领导告状,信上指责我在给他的退稿信上,“胡乱”地批了一通话,措词是那样“不客气”,令他“伤心”,使他“不能容忍”。还耸人听闻地说我“扼杀”了他的“投稿自由”!作为报纸的编辑,倘果真如此,那真是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收到一封上海《新民晚报》社的退稿信。信中,编辑不仅指出了文稿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一些稿件改寄的建议。读后,笔者热情高涨,备受鼓舞。不难看出,发退稿信具有密切联系作者,激发作者写作热情的作用。它对报社的长远发展也大有益处。这本是报社编辑份内...  相似文献   

3.
作为通讯员,给报社、电台写稿都希望被采用,但实际上却经常事与愿违。有时,自己辛辛苦苦采写的稿件,包括自鸣得意之作,却被编辑判“死刑”退了回来。面对退稿,是埋怨编辑手下无情,还是冷静地思考找出稿件不用的原因呢?我认为,后者对我们是有益的。下面结合我的几篇退稿,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我经常给报纸写稿,有的刊登了,有的退回来了,这是很自然的,无需多说。我只想挑两件事来说说,从中说明我们作读者、作通讯员的心情。一次是我写了一篇关于国际问题的杂文,寄给羊城晚报。不久,我接到了报社的退稿,稿头上用墨笔写了一个“晚”字,大而端正,十分醒目。随稿附有  相似文献   

5.
时间虽然过去了4年,但那封编辑亲笔写的退稿信,连同那缀满红点点、红圈圈的批改稿,一直珍藏在我的剪报本里。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时,我总要把它翻出来,细细地品味一番,心中便会多一份力量。4年前,我初学写作时,总是急于求成,写出来的稿子,不加修改就寄给报社,结果都如“泥牛入海”,别说刊登,连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当我认定自己不是搞写作的料、并决意放弃子这一行时,我在一位新闻于事的案头结识了《新闻与成才》。“采访体会”、“通讯员园地”、“我的第一篇”等栏目,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一下吸引了我。于是,我就…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笔者当上了通迅员。开始一段时间,我给报社寄去了一些稿件,然而大多未能采用。有一些好心的编辑在退稿时附言:“由于版面有限,您的稿件不能刊登”。起初,我倒也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写的文章本来不错,只是由于“版面有限”而未能见报。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头,为什么我写的稿子总是“版面有限”呢?想着想着,终于悟  相似文献   

7.
我在厂里是搞宣传工作的,工作之余,有个嗜好、喜欢“爬格子”。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我紧紧依靠广大职工,在写作实践中“摸、爬、滚、打”,不断从退稿中吸取“养料”,摸索投稿的“路子”。在报社编辑、记者的帮助下,我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见报的稿件也渐渐多起来了。近年来,我在上海和首都20多种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消息、通讯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一位作者常给《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寄新闻稿,有时附上新闻照片,报社将不采用或采用后的照片退给他。有的稿子是报道社区活动的,新闻照片是社区出资提供的,他又把照片送给社区。社区同志说,报社将照片退回来就不需重印了,照片可供搞展览用。报社为作者、社区着想,这也是“三贴近”的一种表现。给作者退稿、退新闻照片,是报社的好传统,可惜,近些年许多媒体都不再这样做了。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恢复一度中断的这一做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作者和群众的欢迎。诚然,现今越来越多的报、刊、台编辑是在网上阅读、选择和修改稿子,哪有多少稿子要退?…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热情很高的基层通讯员,第一次向报社投稿后,便翘首以盼,盼望编辑的回音、指点、教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第一次投稿”终于石沉大海。以后又数度投稿,同样是杳无音信。当初的满腔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从此不敢再登新闻的“大雅之堂”。与此相反,另一位通讯员第一次投稿后,很快便收到报社的退稿和编辑的回信。编辑十分认真负责地指出了作者作品的缺陷与不足,并点拨了新闻的基本要素与写作方法。这位通讯员收到此信如获至宝。从此,他一头扎进新闻的写作与实践中,在学习中向编辑讨教,在学习中日渐提高。以后作品频频见报,并被单位…  相似文献   

10.
新近问世的上海一份综合性文学月刊——《建设者》,为鼓励青年的创作热情,于1月举办“原上草”退稿征文大赛。凡参赛作品一律为退稿作品,附有报刊的退稿笺。体裁包括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短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一个刊物刚问世,不是去请名家赐稿,“以壮刊势”,而是刊登其他报刊的退稿作品,这大概称得上是“国内首创”了,其精神可嘉,  相似文献   

11.
新近问世的上海一份综合性文学月刊——《建设者》,为鼓励青年的创作热情,于1月举办“原上草”退稿征文大赛。凡参赛作品一律为退稿作品,附有报刊的退稿笺。体裁包括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短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一个刊物刚问世,不是去请名家赐稿,“以壮刊势”,而是刊登其他报刊的退稿作品,这大概称得上是“国内首创”了,其精神可嘉,其作法可贺。  相似文献   

12.
平时阅读报刊,常见这样那样的征稿启事。天长日久看得多了,竟也看出一点“门道”来。譬如对于应征稿件的处理,不管采用与否,大抵都是不退的,但在具体表述上却显出不同的“风味”:有一种是“一律不退”、“一概不退”或叫“概不退稿”的,硬语生言,干干脆脆,使人读来也好、听来也罢,总有一种生味与辣味;另有一种与前者反差鲜明,代表语言叫做“恕不退稿”,恕者,宽容别计较也,虽说也是不退稿,但使人读来、听来却有一种甜味;再有一种叫做“一般不退稿”,那意  相似文献   

13.
谈谈退稿的学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吴水清若论退稿,这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目前流行的退稿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曰“石沉大海”式,将稿件禁闭在编辑的抽屉里,几年不见天日;二日“自然淘汰”式,“三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三日“标准公式”式,寄张铅...  相似文献   

14.
数学上,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用“锐角”就是选择小的新闻角度,开“小口子”。 小角度,挖得深,小中求深 角度选得小,新闻就能挖得深,在这里“小”与“深”是成正比例的。 普法教育是我国近几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就以这方面的报道为例作些探讨。 报社经常收到这样的稿件—— “××乡完成了普法任务” 此稿当然不能用,你一个乡算什么,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写来了新闻—— “××县百万人民通过了普法考试” 这篇稿件还是不能用,你报道的是一个县,报社的记者站发来了一稿—— “××市500多万干部群众昨参加普法考试” 这篇稿件同样没有用,因为要比大,全省的范围还要大—— “全省普法任务基本结束” 这也只能发一条300字的小消息。 是不是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市普法的新闻就不能用呢?回答是否定的。你的角度选得小,照样能用。有的来稿写  相似文献   

15.
大凡吃上“爬格子”这碗饭的人,恐怕没有喜欢退稿的。有时偶然碰到一次退稿,并附有编辑的“亲笔信”,便如获“至宝”,拜读再一。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一次幸遇。今年元月中旬,忽  相似文献   

16.
7月7日下午,宜黄县图书馆二楼阅览室热闹非凡,南昌大学赴宜黄“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为宜黄县图书馆赠书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次活动受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黄晓波、县长谢祖鹏及其他有关领导参加了赠书仪式,并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南昌大学向宜黄县图书馆赠书千余册,价值近万元,主要为科技、文学类书籍。这些赠书将给宜黄老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南昌大学向宜黄馆赠书千册$宜黄县图书馆@黄抱新  相似文献   

17.
吴立  王瑾 《军事记者》2008,(8):63-63
做过基层通讯员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常常花费心血、挑灯熬夜写出来的稿件,发出去后收到的却是报社寄来的退稿信。这时,你会沮丧、害臊吗?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表示怀疑吗?你还会有勇气写下去吗?怎样对待退稿信,往往决定一个通讯员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我不理解这样的“概不退稿”杨润近些年,全国大多数报刊实行了“概不退稿”的“政策”。我是个爱耍点小聪明的人,总以为天下没有感动不了的上帝,就在寄长一些的稿子时附上足够的邮票,并注明“如不能刊用,烦请退回”的字样。然而这一招并不灵。我又想寄退稿还需信封,...  相似文献   

19.
写稿的免不了要收到退稿,编稿的免不了要把稿件退回去。不管对谁,退稿总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我自己既是作者,弄点文墨,自然经常要得退稿;又作编者,在编稿过程中又得经常地要把有些稿子退回原作者,对此自然就感慨颇多。诚然,写稿是一项极艰苦的劳动,倾注了作者的心血。作者完成了一篇作品,意味着一个“孩子”的出世,一件产品的诞生,对自己的作品总有些偏爱。编者是作品的第一个读者,把稿子退回去,意味着对这“孩子”宣判了“死刑”、这个产品的被淘汰。这终究是令人伤心的事。于是,写稿者与编稿者之间,就有了议论纷纷。但是,退稿有时候却可以变成好事。退  相似文献   

20.
近来的报刊上鼓励人们敢为天下先的文章很多。但我认为,舆论宣传本身也要敢为天下先。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触及时弊的稿子寄给某报的有关专栏,不几日,收到退稿,附着的退稿信上曰:“大作拜读,写得很深刻,很有战斗性”。想必这是一篇好稿子。可是,这退稿信上接着写道:“但在目前的气候中谈这样的问题,风险太大,故只能退还给您了。望鉴谅。”后来,这位朋友将稿子转寄其它报刊,登载后,多次被转载,也没引起什么麻烦和风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