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解构主义关照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它对传统译论中原著与译文的关系以及翻译中"忠实"的概念重新阐释来提高和彰显译者的主体性。但是,应该正确认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分张扬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因而具有局限性,受到了众多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传统译论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颠覆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隐形人”的角色,彰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别意识”,因而在译介活动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翻译活动的本的质。  相似文献   

3.
张亮平 《培训与研究》2010,27(3):126-128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5.
传统译论话语存在着很多的性别歧视,女性和译者处于极其低下的地位。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的解放,使译者的地位得以彰显,然而女性主义译论在某些方面过于混乱和偏激。因而本文认为,“双性同体”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顺作者与译者、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74):21-22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作用不可忽视,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译学的影响下,译者一直处于"隐身"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当代翻译理论将译者从幕后推向了幕前。本文从阐释学的观点出发,探究其对译者地位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女权运动,产生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其目的在于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植入性别概念,主张译本和原文文本的平等地位,倡导发挥女性主义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通过提倡以女性主义的名义操控原文文本,建议采用女性主义的翻译策略,挑战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需隐身的观念,实现了译者的显身。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传统的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疆域,译者——译语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文章拟从传统的作者——源语中心论到译者——译语中心论翻译观的视角,对翻译主体——译者文化身份的嬗变进行理性思考,阐明译者如何从传统译论中的"隐形人"、"奴仆"、"画家"成为当代译论中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吞噬者"等等。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从而产生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在翻译史上独树一帜,让我们深入思考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性,对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有益的启示。但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翻译有时对译者主体性过分张扬,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应该摒弃其过于激进的一面,通过发挥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为重新构建女性的主体性及译者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起源及其对翻译、译者和译者风格地位的影响,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风格的存在,并从三方面对译者风格进行着影响。作者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考量翻译中的译者及其风格将会给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具有悠久的翻译历史,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翻译思想,它们折射出现代翻译理论的光芒.文章试图从文化视角运用现代译论中主客体理论反思、探讨传统译论中翻译主体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经历了从朴素的翻译主体意识的形成到译者地位的突兀,译者从忠实地服从作者到站在读者的立场实施翻译,它为近代翻译理论的译者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观,颠覆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性别视角入手,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力争在译作中凸显女性身份和女性意识。中国译论充分肯定了性别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一些女性译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翻译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3.
二元对立论把原作与译作视为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占据主导地位,而翻译则是一个消极的传输过程,处于派生、从属地位,这种观念已经受到多元系统论的挑战,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都对译者的从属地位进行了解构.分析中西方译论和译作不难发现:翻译实践中译者"隐身"的不合理性以及"显形"的必然性.译者的翻译功能在于,译者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最终获得的认识结果(译文)都渗透凝结着译者的主体意识活动,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译者在翻译中的边缘地位,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高嵩  刘文飞 《考试周刊》2009,(42):39-40
本文从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演化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变迁。概括而言,从最初的隐身和蒙蔽.发展到后来的彰显和显现。并认为译者“隐形”下的翻译实践是对译者身份的极大贬低,而译者的显形肯定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对于翻译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传统译论下译者的隐身以及文化转向后译者的显形与操纵,揭示出随着翻译研究中译者角色由幕后到台前的演变,译者地位提升,译文质量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于原文的语言操纵性,强调性别因素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不仅在实践中颠覆传统的翻译观,更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对其理论的研究,文章讨论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及研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井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4-1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中的忠实概念和译者主体性做出了新的阐释,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朱虹所译的《今天没有太阳》,发现朱虹在其翻译中显示出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对译作的选择和翻译的处理上都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它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译者地位,原作与译作关系,翻译标准等方面对传统译论提出质疑,并且通过翻译实践中的“叛逆”争取女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性别译者:主体性与身份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长期被忽视,表达等级体系的“忠实”概念成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镣铐。“显形”译者和“性别”译者充分展现了一个解放了的译者形象。本文试图超越国内译界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的阐释学/接受美学范式,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来阐释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它突出地表现在译者对自我身份的寻觅和建构。通过“深度翻译”,译者充分挪用元文本空间来塑造一个具有独特身份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的差异性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她们强调翻译研究应该消除传统译论对译者/女性的歧视,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重点关注的性别切入,展现女性的话语策略以及女性译者对“忠实“概念的再度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