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晖 《科学课》2008,(10):14-15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多种方式认识水,并能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本课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从四杯不同的液体中找出哪一杯是水,强化学生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无色、无味、透明等),从而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2.
陈纯 《科学课》2009,(8):32-33
教学分析 教学《水》一课之后,紧接着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本课将食用油与水进行比较,一是因为食用油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学生较熟悉;二是油与水比较,无论是颜色、气味、黏度等外部特征,还是液体的内聚力、表面张力、密度等内部特征,都有很大的可比性,从而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展开对水的认识,进一步建立液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小孩子的记忆力都很好,让他背会“水是液体”这几个字并不难,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亲身感知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内涵,并学会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我把木块、石块和水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儿童明白什么是“固体”,什么是“液体”。 先让学生观察,再让他们把石块和木块从盘子里倒  相似文献   

4.
陈燕 《师道》2009,(2):21-21
让学生直观感受1毫升有多少,强化认识1毫升的容量观念,是《认识毫升》一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材在此环节的安排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初步形成1毫升的印象;然后通过滴管滴水的操作实验,让学生观察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从而让学生明白毫升是计量较少液体的单位。由于学校里没有滴管和合适的量筒,“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的操作实验肯定是无法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教学生认识水是无色的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新村小学(444113)姜生华水是最常见的,水的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其中“气味”、“味道”通过味觉直接感知。水是什么颜色?小朋友们往往会产生误解。我在教学中用比较法,效果较好。上课...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自己的变化,知道自己正在长大。2.认识到要准确了解自己长大了多少,科学的方法是测量,然后比较数据。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学情分析与实施策略 在学生学习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后,从本课开始,将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水结冰了》一课主要通过“观察冰块”和“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两项活动,让学生认识冰的特征,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认识到水在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固态。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自己的变化,知道自己正在长大。2.认识到要准确了解自己长大了多少,科学的方法是测量,然后比  相似文献   

9.
《观察水》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设计:水随处可见,是一种很平常的物质,但如果深入研究却会发现它有许多奇妙的性质.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对水的观察,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在教材上,本人进行了筛选、整合,将本课内容分成三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官辨别5种液体分别是什么,并找出哪杯是水;引导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认识水有什么样的性质;安排学生猜一猜一元钱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概述本节课是《水与生命》的第一课时,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在各自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将已有的认识做较为科学的梳理。通过“玩水”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学习中的宽松和愉悦。通过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发现和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培植适宜的土壤。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等。从而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问题、搜集整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1.能具体说出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知道水是一种液体。2.能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性质。3.能对感知…  相似文献   

11.
李媛 《黑河教育》2012,(11):66-66
教材分析:《比较水的多少》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四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液体的体积,使学生学会利用丁具精确测量液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12.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课结合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多少的实际,但是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觉,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就需要借助一些仪器,而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用比较  相似文献   

13.
“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以后,在第二单元编排了“比较”这一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可得到数量的大小相等(或倍数)关系。本单元“比较”的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高矮(长短)”、“比轻重”。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比较的规则,学会“比较”的简单方法。一、创设情境,学习比较的规则比多少。引导学生观察“动物乐园”图中的小动物(有条件可制作成课件)。教师掌握好时机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小熊和小鹿比,谁多谁少;小兔和小猴比,又是谁多;小猴和…  相似文献   

14.
[第一课时已让学生认识了量简、量杯,学习使用量筒和量杯的方法,经过技能训练,学生已学会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并知道“毫升”一般是表示液体占据空间大小的单位,经过对水这种液体的实际测量,学生已能熟练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和正确的读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试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等可能事件,学会用几分之几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加深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认识。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小节,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告诉学生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遇到测量要求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让学生观察直尺认识毫米的长度,通过数一数1米有多少毫米来使学生掌握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水”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教材首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比较并认识水。其次,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三、千米和吨的认识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尺度时用的单位 ,通过直观和操作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首先引导学生用尺量一下数学书长多少 ,宽多少 ?学生汇报时只知道比××厘米多 ,比××厘米少 ,从而引出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例 1是观察尺子 ,除了厘米外 ,还有什么 ?引出 1毫米后 ,让学生数一数每 1厘米中有多少 1毫米 ,得出 1厘米 =10毫米。 1毫米多长 ?让学生量一下一分硬币的厚度 ,他们能清楚地看到一分硬币厚度是 1毫米。然后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夹住一分硬币 ,把硬币抽出 ,看到两手指间的空隙 ,就是毫米长…  相似文献   

19.
滕玉永 《考试周刊》2014,(19):136-136
本文采用了受力分析、运动分析,数学求导,以及Cauchy不等式等方法,加强学生对物理量最值的理解和求解,让学生认识到求最值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求物理量最值的能力;利用gnuplot软件画出重力的功率随θ的变化关系图线,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重力的功率随θ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学习心理学表明,进行“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为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了学习,增强了自信。一、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样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