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基本模式,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构,选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采用注重职业素质培养的多元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职业行动能力的教育.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也不例外.要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的高职课程体系,必须首先树立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观,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得益彰的系统的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课程体系.从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及评价等方面,以"应用写作"课程为例,具体阐释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课程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理论学习与职业实践同步进行,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为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应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可由两部分组成,即教学管理部门、同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表与学生用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评价方案可设三级指标,突础可测量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园艺专业"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艺专业"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结合园艺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根据生长季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安排授课与实践操作,强调教学、实训与园艺行业真实的职业环境相一致.吸收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根据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职业规范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培养高素质商科职业人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以"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3"模块课程体系为载体,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课外活动、校内职业技能大赛),第三课堂(实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3"课堂为平台,以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4"育为核心,以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学分认证"3"考质量评价为保障的高职商科人才"3343"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要在"双证融通工学结合"模式下建设一个相对稳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六点: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依据,制订课程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主线;以职业岗位群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双师"素质为标准,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以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评价手段的考核体制.  相似文献   

7.
葛力力 《职教论坛》2007,(22):20-21
就"一般职业"与"专门职业"、"就业"与"职业"几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对高职与普通本科作了一些分析比较,论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办学的重要目的与本质特征,认为服务于高职办学目的的课程观理应是"以就业为导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对两年制"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进行了剖析。并从职业能力要求决定学制长短、企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以"岗位-能力-课程-证书"为思路设计链路课程等方面,讨论了两年制"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模式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而突出的实践性要求.笔者以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实践教学为例子,从队伍构建、途径探索、考核评价改革等方面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评价忽视了运动技能以外的学习领域,未能真正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与价值,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吻合,与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相承接,与学分制建设相配套,以促进学生体能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新型评价体系。"体能学分"的评价内容由运动参与、知识与技能、健康行为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组成,其考核与评价要凸显主体性、形成性和激励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双证制"的推行,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的逐步推广,在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了"应用"与"应试"困境。文章以"报关实务"课程为例,分析了困境产生的原因,即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存在脱节。从改革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办法,将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及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高职教育"应用"与"应试"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多数卫生类高职院校都认识到形体课对于护理专业的重要性,并开设了形体课.但通过现状调查发现形体课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满足不了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高职护生形体课教学应建立以"职业体能"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本文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护生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构建和研究,从而为其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浙江省中职新课改精神为指导,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等,探索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611"人才培养模式,力图体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从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建设专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创新探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妙 《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1):106-108
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一般要占到总课时的40%左右.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我国高职的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并不算少,但时常听到企业抱怨高职毕业生职业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业务上手慢.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影响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职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这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以上海商学院<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为模板,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VB编程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先上理论课,然后上机练习的方法,而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一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网上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以探索适合在职业余学生学习"VB编程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用VB6.0语言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是根据艺术设计职业岗位需求,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工作室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文章就"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及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国重点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学校根据1999年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主题"终身学习与培训,迈向未来的桥梁"的精神,于2000年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即以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为主体,以成人高等业余函授、远程教育为一翼,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和岗位培训为另一翼;主体带动"两翼"、"两翼"促进主体发展,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由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所决定,"普化思维"是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思维特征,与研究者和高校专业课教师"专化思维"的职业思维特点有极大不同.在当今日益强调以科研成果多寡为教师业务评核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的大环境下,与专业课程教师相比较,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处在不利地位.科研思维当属专化思维,在"普化思维"与"专化思维"之间,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二难"局面.笔者认为应对专业课教师与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系;对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化"思维的认可和保护,以调动广大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普化性的教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20.
高职公共英语精品课程"汽车英语"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汽车技术学院为试点,在建设"汽车英语"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依据"系统改革,学语致用"建设理念,按照"一个中心、两条线索、深度融合"原则开发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基于实践提炼"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4T"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实训模式,采用学习档案袋、口语能力实训考核和职业英语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