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正确合理的策略来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学习的有趣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那么对话教学就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将重点对这种对话教学的应用情况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数学学习目标意识包括目标的明确意识和目标的合理意识两个方面。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习目标意识比较弱,导致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无目标的被动状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从数学兴趣、师生间情感信息交流、目标习惯以及数学阅读质量这四方面着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目标意识。使学生在每堂数学课中有明确的、合理的数学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既然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应当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在这次的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增加了这一新的知识点——《分类与比较》。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感知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数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发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常常是被动地学习数学,机械的模仿和重复的演算,缺乏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之后,对数学内容常常感到陌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后,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数学离生活比较遥远,就会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发展中教师一直在努力追  相似文献   

5.
段军 《学子》2013,(3):42-43
数学学科中,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数学思维中的细胞,是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最基本的要素,可以说,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对处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与保障就是正确地理解和扎实地掌握数学概念,帮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比较完整、比较清晰、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查阅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概念涉及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学习比较枯燥、单调、抽象,学习时很容易缺乏信心,提不起兴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7.
中学数学越来越接近生活,学生学习了数学也应该对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与发现,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扩大视野,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美,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要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可见。新课标突破了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局限。更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高中数学逻辑性比较强,学习知识点比较多,要想让学生学好高中数学,一定要转变对初中数学学习的观念,与高中知识融会贯通,不断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克服困难,从失败中找出关键性因素,自我激励在数学学习中建立自信,不因为数学难或者成绩不理想就输给挫败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高中数学学习效率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小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以及大学理工科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数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正>在课堂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学习中的愉悦,发现数学中的美。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呢?一、在培养兴趣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  相似文献   

13.
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展示数学魅力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意义、将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引领学生发现和感受数学之美展示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相似文献   

14.
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数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感受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数学规律,在创造和成功中学习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数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发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常常是被动地学习数学,机械的模仿和重复的演算,缺乏对数学知识的真主探索.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之后,对数学内容常常感到陌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后,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数学离生活比较遥远,就会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发展中教师一直在努力追求的方向,通过趣味数学来提高学习兴趣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各种有趣的数学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提倡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已明确提出把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发现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即观察猜想、归纳发现;分析比较、类比发现;洞察剖析、审美发现;概括提炼、抽象发现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把握数学发现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希望我们教师摈弃传统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此,对学生学习模式的研究成为了当下重点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怎样的学习模式比较适合初中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上世纪60年代,布鲁纳(J·s·Bruner)"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nling)非常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规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发现意识。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在直观操作教学中,培养发现意识。小学数学的直观成分多,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依赖直观与操作获得数学知识。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数学这一...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学习调查中发现:"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是个位数的学生)中有部分的脑子是比较灵光的,凭他们的智商是完全能学好数学的。教育心理学来分析,这就是所谓的"有足够的数学学习能力却没有数学兴趣(0兴趣,即没心理投入)。  相似文献   

20.
<正>比较对于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共同属性,进而把握事物特征;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进而厘清事物类别;还可以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类别关联,进而发现从属关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有利于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促进数学素养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