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杏英 《传媒》2001,(2):24-26
知音杂志社副总编雷一大,从《知音》创刊到现在,整整15年了,心无旁骛,为《知音》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此,知音杂志社的同志亲切地称他为:勤奋耕耘在期刊事业上的“老黄牛”。  相似文献   

2.
标题是新闻之眼,是新闻信息为受众所接受的必经通道,是新闻发生作用的起始点,再好的新闻都需借助一双传神的眼睛——标题的概括、评价,起到引导和强化的作用,以顺利进入传播渠道,寻觅自己的知音,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在几年新闻实践中,我也总结出了我对标题制作的“简”、“精”、“雅”三字原则。  相似文献   

3.
“高山流水”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以“高山流水”四字成文,比喻知音.例如宋·张孝祥《浣溪沙》词:“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八十六回:“书上说的师旷鼓琴能来风雷龙凤;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相似文献   

4.
谈交往     
《孤独的狂欢》说的是媒介的文化,是独立的个人在网络时代的“狂欢”,因为人既可以和电脑闲聊扯淡,也可以将之引为“知音”。吴伯凡对于“交往”的论述很精辟,闲聊与知音,灌输与传播,散见于书中各处的描述,让我对“交往”(Communication)的含义有了一些新鲜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标题,从讲爱情的“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一词中化出,窃以为用来作谈论作者与编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并不牵强。以爱情论编著者之间的关系,大概起之唐代:唐之前的《列子·汤问》的“高山流水”则以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的典故,衍化为“知音”的美谈,而泛化的“知音”在现代又融入了“爱”的内容,表现蔡锷将军与小风仙的情感、理性共鸣的电影《知音》即是一例。其实,宋代李清照与赵明诚早开两者于一体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知音集团旗下的《知音漫客》强强联手,全方位地密集出版“知音漫客”丛书,经过短短一年半的努力,累计销售逾200万册,成为国内原创漫画的第一品牌。今年年初,该社又与台湾东立出版社合作,共同整合两岸第一流漫画家携手打造《星少女》漫画志。  相似文献   

7.
《知音》在办刊过程中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放在首位,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政治家办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逐步形成了“把握导向、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风格。在报道内容上,《知音》注重实事求是、昂扬向上和指导性、思想性强的文章、坚决不发华而不实、趋时媚俗和走调、变调、反调的东西;在栏目设置上,《知音》精心安排以正面宣传为主,能充分反映社会“真、善、美”内容的报道,尤其致力于经营这一方面的重点专栏(如“爱心行动”等等);在刊物形式上,《知音》追求高格调、高品位,力求使刊物凝重大方、高雅清新的特色与刊物的内容和谐统一,相映生辉。十几年来,《知音》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知音》创刊于1985年,是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发行量超百万册的名刊之一。 《知音》的成功,是与其鲜明地突出人情美与人性美的特色,不断地升华“人情美、人性美”这一主题分不开的。《知音》人在升华刊物的主题中,博展其爱心。  相似文献   

9.
有些同志在新闻采访中,常觉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融洽不起来,深入不下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这些同志知识面较窄,不懂得采访对象讲的知识和专业,不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等。如果说古人称向外行请教为“问道于盲”,那么我们有的记者、通讯员去采访那些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里的专家,或可称是“盲者问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之间由于缺少共同的语言,而给记  相似文献   

10.
1985年,白云黄鹤的故乡诞生了一本名叫《知音》的刊物。记得创刊之初,它就以一次发行40万册,令期刊界刮目相看。10年耕耘,它的期发行量已达160多万册,早已由楚天走向全国,飞向世界。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这一项项荣誉,更是记载着它的艰辛和奉献,它的追求与攀升。 “抚琴遇知音”,这一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知音》缘此定名,其良苦用心殷殷可鉴。然而,高山流水遇知音,又谈何容易?可以说,每一个刊物都在企盼自己能成为读者的知音,但让众多读者视之为知音者为数并不多。有人说,《知音》的成功在于刊名取得好。此话仅说对了一小半,没有真功夫和真货色,反倒枉负了好名称。那么,《知音》成功的“秘诀”又何  相似文献   

11.
作家写出了书,愿不愿意将书送给别人?从道理上来讲,应该是愿意的: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佐仁”,写作为什么?不就是“觅呀觅知音”吗,当然应该碰到像知音的人就送他一本了。再说,你的书不一印几千几万本么,送几本  相似文献   

12.
《新创作》是长沙市文联举办的文学月刊。它的宗旨是“以扶植文坛新秀为己任,努力作当代青年的知音”。我读完已公开发行的一、二期,不禁脱口而出:“《新创作》确是当代青年的知音!”现在的青年,在文学方面最爱看小说,特别喜欢反映青年生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高居国内综合文化类期刊榜首,是中国社会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转载率最高、影视改编率最高、市场上最热销的期刊之一”的《知音》,自1997年始,开始不定期地举行“请您当‘主编’”活动。如1997年第10期的活动内容为:“一、本期《知音》中,您将奖励哪几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新闻通讯》2013,(6):64-64
贾樟柯出征戛纳,最终得到最佳编剧奖。贾樟柯面对媒体采访,直言“在戛纳找到了知音”。而此前刚刚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李安导演大赞“贾樟柯导演勇气可嘉、电影的力量很强”。  相似文献   

15.
赵国妮 《青年记者》2010,(12):54-55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题的定义为:“标明文章、作品内容的简单语句。”这也是我最初对标题的认识,后来从事编辑工作才渐渐清楚,这只是最基本的。《知音》杂志副总编雷一大在接受采访时说:“文章的标题是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甚至是一本书留给读者的一个决定性‘印象’。读者选择报刊书籍,通常是‘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晚年的时候,听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时,好像又一次找到知音。他说:“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17.
刘影 《新闻知识》2001,(5):38-39
“客里空”历来是新闻报道的大忌,不管是新闻单位、报道中的当事人还是受众都对虚假报道深恶痛绝。以往对于虚假报道的批评多从强调新闻职业道德和对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的保护这一角度出发;而去年4月,读者桂运波则以《知音》刊登虚假报道,损害了他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为由,将这份武汉出版的国内知名杂志推上被告席。法律界有关人士认为:“这次发生普通读者起诉《知音》杂志社,表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正从单纯的物质产品领域进入精神产品领域”①。《知音》杂志社在答辩中强调,“商品和服务才是《消法》保护的范畴,而报刊的内容是文…  相似文献   

18.
方仁 《传媒观察》2006,(5):11-13
1985年1月,《知音》诞生于武汉。《知音》坚持把创造鲜明的个性特色作为发展自己的战略,率先在中国期刊界推出了具有哲学理念的“人情美、人性美”的办刊原则,强调刊物要“深入生活、深入心灵”。引起了广大读的共鸣,创刊号即发行了40万份,当年最高月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创造了中国期刊史上的奇迹。《知音》崇尚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自创办之日起首开湖北省报刊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之先河,在风险中和压力下,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竞争的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其管理模式深为全国期刊界所推崇。  相似文献   

19.
诗与知音     
伯牙鼓琴,心想着高山,钟子期则说:“峨峨兮,若泰山;”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则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闭口弹琴,心中所想,钟子期就一定从琴声中听得出来。这等知音一直叫我叹服不已。难怪钟子期一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近来,我不知不觉之间,把伯牙、子期、知音与诗联系起来,总觉得有些写诗者与评诗者之相知毫不逊色于伯牙、子期。三  相似文献   

20.
田小华 《军事记者》2010,(10):71-71
唐代诗人贾岛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我经常用这首诗鞭策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