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敏感与精品     
王毅 《今传媒》2006,(12):54-55
近年来,我先后有消息、通讯、言论、理论文章、新闻论文等各类新闻作品获得全省、全国性新闻奖33件(次),其中有4件作品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在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敏感”对于写好新闻作品至关重要,本文试以“敏感与精品”为主题,谈一点认识。敏感,是指对外界事物或现象做出反应的灵敏性。说一个人比较敏感,往往是说他有敏锐的眼光、敏锐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从事新闻工作要讲敏感,既要有新闻敏感,更要有政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是指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点工作等值得报道的事情,能够从新闻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发现其新闻价值并做出…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3.
有两条关于女博士的顺口溜正在广泛流传,一是“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此句尚且承认了女博士是女性,而另一句“世界上有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更是强行将女博士从女性群体中“孤立”出来,打入另类群体。这两句顺口溜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没人能说得清,但最近两位高学历女性的行为真正打破沉寂,让全社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群“智慧女人”。不久前,一位署名罗飞的女博士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疾呼:“我是女博士,但我不是灭绝师太!”自称原本是一个“爱说、爱笑、爱闹、爱…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5.
白,非常白     
当代女性钟情什么样的内衣颜色?我“百度”了一下。圣诞红、温情玉、典雅黑……都是令人血脉贲张的炽热色彩。白色似乎与熟女不搭,清纯有余,魅惑不足,更无关“情趣”。  相似文献   

6.
《深圳特区报》的“家庭”版创办于1994年元月。1998年9月,《深圳特区报》编委会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原有的每周一块“家庭”版(周日出版)的基础上.加多了一块,即每周两块“家庭”版。我接任新“家庭”版的责任编辑。 如何突破原有的“家庭”版的局限,使广大读者获得更新鲜、更强烈的感受?这是我接任新“家庭”版责任编辑后一直努力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在认真地翻阅了《中国妇女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和一些生活杂志及女性刊物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确立了“专版专题──加强副刊的冲击力”的办版思想。 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这里,在性别上加引号是要说明,性别是被当作一个基本范畴来看待的。在敏感上加引号是要通过一种联想来突出性别的概念。过去不是爱说“阶级敏感”吗?凡事一旦归结到“阶级”。就算说到根儿上了。遇事能很快嗅出其“阶级性”的那种特殊能力被誉为“阶级敏感”。为学习从“性别”角度看问题,培养自己的“性别敏感”,我在这里特用“阶级敏感”的联想,以加深印象。“阶级敏感”的日子谁能忘记。  相似文献   

8.
当“官儿”难,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新闻官儿”更难,因为他的工作对象不仅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其中较为敏感的一部分——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农兵学商……我本是个地地道道的“秀才”,而且是个女秀才。自60年代初投身新闻工作后,一直就埋头子采访、编辑、翻译……20年后,历史把我推上了“新闻官儿”的位置。幸亏我从事新闻工作经历了从读者到作者到编者的变换;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又经历了从助  相似文献   

9.
不少通讯员常说:我们缺乏“新闻敏感”,所以写稿采用率低,根据我的体会,“新闻敏感”不是从天上摔下来的,而是靠艰苦努力换来的。一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新闻敏感”要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富矿”,不在“请柬”中,不在会议上,不在材料里,而是在基层,在一线,在人民群众之中。因此,眼睛盯着“请柬”,整天忙于赶场,是难以抓到“活鱼”的,更别想写出精品来。 多年来,我不被“请柬”所诱惑,坚持将功夫下在“请柬”外。对新闻线索发掘不等、不靠,而是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捕捉新闻线索,挖掘新闻题材,提炼新闻主题,增强新闻敏感,探索新闻手法,写出了一些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在26年的新闻生涯中,我有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新闻敏感?我以为,新闻敏感是指作者发现新闻、识别新闻、捕捉新闻、把握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指作者认识和挖掘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作者政治水平、政策水平、思想水平、业务水平的综合反映。 有了诸多方面的综合水平,才能产生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加上处处留心,好新闻是不难捕捉到的。我在采访实践中发现,新闻敏感的产生,大体有如下四种情况。 一、新闻敏感产生于新闻事件发生之前 根据马思主义哲学原理,新闻事件是第一性的,新闻敏感是第二性的,新闻事实决定新闻敏感。那么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会不会产生新闻敏感?如果会,是否违反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我的体会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可以产生新闻敏感。它不但不违反哲学观点,而且符合认识论规律。这可以用“事出有因”这个哲学道理来回答。 例如,1990年6月14日下午,我突然接到西安市碑林区幼儿园的通知,说是16日下午3时,幼儿园召开爷爷奶奶家长会。在我的印象里,幼儿园召开爸爸妈妈家长会是常有的事,专门召开爷爷奶奶家长会,我还  相似文献   

12.
李记 《新闻天地》2010,(2):74-74
如何在制度革新上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固然重要,如何用更智慧、更理性的方式处理那些容易使流言蜚语大行其道的极度敏感事件,无疑更是各级职能部门迫切需要补习的“功课”。因为.凡事都有“两个版本”,绝对不是好事。  相似文献   

13.
“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就已经提起,妇女的“半边天”提法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是确定妇女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地位,不仅仅是物质上、精神上的与男性平分天下,更在于全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与大众传播媒介密不可分。在众多传媒中,电视在塑造女性方面担当了重要角色。它通过控制信息来传播、诠释、解读女性,形成对女性社会行为的隐性支配。因此,从这一意义上看,电视传媒观察女性的视  相似文献   

14.
女性时尚杂志广告通过性别的呈现方式,构建着我们关于性别的认知.虽然女性时尚杂志及广告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呈现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形象,但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女性依然没有彻底摆脱男性的附属物的身份.本文在总结目前女性时尚杂志广告中常见的女性形象的基础上,批判女性时尚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定位刻板化、地位模糊化、形象商品化,希望在消费“她时代”的背景下,女性时尚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能更丰富、更自主、更鲜活.  相似文献   

15.
拒绝婚纱     
作为单身女子,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前几年,同学、朋友呼啦啦一窝蜂地走进那座著名的“围城”,惹得母亲煞是艳羡,直埋怨我不给她加冕岳母的桂冠;今年更是不得了,朋友、同学又跟约好了似的,接二连三地跟妇产医院打上了交道。母亲和周围的女性长辈们就更加按捺不住了,职业和非职业的媒婆们差点没把我的耳膜“锻炼”成“永久牌”的蜂鸣器。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某市法院联合召开宣判大会,依法判处了一批严重经济犯罪分子。第二天,该市报纸发消息时,在标题中有以下字样:“两名大受贿犯、贪污犯竟是女性。”我以为:“竟是女性”云云,这种提法是不妥的。“竟是”者,意料之外也。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呢?犯罪,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17.
假如磨难是人生的试金石,那么,对女记者的磨难不会亚于大海。在深不可测、犹如浪涛拍打着礁石的生活大海中,如何显示出女性的力量、女性的坚强以及忍耐? 没办法一言以概之。“我说过这句话”那一日,在颠簸的长途旅车中,邓伟志先生笑对我说:“小成,有人告诉我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让我选择事业与爱情。我宁要事业!”我回眸一笑:“我说过这句话,那是十年前。”十年前,我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简直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白天采  相似文献   

18.
张军荣 《军事记者》2013,(12):51-52
在人们的印象中.军人充满阳刚之气。许多军事新闻摄影作品中,处处有军人一往无前、舍生忘死的镜头。其实。军人也是人,有着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其感情世界非常丰富。我们军事摄影工作者.既要用镜头充分反映军人的阳刚之美。又要充分体现军人的“阴柔之美”.做到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19.
全力 《中国编辑》2006,(2):41-42
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如何“选摘”得出彩?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这种职业敏感是文摘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要求编辑面对纷繁杂芜的各种信息、资料,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其采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要想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就需要有“新闻敏感”。人们常常把“新闻敏感”称为“新闻鼻”,这一比喻,非常贴切,非常形象。“新闻敏感”能捕捉到鲜活的“大鱼”。写出有分量的稿件。1992年8月下旬,我去采访当时的温岭县县长张敬钤,让他谈谈温岭10万农民走向流通领域的情况。采访结束后,张敬钤县长对我说:“你呀,不要光是报道好的。你知道吗,10万农民走向流通领域后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你下去好好调查一下,研究一下对策。”张县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