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自1922年《社会与教育》问世至1949年,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学界的接纳和认可,近代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在教育学和社会学中的学科地位分别进行了界定。不仅如此,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表现在促进教育学"科学化"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都应用了马克思的教育学思想,这种教育学思想产生于近代的大学教育,能够把现实中的人作为教近代教学的出发点。这种教育学思想的实质是"人"。在这种思想的帮助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注教育是提高社会人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传统马克思教育学、他的现状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王景 《教育学术月刊》2010,(8):12-13,23
中国教育学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来源基本上是因袭西方教育学或哲学。然而,中国教育学学术性格的成型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教育学在学术性格的形成中继承了圣贤哲人"圆融和合"的研究哲学和"六经注疏"的治学传统,同时,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也滋生出"自我矮化"学术情结。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会登上历史舞台,既顺应了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客观形势,又反映了教育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学术体制的组成部分,教育学会通过举行学术年会、设置研究会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讲演、参与世界教育会议等方式,搭建了学术研讨与交流的主要平台,而且随着这些活动方式的制度化,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学术的研究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康德与西方大学教育学讲座的开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是德国近代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也是西方大学教育学讲座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母校柯尼斯堡大学多次主讲教育学,并通过大学讲座来阐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西方大学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笔者多年留学海外所收集到的重要史料,并主要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近代德国教育改革及大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着重考察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关情况及其影响,以期为我国西方教育史及教育学史的研究提供若干有益的素材,并藉以促进我国学界对西方近代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及从事教育学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 (1877— 1927),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他是引进、吸收、融解域外学术思想,以及运用西方学术理念与方法诠释中国古代典籍的先驱,也是率先破除限制我国学术发展的古今、中西及新旧畛域的先锋。他除了在史学、文学、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出色成就外,还着力于教育学的研究。他翻译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 8种教育学著作, 1911年以前,翻译西方教育学著作之多,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他参与创办并主编了中国近代第一份教育刊物《教育世界》,并最早把西方近代哲学观念引入教育研究,成为教育史上第一位尝试在近代心理学、…  相似文献   

7.
教育即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在传递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的发展.教育学即育人之学,培养人是教育学的立足点,人的问题就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教育学理当关注的是"人--文世界".在此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教育学是真正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8.
略论教育学“中国化”现象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学原先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的教育学,后来中国学者编写了为数甚多的《教育学》,其成就不等,或多或少反映了中国的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取向。其“中国化”的程度如何见解不一致。中国教育学家早就有构建中国...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家庭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关注的领域.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私人领域的养育、个体日常经验的传承和嵌入生活的非正式教育等特点,其理论的建构逐渐陷入了研究视域、研究方法论和教育学意蕴话语表达三重困境.在教育学视域内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建构既是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整体性把握,也是对教育促进人成长这一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深度诠释.选择文化取向、融合取向和实践取向的家庭教育研究方法论是理论建构的前置条件.回归教育学视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构,需立足家庭教育生活,培育家庭教育理论成果;着眼家庭促进人的发展,突破学科化教育理论的路径依赖;基于教育学的文化品格,明确家庭教育的理论价值,从而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教育即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在传递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的发展。教育学即育人之学,培养人是教育学的立足点,人的问题就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教育学理当关注的是“人——文世界”。在此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教育学是真正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11.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学本土化是近代以来中国针对“教育学进口”现象的一种反动,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学人的一个“情结”。在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问题意识先后经历了“中国化与现代化”、“中国化与科学化”和“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变迁历程。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人手,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可能性,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有“移植”、“借鉴”和“对话”三种境界以及“走进教育现象,进入教育的日常生活”和“走进教育学术,进入教育的意义世界”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嬗变过程不仅是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旗帜,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百年的教育变革。这百余年教育学科的发展史代表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尤其见证了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教育学系在近代高等教育"后发外生"的变迁背景下,秉承西学与固本相结合的学系学科方针、劳作与研习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并聘请部分留美人士任教,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也对师范教育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对此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理解。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西方的教育学说还是中国的教育学说都把人的终极意义的发现,人性本身的发展和完善看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首要关切和根本内容。如古代希腊的先哲们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历史主题,而以人性自身觉醒为宗旨的西方近代文艺复兴、启蒙主义运动只不过是对“认识你自己”的进一步深化和延续。与此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4.
康德是德国近代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也是西方大教育学讲座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母校柯尼斯堡大学多次主讲教育学,并通过大学讲座来阐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西方大学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笔者多年留学海外所收集到的重要史料,并主要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近代德国教育改革及大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着重考察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关情况及其影响,以期为我国西方教育史及教育学史的研究提供若干有益的素材,并藉以促进我国学界对西方近代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及从事教育学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会的学术研究泛及近代中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学会从事学术研究,既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教育诉求,又折射着新式教育勃兴的急切呼唤,由此使其学术研究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纯学术研究。依托学术研究的开展,教育学会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历史进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加速了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失败后,天朝大国的人们开始把学习的目光投向日本。此时在日本风行的正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通过当时的留日学生和日本教习等途径,赫然巴特的教育理论被成功地引入中国,并得以广泛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引入不仅促进了五段教学法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而且激发了国人自编教育学教材的热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4年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的先驱郭秉文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100周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为之举办了专题国际研讨会,纪念这位第一个在美国也是国际上知名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的中国人。郭秉文1914年的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实际开启了中国由借鉴和模仿日本教育学转为引入与建立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并结合本国实际开展教育学研究的进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学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说,郭秉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意味着中国教育学人正式进入国际教育学界一试身手,试图对人类有所贡献。为了纪念这位标志性的人物,本刊特设“郭秉文专题研究”,汇集在纽约国际会议上的精彩之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学术传统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学术研究的传统是致力于人的发展和对教育真谛的把握。然而,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学研究范式的传入,教育的学术传统被割裂,给教育学的发展带来诸多的困惑。继承传统是教育学创新的前提,也是教育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教育学,从20世纪初的“引进”到20世纪末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形成,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演变轨迹。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看,近代西方教育学的引进与传播、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中国教育学的意识形态化、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持续并有力地介入于中国教育学的形成过程之中。由此,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形成可以视为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它也因此才得以呈现出当下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实践哲学与教育学有着天然内在的关联,可以说,实践哲学是教育成“学”的根基。近代教育学之所以走向分裂,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实践哲学。因此,今天重新返视并回归实践哲学和教育学的内在亲缘关系,是教育学摆脱生存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