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本期,《中国记者》已经出版整整200期了。她的前身《新闻业务》杂志最后一期的总期数则是157期。前者与后者相续总共为357期。从《新闻业务》到《中国记者》,一脉相承,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宗旨;立足新华社,面向新闻界,以反映和总结交流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探讨新闻理论为己任。无疑,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专业期刊。笔者在新华社的工作经历也正好可以概括为从《新闻业务》到《中国记者》。这里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些历史片断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者》届满百期,我们愿借此机会回顾一下几年来走过的这段历程,想一想如何进一步改进刊物的编辑工作,并热切期望读者和同行提出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为新闻界服务,为读者服务。 1986年春,新华社党组决定将新华社主办的《新闻业务》、《新闻纵横》、《新闻摄影》三刊合并,办一份面向全国新闻界的新刊物。当试刊本于1986年8月问世时,近百封热情洋溢的来信,使编辑部同志倍受鼓舞。1987年1月,《中国记者》在广大读者的关注下正式创刊,几年来她一直受到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深切关怀。尤其是中央一些新闻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的主要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读者: 《中国记者》创刊已经80余期了,几年来,本刊得到您很多关怀和支持,编辑部同志对此深表谢意。为了听取读者们对《中国记者》的意见,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更好地为全国新闻界服务,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请各位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意见和建议填写出来并寄给我们。我们渴望听到读者的声音。为了感谢各位的支持和合作,所有返回问卷将统一编号,截稿后摇奖产生一等奖3名,奖金各300元;二等奖12名,奖金各100元;二等奖50名,分别赠阅1994年全年《中国记者》杂志;其他所有参加者均可获得一份纪念品。对于读者提出的好建议,我们将在明年本刊第一期的《读省寄语》栏中择要发表。此问卷复印有效。返回问卷时请寄: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邮编100803。截止日期:1993年11月15日(以发信地邮戳为准)。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中国女子足球骁将孙雯加盟新民晚报,当了一名体育记者。上海的《新闻记者》期刊,特邀曾多年担任新民晚报体育版编辑的资深研究员白子超,以媒体和记者为主题,对孙雯进行了一次访谈,并在2004年第3期《新闻记者》上发表了这次访谈的实录。我们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对话在此刊登,希望新闻界的同行读一读,或许会有所感悟,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5.
竞争与同步     
想不到,我的一篇短文(见本刊第3期《记者要讲究个“信”字》)引出了不同意见的讨论。然而,袁建达同志文章的观点(见本刊第6期《何必“同步”》)我不能完全赞同。有一点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目前新闻界缺乏竞争,需要提倡记者、编辑发挥各自的特  相似文献   

6.
积极订阅《新闻界》《川中时报》为记者、通讯员订《新闻界》《川中时报》为保证报纸的质量和提高记者、通讯员的新闻写作水平,在总编袁朝民的建议下,统一为所有记者和骨干通讯员订了1994年全年的《新闻界》,并确定定时组织学习讨论。(程迹)梁平县订《新闻界》1...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您好!《新闻三昧》1997年第7期“业务研究”栏目里刊登的《简论新闻作品的风格》一文,写得特好!反复读后,觉得很有味,很受启发一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能否请当今中国新闻界的名家(或者说作品很有特色的记者们),每期在《新闻三昧》上来和我们广大的企业报的记者编辑们谈一谈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最好是能由读者点名。同时是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界升起的一颗灿烂新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卓越的记者之一.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新闻界中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范长江,研究范长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信息与文摘     
《视听界》1989,(1)
展望中国新闻界莫如在《中国记者》发表的评论中对中国新闻界的前程作了展望。文章说: 改革中的中国新闻界还将继续喧闹下去。党性和人民性的论争,还会继续,但是改革的实践和深入,又向人们提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纸质媒体人才流失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记者》2011年第12期"焦点"栏目刊出《35岁:走,还是留?——关注媒体人才流失现象》系列文章,在新闻界引起一定反响。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近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让本文作者对此也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1.
祁念曾 《新闻界》2000,(3):45-45
《深圳商报》是深圳特区一张年轻的报纸。作为市政府机关报 ,要增强其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加强新闻理论研究 ,对报纸发展的指导更为重要。九年来 ,我们组织报社员工积极开展新闻研究 ,钻研新闻业务 ,共出刊《深圳商报通讯》47期 ,发表文章500多万字。其中 ,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中国报刊月报》、《岭南新闻探索》等新闻理论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 ,在新闻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近 ,我们已将主要文章汇编为《深圳商报的探索与拓展》一书 ,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既是我们多年来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记者》2013,(7):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记者》2013,(8):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14.
外文出版局副局长刘德有同志曾长期担任新华社驻日记者(1964年9月—1978年6月)。我们特约请他为本刊撰写评介日本新闻事业的专稿。本刊过去刊登过的他的文章,还有:《日本新闻界概况》(1979年第1期),《日本的新闻记者》(1980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5.
《重大报道对策》是中国记者杂志社编辑的“中国记者书系·对策系列”的第一本。它是《中国记者》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努力的一部分。 作为为中国新闻界服务的权威新闻专业刊物,《中国记者》紧密关注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力于针对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需要,运用更具科学性和现代意义的方法,就一些重大而又是新闻实践中必须解决的课题,组织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研究者,梳理源流,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探讨规律,超前策划,提供对策。我们的这些努力,不仅反映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反映在中国记者杂志社编辑的增刊《现代报刊销售》、《现代媒介经营》、《现代媒介运作》等上,同时,也更深层、更系统地反映在陆续编辑出版的丛书“中国记者书系·对  相似文献   

16.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著名记者孙世恺在《新闻记者入门》一书中,记述了范长江、邹韬奋、邓拓等老记者献身于祖国新闻事业的感人事迹,兹录于下,以飨读者。行万里路的范长江不少同志谈起新闻界前辈范长江同志,都十分钦佩他20多岁就写出《中国西北角》、《塞上行》和《陕北纪行》等通讯集。那时,范长江还在大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  相似文献   

18.
今年第一期的《中国记者》刊登了一篇《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研究人员的调查》。其中的一项是:您是否经常与新闻业务人员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的情况如何。 据说,日本的新闻界把专家们视为“天敌”,因他们挑起新闻媒介的错误来入木三分又毫不客气。接受《中国记者》调查的这些专家当然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朋友,但是我想,读了他们对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看法,新闻圈中的不少人可能会产生自惭心理。在八位被调查的专家中,除了一位没有正面回答外,其他七位的基本看法是:“重视学习新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9.
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评选的第二届全国新闻学核心期刊,于去年11月通过评审鉴定,共评出15家核心期刊,《新闻知识》再次榜上有名。 本届评选出的15家核心期刊依次是:《中国记者》、《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战线》、《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与写作》、《现代传播》、《新闻知识》、《新疆新闻界》、《新闻与成才》、《新闻采编》、《新闻记者》、《记者摇篮》、《新闻爱好者》、《新闻界》。  相似文献   

20.
2004:新闻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2004年,中国新闻界充满光荣与梦想的一年,无论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过去的这一年中国新闻界都有着太多可以在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新年第一期<中国记者>特组织一组文章,对新闻界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回顾,以记录我们大家探索与前行的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