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250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分别获取6、7、8月NDVI值,然后对6、7、8月NDVI值采用均值法获得年平均NDVI值,利用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用退化率做出植被覆盖的变化,再结合DEM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植被覆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祁连山南坡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趋势整体为西北低东南高,且多以高覆盖、中高覆盖和极高覆盖为主的植被覆盖面积近20年均有所增加,但是植被覆盖占比较少的中高覆盖、极高覆盖面积基本上成减少的趋势。所以,2000~2020年植被覆盖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在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祁连县和门源县,植被退化明显。海拔3870m时植被覆盖最高,3870m以上植被覆盖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少,小于3870m的植被覆盖度随海拔高度逐渐减少;植被覆盖度随坡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1998-2011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气候因子驱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8-2011年的SPOT/NDVI数据,结合海河流域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1年海河流域NDVI呈缓慢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状况总体上在改善,但是在空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农田、森林、湿地改善最为明显,植被明显改善区域与植被高波动区分布基本一致,植被覆盖基本不变区域与植被低波动区基本一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比例为31.7%,非气候因子驱动型分布于整个流域,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8.3%,其分布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主要是农田、建设用地,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阿荣  毕其格  董振华 《资源科学》2019,41(7):1374-1386
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蒙古高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更加凸显。锡林郭勒作为蒙古高原南端的典型内流区与生态敏感区,其草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中国北方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态势。本文采用MODIS13Q1的产品NDVI数据集,运用势分析法、偏相关性及残差分析法,分析锡林郭勒草原2000—2015年生长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探讨草原植被变化的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6年来锡林郭勒草原的生长期植植被覆盖每年以0.0021的速率缓慢增长,但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性;比较发现,降水因子是影响锡林郭勒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改善促进和破坏抑制作用并存,总体是正向干扰效应大于负向干扰效应,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改善作用的面积占34.911%,京津风沙源地治理工程等在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面积占19.348%,尤其是草原露天煤矿开采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系统。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化面积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城市绿化面积可通过植被覆盖度来近似估算。本文利用2013~2017年5年的Landsat8 OLI数据,采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法估算植被覆盖度,统计了徐州市5年的绿化面积。并对不同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划分,得到徐州市5年来绿化面积的变化趋势和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所占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市5年来平均绿化面积所占比例达徐州市总面积的80%,年平均绿化面积都超过到8800km~2,但植被的绿化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通过本次研究为完善徐州市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和2000-2012年MODIS NDVI两种遥感植被数据以及同期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对重叠观测时期的数据建立映射关系,对NOAA/AVHRR NDVI数据延长插补,分析黄河源区1982-2012年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海拔在3 000m以下和4 500m以上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差,3 000~4 500m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好;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变化上呈增加趋势,但在2000年出现突变点,2000年之后增加速率约为之前的2倍;植被覆盖在整体增加的背景下,也存在零星的退化现象,而在西部高海拔和北部较干旱的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植被覆盖的增加仍存在着较大的年际波动,并不稳定;相对于降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属于热量限制型生态区。  相似文献   

6.
选取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应用GIS与RS技术,基于LANDSAT8 OLI数据和DEM数据,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汶川县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结合DEM数据提取的高程、坡向、坡度地形因子,分析汶川县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为汶川县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取数据依据。结果:(1)汶川县2017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73.1726%,整体植被覆盖状况较好。(2)平均植被覆盖随高程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1800m~2400m高程带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88.3162%。(3)平均植被覆盖度随坡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25°~35°坡度带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75.3274%。(4)平均植被覆盖和坡向无明显的相关性,在东南面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75.1506%。  相似文献   

7.
乌审旗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数据集的8km的AVHRR NDVI(均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分别用年最大NDVI的平均值和年最大NDVI的斜率对1981年~2003年23年间的内蒙古乌审旗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的年际变化以及分析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了降水对乌审旗植被覆盖的影响;利用1986年,1994年的TM和2002年的ETM+数据分析了乌审旗植被的主要变化类型。结果表明,这23年间植被覆盖度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最大NDVI与前一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水有最好的相关性,并且在地表覆盖为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地区,二者的相关性要高于地表覆盖为耕地和乔木林地的地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值分布在地表主要覆盖为沙地的乌审旗西北部,植被覆盖度最高值分布在地表覆盖为耕地的东南部;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使得植被覆盖度总的趋势是在增加的,但由于气候的干旱趋势使中部一些乡镇的植被覆盖度是在减少的,其余的地区都是在增大的,且变率很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四川地区1982-2006年的GIMMS NDVI数据集、植被类型数据集,运用MVC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分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季节、年际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初步揭示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植被覆盖度以2%/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P0.05)。1982-2006年间,四川地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春季,四川地区植被生长季在提前,其植被覆盖度以0.6%/10a(P0.05)的速率在增长,针叶林、栽培植被、阔叶林、灌丛、草丛、草甸和沼泽植被等生长季提前的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比其他类型的植被更加迅速;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夏季,只有沼泽植被的植被覆盖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1981年~2001年植被覆盖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区域,利用1981年至2001年的8km分辨率PathfinderNOAA/NDVI数据,基于每个象元变化的年植被峰值计算进行了像元水平的线性趋势分析,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研究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①在研究区内,反映植被覆盖的NDVI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②2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覆盖程度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明显高于增加的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而异;植被覆盖程度增加和显著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作区和高寒草甸区,轻微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③植被覆盖变化程度在拉萨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黄河流域等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增减趋势比较明显;而在可可西里地区等人类活动比较少的区域变化轻微.  相似文献   

10.
南方丘陵山地带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静  王克林  张明阳  段亚锋 《资源科学》2014,36(8):1712-1723
本文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i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对南方丘陵山地带2000-2010年间植被覆盖的年际动态、季相变化和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结合气象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南方丘陵山地带植被NDVI值较高,属高植被覆盖区。2000-2010年间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p=0.45)。从不同植被类型的季相变化来看,草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灌丛,森林植被变化幅度最小,生长峰值主要出现在8、9月份。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城镇化迅速发展区植被明显退化。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覆盖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区域分异比较明显。降水量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植被生长年内变动的控制,大部分植被生长对降水存在1个月滞后现象。农业生产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生态建设的重视等人类活动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空间差异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广西西江流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对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16年分辨率为250米的MODIS-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广西西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广西西江流域总体植被覆盖度较高,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和西北部,中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南部,形成了四周较高植被覆盖度,中间较低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植被覆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退化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宁市、贵港市的浔郁谷地平原地区、百色市的右江谷地地区。(3)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耕地中植被覆盖显著退化的比例最高,草地、林地的植被覆盖改善比例最高,同时具有随高程、坡度等级的增加植被覆盖呈退化趋势比例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莫嘉怡  许贵林 《大众科技》2023,(1):40-44+97
为了探索梧州市龙圩区在规划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等情况,对基于植被覆盖度的研究区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以2009年、2013年、2019年三年的landse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运用NDVI插值法、归一化处理、像元二分法模型等方法,得到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影像分布,在像元的尺度上探索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梧州市龙圩区植被覆盖度具有波动性,但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不同年份的植被划分覆盖等级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均为高植被覆盖等级;(3)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植被覆盖度所占比例整体呈现由高植被覆盖等级向低植被覆盖递减的规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研究区提出对策建议,增强人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以期对梧州市龙圩区生态开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未来发展规划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亚飞  刘高焕 《资源科学》2012,34(7):1214-1221
通过比较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和EVI的差异,选择利用2000年-2009年的NDVI产品来分析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了澜沧江流域NDV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该流域NDVI与主要气候因子(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澜沧江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整体较好,年均NDVI都大于0.45,年际变化呈波动增加趋势,生态环境有改善的趋势。但流域平均NDVI季节性变化明显,呈典型的单峰分布,NDVI最低值在3月,5月份开始迅速上升,最高值在8月。NDVI在0.35至0.6之间波动。澜沧江流域月均NDVI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0.691,0.801和-0.601,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空间上,流域平均NDVI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征,最高值出现在流域最南部,最低值出现在最北部。10年来NDVI值变小的区域集中在上游和下游,NDVI值变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游。  相似文献   

14.
北方13省1982年~1999年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占据着的重要内容。北方13省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境内对全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地带。研究该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NOAA/AVHRR NDVI数据,气候和土地覆盖数据对北方13省地区1982年~1999年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植被平均NDVI生长季增加了11.69%。春、秋两季植被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变化与气温相关性显著而与降水无显著相关,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是植被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子是影响植被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类一方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植被状况,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活动又导致部分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研究区植被像元的NDVI有18.24%的面积显著增加,0.24%显著减少,其中耕地、草甸、草原和落叶阔叶林四种植被类型植被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研究区,采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免费提供的覆盖赤峰市2005年和2010年8月份的32天合成的MODIS NDVI产品,从中得出了2005年和2010年赤峰市NDVI值,并根据NDVI分级图,结合两年的降水量数据、牲畜数据,对植被指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和牲畜数量是影响赤峰市植被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对植被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王强  张勃  戴声佩  邹悦  马中华  张亚宁 《资源科学》2011,33(8):1613-1620
本文基于1982年-2006年连续25a的GIMMS AVHRR NDVI植被覆盖指数,采用了最大化NDVI均值法、提取植被覆盖度法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四大建设区(风沙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区)连续25a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5a来,研究区植被NDVI平均值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增速为0.007/10a,其中风沙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区植被增速最明显,而西北荒漠区植被呈微弱下降趋势;②四大建设区植被覆盖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覆盖度上升最快,比1982年提高了9.66%;③在1982年-1991年、1992年-2001年、2002年-2006年三个时期内,大兴安岭中、南部,小兴安岭中部,长白山东北段,燕山,辽西低山丘陵区,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东段,西北荒漠区东部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南部等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分别增加了472994km2、451032km2、435196km2;而在相同的三个时期,大兴安岭两侧,呼伦贝尔高原西部,三江平原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端,西北荒漠区南部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部等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分别减少了197717km2、270192km2、182690km2。  相似文献   

17.
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认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时序变化特征,对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MOD13Q1数据产品和国家气象站降水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Hurst指数,分析了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时序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603/10 a,月际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8月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值0.672;②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改善,西北部和西部改善程度相对较低;③在空间上,呈现从西北至东南阶梯状增大的分布态势,河南省植被覆盖状况最佳;④降水量是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年际变化的影响较小,且对中游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上游地区;⑤未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发展较好,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占流域总面积的64.51%。研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以TM/ETM+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度、栅格运算等方法,对该区2005年和2009年两期的草原荒漠化状况及其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11 535 334.06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7%,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 688 099.10hm2,占荒漠化面积的38%,中度荒漠化面积2 799 820.00 hm2,占荒漠化面积的14%,重度荒漠化面积1 047 414.97hm2,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5%。2009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11 524 991.95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8%左右,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 818 600.93 hm2,占荒漠化类型的39%,中度荒漠化面积2 779 988.65hm2,占荒漠化类型的14%,重度荒漠化面积926 402.37 hm2,占荒漠化类型的5%。  相似文献   

19.
1998年~2003年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10天合成的SPOT VEGETATION(VGT)NDVI时序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NDVI的年均值、均值变化的标准方差以及年际间的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1998至2003年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土地覆被动态变化明显的区域占整个内蒙古地区的39%,主要集中在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地区以及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中五个变化等级的区域面积占各区面积的比例进行统计显示,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和包头市的变化较大,其中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两个盟中都有近一半的区域(47%)为动态变化很大或较大的地区;连续6年的年均NDVI变化表现为前4年连续减少,年际间的变化率约为5%~6%,从2002年开始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上2003年全区的年均NDVI与1998年相比仍减少了10.5%;在耕地、林地、灌木和草地中,变化最大的是草地,在变化剧烈的地区,草地面积占了82%以上.在整个草地中有近33%的地方变化很大或较大,相比之下,林地变化较小或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8-2012年生长季的SPOT-VGT NDVI数据集和气温降水数据,应用最大值合成法、平均值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相关系数、偏差和标准差,分析了河北省植被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2012年15年间河北省植被生长季内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小NDVI值为1999年的0.49,最大NDVI值为2012年的0.59。在每年的植被生长季内,6到7月NDVI增长最快,8月达到最大值0.70,9月NDVI开始下降。河北省NDVI空间分布呈现由中部向两边减少的趋势。植被生长季NDVI 15年平均最高值达0.77,出现在燕山山脉的雾灵山附近;最低值为0.01,出现在沧州东部沿海。1998-2012年间河北省植被生长季NDVI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NDVI减少的区域占9.16%,增加的区域90.84%。生长季平均NDVI与平均降水呈正相关,R2为0.7976;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R2为0.2076。1999-2002、2006-2007年生长季NDVI均值低于15年均值,其余年份均高于15年均值。张家口中部大部分地区、承德北部和东部一小部分、沧州东部大部分地区及衡水的中北部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程度较大,其中唐山是由于NDVI下降引起的植被覆盖变化程度较大,其它地区是由于NDVI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