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春人伊始.在北京的舞台上.一下来了不少国外优秀的戏剧演出.这和不久前大家聚焦人艺代表的中国戏剧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从舞台、表演、剧本各个力面还是剧团的运作.这几场演出对中国戏剧人都有太多可供学习之处只是我们很难知道,何时才是他们学成之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戏剧,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化渊源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在广大群众中具有极其广泛和深厚的基础,群众爱看戏而且爱演戏,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在专业剧团方面由于剧目生产成本过高,又与现阶段市场消费的观念等因素尚未能取得协调一致,因此出现了戏剧“不景气”现象。而群众戏剧活动的开展,恰恰符合于群众自身戏剧爱好的需求。如果笼统的说现在戏剧已经没人喜欢了,那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3.
在1966年春,由许石青和张正申执笔,由当时山西省晋中地区晋剧团演出的<一代新风>受到好评.当时我在山西省文化局分管戏剧工作,曾在剧本创作中提过些修改意见,后来又派省里戏剧创作干部杨孟衡参加,由他们3个人共同修改剧本,改名为<三下桃园>,并在我主编的<火花>戏剧专刊上发表,各地争相上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此剧就停演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剧创作思想不活跃,关键是做戏剧的人不认真做,有的干脆成了戏剧的叛徒  相似文献   

5.
在戏剧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民间戏剧由于其形式多样、风格前卫,一直是戏剧发展非常重要的生力军。而这种环境是许多中国大陆的戏剧人求而不得的……  相似文献   

6.
杨益焕 《陕西档案》2003,(5):36-37,44
第一次听说“易俗社”三字是一九六六年,当时我八岁,跟随外祖父来西安玩,外祖父带我去易俗社看戏,从此,我便知道了易俗社是西安的一个“大剧团”。第二次了解易俗社是八十年代初,我有幸成了易俗社人的媳妇,然而,真正认识了解易俗社是一九九六年我因夫妻两地分居,调到易俗社档案室工作后,对易俗社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有两种戏剧,一种是矛盾冲突强烈而紧凑,戏剧主干十分突出,故能从头至尾紧紧抓住观众,使人喘不过气,从而受到它的感染;另一种则相对散漫一些.在戏剧情节的进展中融人了更多的抒情或诗化的内容,让人在欣赏过程中浮想联翩,得到更广泛的艺术体验.前者如挺拔的白杨,后者则更像婀娜的杨柳.如以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戏剧作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或可归于前者,契诃夫的《樱桃园》、《海鸥》、《万尼亚舅舅》等则都属于后者.广播剧《热血男儿》(原作:杜冶秋;编剧:杨展业;导演:雷国芬;音乐、音响:杨树华)虽说题目充满阳刚…  相似文献   

8.
1969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主动要求到上海小偶剧团,因为我喜欢儿童文学。在当编剧的这些年里,我创作公演的木偶戏有二三十个,有的得了奖,发表的剧本有十几个。与此同时我开始研究木偶和皮影,到现在快40年了。  相似文献   

9.
他是大众中知名度最高的台湾戏剧人,多数内地的观众没看过他的戏.但都听过他的名字知道他几部有名的戏剧。如今.他说要来内地排戏给大家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在纪录片创作同样要求收视率的压力下,在“原生态纪录”已经造成审美疲劳的尴尬局面中,中国纪录片人逐渐尝试着在平淡无奇的真实纪录以及在无法展示历史场景的人文社会纪录片中借鉴影视、戏剧的创作元素,使纪录片的情节更加紧凑,矛盾更加突出,影像更加精美,涌现了一大批可视性极强的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这些纪录片的共同特点是:戏剧冲突强烈,画面可视性强,故事生动,更加吸引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话剧的开山鼻祖欧阳予倩,是戏剧教育家和戏剧运动的倡导者,被文化艺术界尊为文化大师。其子欧阳山尊今年93周岁,自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杭州五月花剧社算起,从事话剧艺术长达75年之久,是一位多产精品的导演,一位声望极高的戏剧艺术家、活动家和教育家。他创作导演的剧目颇多,离休后仍以满腔热忱和激情关注话剧,创作不断,提携后人,甘为人梯,被人称为“一匹不知疲倦的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21年初,由爱奇艺出品的“无名”戏剧人生产生活真人秀——《戏剧新生活》,节目将戏剧与综艺巧妙结合,刷新观众视野,豆瓣评分至今高居9.3。节目汇聚8位顶级戏剧人和众多明星嘉宾齐聚乌镇剧场,在戏剧化语境下,将“戏剧创作与呈现”作为节目核心,以先锋潮流的戏剧创作与演出为切入口,通过运用新手段新方式产出优秀原创戏剧,由此围绕戏剧人创作和日常生活进行拍摄,呈现出一场场“戏剧的狂欢”。这一方式既丰富了电视真人秀节目样态,又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建构与表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不由想起一支特殊兵种——抗战戏剧部队。夏衍曾充满激情地说:"自从卢沟桥的炮声一响,祖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一开始,全中国的戏剧工作者,就将他们自己的身份规定做整个抗日军队里面的一个特殊的兵种,而实行参加抗战了。像其他兵种各别地使用他们用惯了的武器一样,文化兵团里面的戏剧部队用他们戏剧这特殊的武器,巩固了团结,强化了信心,推动了进步,打击了敌人。"并赞扬说,"在这大时代中新生了中国戏剧以初生之犊  相似文献   

14.
在纪录片创作同样要求收视率的压力下,在“原生态纪录”已经造成审美疲劳的尴尬局面中,中国纪录片人逐渐尝试着在平淡无奇的真实纪录以及在无法展示历史场景的人文社会纪录片中借鉴影视、戏剧的创作元素,使纪录片的情节更加紧凑,矛盾更加突出,影像更加精美,涌现了一大批可视性极强的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这些纪录片的共同特点是:戏剧冲突强烈,画面可视性强,故事生动,更加吸引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几年中,国内虽有零星的音乐剧演出,却均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剧制作。  相似文献   

16.
纪念曹禺和任何一位戏剧大师一样,我们真正想纪念的不是这个人曾经存在,而是反思他带给后人的影响和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中国的话剧舞台异常活跃,给这个市场注入活力的大多来自民间的剧社。尽管种类繁多,但多数在中国的戏剧人仍没有想明白,这戏,到底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8.
一个怀抱理想与梦想的戏剧人,如何在上海这个现实大于理想的都市里,寻找自己的经典戏剧之梦?  相似文献   

19.
学做主持人──写给跟我一样努力探索的同行萧洋做了两年的节目主持人,我终于悟到了一个道理:一个成功的、受人喜爱的主持人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勤奋和朴素。─—述语藏起你的舌头前两天,翻看一本有关戏剧表演的书,上面讲了一个戏剧教学的小故事:有一次,一...  相似文献   

20.
地方戏的360多个剧种里,有一多半已消亡或正在消亡,越剧故乡浙江的100多个正规越剧团,现在只留下了不到20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