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爱玲     
《中文自修》2010,(4):F0002-F0002
张爱玲,现代著名女作家。1920年生于上海,本名张煐,张爱玲出身名门,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中学时代她已展露写作天分,1943年凭《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正式踏上文坛,《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使她成为40年代上海最炙手可热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一般描摹日常生活,深刻洞察人情世故。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在1943年的上海文坛横空出世。她的作品虽数量不多,然而篇篇珠玑.发出绿色的悠远的光芒。张爱玲的创作生涯短暂却十分夺目,正如她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名,闪耀着传奇色彩,以她的天才在我们的视野中定格下一个苍凉无比的美丽手势。书写了她独特的人生体验:“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相似文献   

3.
略论张爱玲的《金锁记》谢裕华张爱玲是一位四十年代就名噪上海的著名作家。1943—1945年是她小说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都写于这一时期。《金锁记》是其中最好的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茉莉香片》发表于1943年7月10日的《杂志》第十一卷第4期,正是《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三部分在《紫罗兰》月刊连载刊出的时候。而《沉香屑:第二炉香》的转载发表,已经是九月份的事情了。这说明,《茉莉香片》很可能是与一、二炉香同时写成的。所以按照发表时间,它是张爱玲写给上海人看的第二则“香港传奇”。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在1943年的上海文坛横空出世。她的作品虽数量不多,然而篇篇珠玑,发出绿色的悠远的光芒。张爱玲的创作生涯短暂却十分夺目,正如她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名,闪耀着传奇色彩,以她的天才在我们的视野中定格下一个苍凉无比的美丽手势,书写了她独特的人生体验:“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相似文献   

6.
《诗经·邶风·燕燕》之终章非错简所致,《毛诗序·燕燕》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相关内容可相互发明。《燕燕》抒情于终章得“以礼节情”、“情礼和谐”之义,胜于始初“恣情违礼”之状态,《诗论》“贤于其初”者,其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7.
沈裕 《文教资料》2013,(24):13-15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电影《澳大利亚》剧照最近曝光,晋升为辣妈的妮可·基德曼身穿红色旗袍,颇具东方神韵。《澳大利亚》由妮可·基德曼和“金刚狼”休·杰克曼出演,被誉为“澳洲版《乱世佳人》”。该片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夕,英国贵族小姐萨拉(妮可·基德曼饰)继承了一大片牧场。因为有权贵耍阴谋想夺取她的土地,萨拉随后不得不和粗野的农场工人(休·杰克曼饰)一起赶着上千头牛横穿澳大利亚大陆。  相似文献   

9.
时下,只要你步入大小书店,张爱玲小说、散文集、张爱玲传记就会闯入你的视野。读张爱玲、研究张爱玲的人日渐增多。一股“张爱玲热”扑面而来。1943年5月,张爱玲在上海的《紫罗兰》杂志上连载中篇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从这以来,在读者中掀起过三次“张爱玲”热。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生于1920年,系出名门,家族显赫.在上海读中学时,才华初露。 1942年,张爱玲从香港读完大学回上海。在很短的时间里.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大量小说,同时还写散文杂谈,风靡上海,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海外转向大陆的张爱玲热引发了无数“张迷”的思考。她的小说意象迷离,幽玄冷寂。《沉香屑.第一炉香》堪称她的代表作。小说借葛薇龙这个张爱玲笔下的女子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2.
1982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为马尔克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各国文学评论界都对马尔克斯作出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说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小说家”;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样是拉丁美洲的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巴思说《百年孤独》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阅读这部作品时,“如同阅读《堂·吉诃德》《伟大前程》和《哈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一样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13.
《物理教学》2006年第8期在“读者·作者·编者”一栏中刊登的《哪一头更重质疑》一文中,关于梯形重心位置计算有误,因此结论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居思塔夫·福楼拜活跃在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文坛,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历来被人们所称颂、赞誉。作家拉马丁就曾说这部作品是他“20年来读到的最优秀的作品。”[1](p523)比他晚一个世纪的张爱玲,却凭借其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在我国文坛上崭露头角,逐渐走红于20世纪40年代初沦陷的上海,其人之传奇,其文之奇异,成为当时沪上文坛的奇观,人称废墟上的罂粟。虽然他们二人出生在不同的国度、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在堕落女性问题的研究上,都有着深邃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得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张爱玲的《沉香屑…  相似文献   

15.
张丹 《学语文》2012,(4):57-58
综观张爱玲的数部小说,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十八春》等,其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感慨。读者们眼睁睁的看着一部部女儿的悲歌的演绎,却无能为力;其中的母亲形象更是令读者感到可恨可气可怨和可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站在“被食、自食、食人”的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对人的自主性残害的高度 ,剖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性格发展轨迹及悲剧的根源 ,并挖掘其文化内涵 ,进而分析封建礼教和罪恶的金钱对人的精神的异化  相似文献   

17.
“吴中四杰”之一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诗二首(收在《全唐诗》中),但他却因一首咏月诗《春江花月夜》而流芳千古。闻一多先生盛赞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自古以来,中国诗人对“明月”之咏叹一直婉啭于神州大地,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相似文献   

18.
一 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有淡淡的伤感味道,有英子纯真纯净的面孔,但文字却给我很“散”的感觉,文字内部的“气”始终寻觅不见。每每拾起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又放下,放下又拾起,当我看见很多人演绎这堂课后,我曾经想彻底放弃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你与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没有缘分。  相似文献   

19.
三缄其口     
[拼音]sǎn jiān qí kǒu [出处]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汉·刘向《说苑·敬慎》)  相似文献   

20.
一、有关“课程”的界说 “课程”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弁》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道:“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课程”一词主要指学习的范围、领域、时限、进程等,也含有所分担的某种工作的程度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