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随着新闻媒体的变革,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角,推动着社会的飞跃发展。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上,新媒体以发布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喜爱,并在公共危机舆论引导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如何发扬新媒体的积极方面,努力改善不足,以大众的需求为导向,树立客观准确的舆论导向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环境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新型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需要与之适应的新闻编辑理念。为确保新闻的高质量传播以及新闻媒体的不断优质发展,新媒体新闻编辑应结合实际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直面来自传者与受众、受众与新闻之间关系变革的挑战,应从传受关系理念、市场关系理念等多方面进行理念重构,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使新闻传播效果更进一步,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实现媒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模式中一些弊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可以提供多种互动途径,为日常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使得新闻传播方式、新闻信息源结构、新闻传播主体以及新闻载体等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对新闻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提高了,不仅要求掌握最新知识,还要成为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改变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21,(6):130-133
智媒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传播行业受到广泛关注。面对信息的爆炸性输出,传统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和传播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当前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在技术赋能下产生了多种信息分发平台。平台的诞生与信息的传播形式的改变令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如何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所需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智媒时代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和当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进一步拓展了人们掌握信息的能力,信息消费、生产、传播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新媒体公益传播不仅涉及款物的捐助,也包括公益话语的互动分享。新媒体为款物捐助提供了便捷通道,也给予人们更多话语权力,说什么、怎么说不仅是个人传播行为,也是公共舆论汇聚的渠道。危机管理中,满足人们基于媒介话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成了手机等新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存在的另一种方式。研究表明,通过多媒体化呈现公益信息,创新公益方式,制定公益话语传播制度构建公益传播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公益传播功效。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技术越来越重要,媒介融合越来越明显,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而我国新闻院校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在量与质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对传统的高校新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为此,高校的新闻教育要让学生永远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接受“以受众为中心”的职业理念,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新闻职业是需要终身继续学习的,唯此,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对新闻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手机、互联网等为终端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格局。如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渐走上相互融合发展的道路,"报网互动"成为其主要传播形式。澎湃新闻在宣传策略、内容定位以及新媒体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作为传统媒体转型期的一个大胆尝试,澎湃新闻在备受瞩目的传播环境中自然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8.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技术不断革新与普及的背景下,公民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思想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发展,掘客(Digg)模式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有别于传统大众传媒,无论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公民新闻还是掘客模式本身,只有努力形成"公民"和"专业记者"之间相对平衡的"双向对话",才能使公民新闻与传统大众传媒之间获得良好互动、促进公民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宇 《中国电化教育》2022,(7):I0004-I0004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向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电子出版物等传播模式的呈现是对传统传播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时代环境变迁下产生巨大变化。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是巨大的,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模式既没有经验可循,又无捷径可走,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成为需要时代破解的重要课题。孙永鲁老师着眼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的时代背景之变迁,从不同学科领域进行解析、研究,注重对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梳理,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路径传播及受众接受效果,填补了新媒体时代思政传播学传播规律与传播原则的空白,将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的理论成果和前瞻性创新理念收于孙永鲁所著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创新研究》(新华出版社)一书中。  相似文献   

10.
泛在学习理论是新闻传播专业泛在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高职新闻传播专业应当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无缝的学习时空。对国内外泛在教学模式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构建高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6A泛在教学模式,以满足新媒体发展时代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改革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形象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绿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21世纪的企业究竞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毫无疑问,“企业绿色形象”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形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4.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选科"和"走班"两类新的问题,"选科"的结果是"定向"(或分流),"走班"是"选课"的结果。科学的"选科"是基于能力倾向测验的分类决策,"选课走班"是基于学业评价的安置决策。这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优秀的标准不同,施测的时间不同,效度要求不同,参照的选择不同,编制的依据不同,计分和结果呈现的方式不同,结果的解释不同。  相似文献   

16.
没收财产作为附加刑的一种应当具有惩罚的性质。没收财产分为没收全部财产和没收部分财产。犯罪分子在没收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并经法院决定,应当予以偿还。偿还债务虽然具有正当性,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没收财产毕竟是刑罚的一种,理应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因此应当合理界定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的范围以及偿还的方式。在没收部分财产的情况下,以没收的部分财产与犯罪分子剩余财产的比例确定偿还债务的范围,可以同时考虑到刑罚的惩戒功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的发展来看,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农村建设既关系中国的自强、复兴与社会的稳定,也关系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诸多问题。因此,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四代领导人对农村建设的问题都是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从起始于马克思主义以来,有着一显著特点,即一脉相承性,同样,农村建设也不例外。为此,从哲学理论依据、理论品质、发展目标几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化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化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娱乐节目如今在国内各电视台已成为与新闻、电视剧比肩而立的主打节目。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在新旧交替以及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梳理,正是娱乐节目中的诸多娱乐元素与受众审美需求的奇妙契合,成为娱乐节目火爆荧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共党史渐成人文社科学界颇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就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而言,当前在若干研究领域内专门知识的生成与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专门化均已取得了不小进步。不过,在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与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基层化等方面,该学科尚有待加强与突破。迄今为止,党史上的一些重大课题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研究,并逐步呈现饱和化趋势。但基于翔实生动的地域性史料基础而展开的中共地方史研究,仍尚有许多值得开拓的空间,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可以对中共党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作出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