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将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三个方面分析《呼唤》中的空间叙事艺术的构建。从物理空间角度解读小说男主人公亚历山大如何在这个男权社会主宰下的物理空间里实现了他的帝国之梦以及在物理空间里与妻子伊丽莎白之间所存在的空间差距,通过心理空间剖析了亚历山大的心理意识突然顿悟的过程,并深刻地揭露了他所在的社会空间造成了他的婚姻爱情走向毁灭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2.
空间可以分为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层次。社会空间概念的提出使得对于空间的认识脱离了具体层面并更为体现现代性的特点。教育空间作为社会空间,在不同的社会境脉下,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从书院到学校再到网络,教育空间在现代性的推动下不断进行着转换并以不同形式为行动者提供活动场景。  相似文献   

3.
证据失权作为与举证时限制度相配套的制裁措施,自2001年首次确立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非议不断。纵观多年来的立法修改和理论研究,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修订和讨论都无法摆脱社会生活空间的影响。法的空间是一个人为建构的观念构成物,与社会生活空间有着相独立的运行机制。规则、制度和法律行为只有在法的空间话语下才能充分获得正当性。本文拟通过法的空间这一与社会生活空间相对立视角的切入,揭开当下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迷思,论证在法的空间下证据失权制度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空间的生产具有社会性,人的行为和思想会塑造其相应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也会给人的行为和思想带来影响,包括享受和焦虑。短篇小说《一双长统丝袜》诞生于19世纪末美国南方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其中就体现了社会空间的生产及社会空间对人的影响。通过对《一双长统丝袜》的社会空间分析和社会空间之反作用的探究,有助于理解人与社会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家校社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域。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家校社协同共育具有重要价值。借助社会学视角下的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概念,以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为分析框架,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家校社协同共育分析发现:家校社各自的和相互间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存在时空边界与交互作用机制。三者交互生成差异性空间,推动家校社之间社会生产关系不断生成和发展,影响家校社协同共育效能。社会自治丰富资源,推动家校社协同共育生产关系发展;多方参与凝聚共识,促进家校社协同共育生产关系生成;政府主导健全机制,深化家校社协同共育生产关系的改革对破解困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区处于社会管理网络最底端,后单位制时代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矛盾在社区的集中使社区成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空间.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社区公共空间日益壮大诱致基层社会管理向社区治理的方向发展,说明国家行政力量主导下的社会治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并分析指出了完善社区治理的必须清醒认识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能动性的产生既取决于“有为的政府”“自主的大学”以及“参与的社会”共同作用下所创设的能动空间,也取决于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权力重新配置所创设的运行空间。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参与广度、程度和频度等三个维度。社会主体在治理结构统领下既有积极的能动性,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受到自身角色定位的限制、政府的限定以及大学自身接纳的限度。对社会参与大学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及何以限为的阐释,揭示出社会主体能在多大范围、多强程度上参与大学治理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治理结构和治理主体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空间批评主要涉及文学作品中的景观和空间、空间的社会属性、空间的文化属性和空间的身份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司各特在其作品《艾梵赫》中通过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的描写表达对犹太人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怜悯以及对犹太人在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信仰下生存的忧虑。  相似文献   

10.
美国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伙子布朗》通过被宗教伦理浸润的社会空间、闹鬼的森林空间及人物心灵空间的呈现、对立与互动,形象而艺术地展现了布朗所生活的那个清教文化社会空间通过规训、监控、惩罚等体系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心灵的强大掌控;表现出作家从生存问题的本体论意义上对人在宗教文明状态下生存的深入探问,是对人生存整体、价值结构、人生境界等的深刻忧思。这样的空间呈现,与现当代空间批评理论的空间意蕴相似。  相似文献   

11.
Benjamin Bloom     
Elliot W. Eisner 《Prospects》2000,30(3):387-395
  相似文献   

12.
13.
本雅明对俄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俄国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和评论,二是通过访问莫斯科,对革命烈火中的苏联的认识。其间他与俄国保守主义不期而遇,并在著述中给予这种倾向以暧昧的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深刻而复杂的艺术观与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贡斯当对卢梭的自由观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自由观,它包括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两个层次的内容。他突出了个人自由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权威领域之间界限的划分问题。贡斯当倡导的自由是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以个人自由为核心、政治自由为保障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本杰明是都市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他从文艺批评对现代性文化进行探讨入手,以拱廊街计划为核心进行了现代都市文化的研究,对现代文化中的文明和野蛮的交织进行了分析,这是启蒙辩证法的先兆甚至核心。  相似文献   

16.
返老还童     
《英语自学》2009,(10):31-33
影片简介:2005年的8月,卡特琳娜台风来袭,新奥尔良的一家医院里,81岁高龄的戴西(凯特·布兰切特饰)生命垂危,此时只有37岁的女儿卡洛琳(朱莉娅·奥蒙德饰)陪伴着她。戴西为卡洛琳讲了一个故事:盲人钟表匠盖特被指派造一只悬挂在新奥尔良火车站的大钟。得知儿子在一战中阵亡的消息后,他继续着造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杰明刚上学,但他自己不怎么喜欢上学,因为他有点害怕坐校车,校车上的其他小孩总是高声叫嚷,互相推搡。另外,站在明亮的、充满陌生气息的走廊上,也让他有点不知所措。本杰明还不住地担心,担心他永远也学不会读书和写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美国享有“国父”声誉的伟大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革命家和杰出的经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及其实效个人主义的描述,论述十八世纪美国由封建宗教集体主义向资本个人主义的过度和进化以及个人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文结合了影响本雅明极深的马克思主义及弥赛亚拯救情结分析本雅明强调艺术技术在艺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的原因。法西斯主义者借助灵韵发动了战争美学,无产阶级也可以借助复制技术实现艺术政治化。复制技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传播艺术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使人们开始享受艺术、社会、政治上的平等关系,也可以推动艺术的大众化,实现对人类社会的集体拯救。  相似文献   

20.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家声誉的科学家、发明家和音乐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