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传媒》1997,(11)
勾勾画画费思量「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五文/管益农版式、装帧是支撑书刊报纸整体质量的结构骨架,一向为鲁迅先生所重视,不仅在编辑过程中精心设计,而且视为校对的重要环节,细心勾画,颇费思量。许广平在回忆鲁迅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时说:“鲁迅常常亲自做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2.
王雅琢 《青年记者》2006,(14):55-56
鲁迅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校对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保证。除了提高校对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外,结合笔的体会,从改进校对方法和更新管理方法方面对如何提高校对质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消灭报刊图书差错的议论已经不少了,但总成效不大,不信请找一份无错报或无错书刊试试,就很困难.出差错的原因很多,但不重视校对不能说不是首要因素。轻视校对工作和校对人员的例子,在某些编辑出版部门几乎是俯拾皆是的. 其实,真正懂得编辑的人,真正的文章大家并非如此.列宁在编辑《火星报》期间,常常亲自校对,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音节、标点都要反复核实。他在关于出版《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的一封信中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在他看来,校对是出版的第一条件。鲁迅一生化在校对上的精力几乎不亚于编著,许广平先生回忆道:“每一种译著的最初出版,往往多是经过鲁迅先生和我共同校对。……有时甚至六七校,平时的所谓初校,在我们已经是二校、四校了。”《鲁迅日记》中就有不少“通夜校《奔流》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说过:学识丰富能点铁成金,学识浅薄则点金成铁.作为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应该努力成为“杂”家.因为,书刊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科技、历史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校对人员知识面广,专业知识过硬.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有主心骨、发言权.才有可能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校异同”上升到“校是非”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书刊的校对工作,他花在这方面的精力,不亚于他在著述和编辑活动方面所付出的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校样,编书,校字。”(《鲁迅全集》第11卷) 当时,一些书店的校对人员在校对稿件时,常常“以意改令通顺,并不查对原稿”,以致使著译者“想了许多工夫,这才决定了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校对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保证。除了提高校对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外,结合笔者的体会,从改进校对方法和更新管理方法方面对如何提高校对质量总结如下。改进校对方法校对方法主要包括折校法、点校法、读校法和通读法等①,这四种校对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的对象。比如折校法是把校样放在校对人员正前的桌子上,原稿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中间,从第一行折起,压在校样上进行校对,这种方法速度快、不易多字漏字。点校法是把原稿放在校样上边,…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校对     
校对,古称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应劭:《风俗通义》)狭义的校对,就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校对印样,订正错误。广义的校对,又叫校勘,兼指书籍版本、目录、收藏和流传的研究。鲁迅当过校对,也校勘过许多书。早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就给人校过一部译著,得到一些微薄的收入,以贴补学费的不足。在北京教育部工作期间,他经常伏案校勘古籍到深夜。一部《嵇康集》,他校了许多遍。他以吴宽丛书堂影宋钞本作底本,比照《全三国文》及其他五家刻本进行校读,补正脱落,去其衍误,使他校的《嵇康集》成为最完善的本子。他还以唐宋类书所引文字,校武英殿聚珍本唐刘恂作的《岭表录异》三卷,并补遗。1915年以后,他搜集碑刻,从拓本抄写本文,与《金石萃编》相校,看出了此书的许多错误。正是这种深厚的校勘功夫,使鲁迅一旦从事新文学书刊的校对工作,就成为一名杰出的校对者。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海原 《编辑学报》1993,5(4):203-205
一般情况下,科技期刊编辑部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大都由编辑人员承担。列宁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校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多年的编校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校对技巧,介绍如下。1 出刊的全过程都要重视校对工作,防止差错  相似文献   

9.
“校对殊不易”——“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7,(3)
“校对殊不易”——“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二文/管益农1928年11月7日,鲁迅致章廷谦信,对于书籍的排工、校对发表了重要见解。他以巧妙的比喻指出出版商粗疏的校对和排版对书籍的糟蹋令作者悲哀:“看着水果店之对付水果,何等随便,使果树看见,它一定要悲哀,我...  相似文献   

10.
出版界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校对可有可无”。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不少出版社撤销了校对科室。因此,重新认识校对在出版系统运作中的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校对的明显价值在于它的中介作用。校对工作是一种中介性工作,即在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个作用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列宁说过:“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校对的中介工作是一种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期刊终校工作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德培 《编辑学刊》2001,37(1):56-57
引言 校对工作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列宁在出版<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时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保证校对做得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1]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校对工作一般由责任编辑、作者和同行编辑共同完成,而终校是校对工作的最后一环,是一项极为细致的、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有一点疏忽,对期刊质量的影响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2.
“校对老手”的风范──“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7,(4)
﹃校对老手﹄的风范﹃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三文/管益农931年,鲁迅办起一个叫“三闲书屋”的出版社(实际上是自费印书的名义)并亲自撰写广告:“本书屋以一千现洋,三个有闲,虚心绍介诚实译作,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所以对于读者,虽无什...  相似文献   

13.
题记如果从1941年在重庆新民报当校对起到今年止计算,我从事校对、编辑工作已有四十三年。当然,中间有过间断,但解放后的三十多年,却基本上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度过的。在这漫长的峥嵘岁月里,天天忙的是选题、组稿、审稿、发稿(包括大量的整理工作和少数的改稿)。这中间,经历过风风雨雨,碰见过许多难忘的人和事,也有不少失  相似文献   

14.
编教异同论     
鲁迅当过教育部职员,在北京、广州、厦门等地教过书;鲁迅也当过编辑,主编和参加过编辑近三十种报刊,主办和参加开办过七个“出版社”,为他人纂辑、校勘、校订、校对及编辑过七十多部(卷)书稿。他若不当教师,哪有《纪念刘和珍君》那么好的祭文,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好的讲稿;他不当编辑,哪有那种对读者对作者的负责精神,哪有那种不辞劳瘁求全臻美的工作作风,方志敏临死前怎会把《可爱的中国》托付于他,残遭杀害的殷夫其诗稿《孩儿塔》何以能  相似文献   

15.
王磊 《新闻世界》2014,(8):218-220
鲁迅的选文"于读者有益"思想中,要求在编辑过程中注重真实性和科学性;在编校过程中,追求严谨细致,审稿校对都要严格;同时,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编辑意识,版面编排力求精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真正做好编辑这一工作。对于当代青年编辑而言,鲁迅的编辑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理卫生与校对质量安造计【沈阳】对于文字出版物来说,校对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易出纰漏的一项工作。有人形象地说过,世界上有三件事最难:一个是保镖,一个是守门员,再一个就是校对。因此,为提高校对质量,人们进行过许多思考和研究,提出许多有益的见解和措施,对提...  相似文献   

17.
笔进入报社近15年,不管干副刊,还是从事编辑、采访、组版等工作,几乎没离开校对。因为认真校对,曾饱尝成功的欢乐,也因一时疏忽吃过出错受罚的苦头。可以说,校对直接关系报纸质量与宣传效果,是新闻工作是否精通业务的“试金石”,是一门颇为高深的学问。在这方面,心得有三: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校对工作是简单劳动,甚至以为“只要识几个字,就可以当校对”,其实,校对跟编辑、记者一样,都是知识性的思维劳动。我从事校对工作多年,认为校对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包括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方面的常识,以及文学鉴赏能力两个方面。缺少这种素质就谈不上析意辨字的能力。新疆经济报文化版曾出现过“嗄(嘎)西莫多”这么一个名字。校对解释失误原因是原稿字迹难辨,这是一种搪塞之词,因为有点文学修养的人都知道“嘎西莫多”是雨果塑造的典型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备这些文学常识的校对是决不会把“嘎”认成“嗄”的。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上,编、排、校分开使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由不同的人员承担,使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相适应:但实践中,对于部分科技期刊如高校学报,大多由于规模和财力限制决定了期刊编辑部一般不设置专职的校对和排版人员,而且编辑人员既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知识,又对作者的修改稿进行过审读和加工,所以由编辑同时担任校对和排版工作,  相似文献   

20.
孙伏园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报人。他参加过北京《国民公报》的编辑工作,主编过号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中的《晨报附刊》与《京报副刊》,后来又发起成立著名的文学团体“语丝社”,并创办了《语丝》周刊。他为编辑这些刊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时甚至“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迭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他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