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偶听友人讲一笑话,听罢,啼笑皆非,感触良深。有位教师在开学伊始对新生点名时,突然被一学生名字难住,怎么办?说不知道,有损教师“脸面”。幸好这位教师灵机一动,很自然地把这个名字跳过去,点完之后,问:“还有谁未点到名?”一男生站起回答:“我”。教师再问:“你叫什么名字?”不想学生偏不买账,答曰:“点名册上有。”弄得教师一时哑然。看看,面对如今的学生,教师如果想投机取巧解决问题,往往不免弄巧成拙。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常提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老师被问住应该说是常事。但如果碰到如此种种刚好是老师不懂、不知、不会、有疑问的问…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最近有一种坏习惯总困扰着我,每次模拟考试,我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我又考砸了”。这种感觉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一出考场就会产生,以至于影响了其他科目的考试。我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会影响到我的高考考试.我很着急,不知道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3.
学生似乎永远也不会做初中语文练习册上那些“相当重要”的开放性试题,每次考试都一如既往地丢掉这部分的分数,甚至开天窗——“我不会!”而每一本练习册、每一套考题上都不厌其烦地出现同类试题,并且以“略”作为参考答案。我与很多语文老师谈到这个问题,他们也面露难色:不知道怎么讲评,认真的老师会每次整理一下学生的答案,挑出优秀的;无奈者只好谈一下答题的几种方向,并且补充说这是开放题,怎么答都可以。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刚刚创办实验学校之初,一次他来到学校的一个四年级班上,问学生道:“小朋友,如果你们不断地挖地,会发现什么?”   几十个学生,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答不上来,杜威看了看,以为自己的问题提得不明白、不清楚,学生可能没听懂,于是又重复问道: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玩耍时挖地,一直往下挖,你们会发现什么?”   见学生还是答不上来,那位班上的老师急了,开口说:“杜威博士,您问错了,问题不应该这样问。”   然后她转身对学生说:“孩子们,地心是由什么构成的?”   “岩浆”,学生们马上…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习题教学对于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但有的学生总是说:“我已经做了几百甚至成千个题目,可是考试时还是经常出错,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解题能力绝不是靠搞题海战术就能轻易获得的,而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综合与应用而得到提高,这就是元认知.元认知能力的水平和发展,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和终身成长.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一提“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如果你问学生“你认为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同样的回答:“不知道”或者“没用”,这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也不乏数学成绩优异者。他们学好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个好分数,有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数学,只因为是主科而不得不认真学。  相似文献   

7.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色鹿》一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说出读书的感受时,有个学生的回答令我有点失措。他说:“老师,我从‘无奈’这个词可以看出国王是知道他的国家有九色鹿的,因为被王妃缠着没有办法,才无奈发皇榜的。”这个问题我在课前根本没有考虑到,我的思绪乱了几秒钟,但理智告诉我,我必须想法把学生的思绪拽回来。我就说:“国王到底知道不知道他的国家有九色鹿呢?如果他知道国家有九色鹿的话,他还要发皇榜吗?”我以为这位学生能顺着我的想法往下说,没想到他却说:“国王肯定要发皇榜,因为他自己不能去捉,派人去捉又不知道九色鹿在哪儿,  相似文献   

9.
问:明天,你是不是去北京?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答:强调的是“明大”。一般来讲,当句首状语用逗号与主句分开时,强调重点应是逗号前的状语。这类问题其实从语感上仔细琢磨就可答出。 问:“我知道,你没看过。”这句话是单句还是复句? 答:如果没有上下文,只从这个句子着眼分析,这句话应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你没看过”可作为主句的宾语,中间的逗号只作为一个语气上的短暂停顿,可以省去。 但如果专为此句设置一个3个人之间的对话时,“你没看过”的说话对象与“我知道”的说话对象是不同的人,那么在语气上的停顿就不应该…  相似文献   

10.
咨询热线     
考试不及格就是笨吗?海南省海口市明都电器城的李黎丽问:每当孩子把考试不及格的卷子拿给我的时候,看到孩子糟糕的成绩,我真是又恼火又着急,心里抱怨孩子太笨了,甚至产生“由他去吧”的思想。请问孩子真的笨得没办法了吗?答:把考试成绩不好归结为脑子笨,这是极不科学的。纵观古今中外一些名人,不也有很多考试不及格的“笨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吗?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认为是不堪造就的“笨蛋”。但母亲不认为他笨,她坚信只要教育得法,孩子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后来他不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世界发明大王。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你相信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 ;如果课堂上你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主动提出问题 ,你就会觉得自己实在没有比学生太多的高明 .长期以来 ,我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虽然多次在学生的问题面前“伤了自尊” ,但从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1  0 0 =?如果有学生问你 :“0的 0次幂等于几 ?”你会怎么答 ?可能你会套用课本答曰 :“没有定义”或“没有意义” .但如果学生追问 :“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答呢 ?这样的事我就遇上了 ,记得我是这样答的 :“你说呢 ?你们…  相似文献   

12.
害怕考试     
在小学,我不害怕考试;上初中后,我开始害怕考试;升入高中,我更加害怕考试。小学考试,我一般都能考90分以上,碰巧了还能考满分,听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夸奖,总觉得美滋滋的,心想:考试真好。上了初中,尽管我的学习要比小学时努力得多,但每次考试,都没有小学时的分数高。虽然老师鼓励说“这很正常,初中的题比小学要难得多,只要刻苦学习,分数会提高的”。但家长看了分数排名表,就会反问:“难?为啥有的同学考得那么好?还是功夫不到家。”于是,我开始害怕考试。悬梁刺骨,埋头苦读,终于考了一次高分。老师在班上眉飞色舞…  相似文献   

13.
张锐 《青年教师》2005,(11):24-25
孩子4岁的时候,有一天看电视时,孩子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爸爸,鬼子是什么?”我当时确实不知道,接着查了查词典,知道鬼子是指入侵的外国人。我跟孩子解释了一下。当时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4岁的孩子不知道鬼子是什么很正常,战争毕竟离他们太远了。过了约有一周,我在校园里遇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问了我这样一句话:“老师,如果日本鬼子没有被赶出大连,大连是不是会比现在建设得更好?”  相似文献   

14.
分数>我     
一、我和分数作为学生,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就是考试和分数。面对考试,面对分数,孩子们有什么感受,他们有什么想法呢? 唉!都说“人生苦短”,现在看来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这两天我真是度日如年,仿佛受了“一辈子”的罪。而“分数”就是这罪魁祸首,是它害得我寝食难安。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任教地班上,“特殊”的学生较多,学生小A就是其中的一个。课上,他一脸严肃(课下也难得一笑),从不玩东西,也不干其他事情,让你感觉他在认真听讲,可是却经常出现连续叫他几次他才意识到,站起来回答问题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答非所问;平时作业他做得一塌糊涂,考试很难达到及格。许多老师都认为他脑子可能有毛病,大部分学生也不与他来往。我通过观察发现,小A字写得比较工整、干净。抓住这一点,我找到他,对他说:“你有很多优点,知道吗?”他的眼睛一亮,但很快又摇摇头。“你没发现?你的字写得很好,同学们都比不上你。…  相似文献   

16.
一位学生在一次化学考试中得了“100”分。他在作文中写道:“1”字后面的“00”“直向我微笑……”这句话根据“移情”原理运用拟人手法抒写愉悦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是不可多得的评讲素材。评讲课上,我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00”然后问道:“这两个圈圈像什么?”回答五花八门,但有不少人说像“眼睛”。我就问:“是怎样的一双眼睛?”有答翻着的白眼,有答发怒的双眼,有答害怕的双眼,而惟独没有说“微笑”着的。于是我在“00”前面加了个“1”,构成“100”,并指着问道:“假如这‘100’是你自己试卷上…  相似文献   

17.
我的总体感觉是选择题难度适中,考查的知识都属于主干知识,只要平时的历史学习踏实,按部就班,基本全对是没问题的。主观题则难度较大。第38题第(1)问涉及“农村经济结构”这一概念,我不知道应该答什么。这一题8分的分值分配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回答多少?几个方面?在考试时我思考过这些问题,但由于时间所限未得出判断,因此对答案的组织心里也没底。  相似文献   

18.
从一年级开始,有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但是我不敢说出来,因为那样大人们会以为我很骄傲。其实我一点都没这个意思,只是真的不明白而已。每当有人上课时答不出问题,我就忍不住想:“怎么会有人答不出这么简单的问题?”每次考试过后,我也会想:“怎么会有人做不对这些老师都讲过的题目呢?”这也许是我小学时惟一不懂的问题了。老  相似文献   

19.
与学生一起完成平面镜成像探究后,有一组学生提出:“如果有两面平面镜,那么在镜子中是不是会有两个蜡烛的像呢?”学生的问题给我带来了灵感,我尝试着利用两面平面镜看是否在镜中能看到两个像,不试不知道,这一试,让我大吃一惊,两面镜子的夹角不同,在镜中能观察到像的个数也不同,不只是两个像,可以是3个、4个、5个像……无数个像,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当两面镜相互垂直时,能得到物体的“真像”,也就是这时,镜中的像相对物并非左右相反,而是相同的“真像”。这是很好的探究素材,既然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不给学生提供时间、空间、素材,让他们对平面镜成像探究得更深入,更透彻呢?我决定给学生机会,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才有意义,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呢?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相信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 ;如果课堂上你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主动提出问题 ,你就会觉得自己实在没有比学生太多的高明 .长期以来 ,我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虽然由此而多次在学生的问题面前“伤了自尊” ,但从中却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1.0 0 =?如果有学生问你 :“0的 0次幂等于几 ?”你会怎么答 ?可能你会套用课本答曰 :“没有定义”或“没有意义” .但如果学生追问 :“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答呢 ?这样的事我就遇上了 .记得我是这样回答的 :“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