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思想,交际翻译则注重读者理解度。两者侧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文章以《桃花源记》各知名翻译家的不同英译本作为比较,以林语堂的译文作为切入点,用翻译批判的视角说明在语义翻译为主导的文学作品翻译背景下引入交际翻译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产生的阅读困难,大大改善译文的翻译质量。两种翻译方式互为补充是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习语翻译进行研究,指出在翻译实践中适当的运用交际翻译法比语义翻译法的译文更为流畅自然,更易以读者所接受;然而任何好的译文都不可能只涉及到一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应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文学翻译应灵活运用两种翻译方法,以便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的"最贴切最自然"。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的存在妨碍了跨文化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在翻译中对之进行重构,以帮助译文读者建立语义连贯,从而更好的理解原语作品的内涵,了解异域文化.本文以《红楼梦》为例,归纳和说明杨宪益、戴乃迭两位译者针对文本中的文化缺省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对此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4.
徐一灿 《英语广场》2020,(15):11-13
伴随全球一体化趋势,中西方文化迎来了更深层次的融合。作为深层次的文化产物,文学作品也不断被本地化。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极具艺术价值,在我国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本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具体从视听感性、形态结构和意义涵蕴、物象之于意象以及"以情志为神明"三方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对文学作品的汉译及译文的评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35-138
萨迦格言英译是文学性与宗教性的高度融合。文学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语言文字的显著特点,英译也应表达其文学性。译文中译者们通过节奏、陌生化、隐喻体现了英译的文学性。节奏增强了译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陌生化通过给人一种新奇感而赋予文学作品文学性,在语言层面体现在语音、语义和词语三个方面。隐喻的使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增强了译文的文学特质。《萨迦格言》渗透着作者坚定的佛教思想,闪烁着佛教的智慧之光。译者们在处理佛教文化负载词时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减少了译语的陌生感,异化增强了原语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本质要求译文是原文尽可能"等值"的或"最佳近似"的信息转换。但是在中文品牌商标的英译实践中,译者常常从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出发,在语音、语形、语义、文化、心理、美学等不同层面做出大胆的"叛逆性"变通。这种变通不仅使译文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增值"信息,使译文读者产生积极的联想而有利于提高译文的接受效果,也常常揭示出翻译主体的创造性,具有较高的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铭耀 《考试周刊》2007,(1):140-141
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而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要做好翻译工作,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对两种文化的不了解可能直接导致译文文化信息的误导、丢失,甚至让国外读者不知所云.本文集中讨论文化差异如文化信息的误导、文化信息的丢失和"语义过载"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8,(1):34-38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优势,译者应基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和形式特点对其灵活选择。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译者应在能够保证译文准确易懂且不会引起文化误解的前提下使用语义翻译。语义翻译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直接复制原语文本的语义翻译、增加注释的语义翻译和音译加注形式的语义翻译。如果因语义翻译的使用而导致译文内容的错误,甚至带来文化冲突时,译者就必须选择交际翻译,通过使用释译、注释、增译、省译等方法,优先保证译文的易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翻译在译文和原文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在"权力他者"作用下由另外一种"语言他者"书写的"文本他者"的存在使然。"权力他者"主要包括出版机构、译语文化、译者认知等三方面的因素。在出版机构的作用下,译本呈现不同的版本并收录不同的内容,包括封面、引言、后序等的设计与编排均与原作存在差异;在译语文化的作用下,译者对文本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具有译语文化的语言特色;在译者认知的作用下,由于译者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其存在对原文文本的误读误译等现象。由此,翻译成为文学作品的他者书写。  相似文献   

10.
该文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和译者主体性内容对中国书籍出版社《野性的呼唤》中译本进行研究解读.研究发现,生态翻译学理论和译者主体性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通过"三维"转化要求可试图从语言层面连贯性、逻辑层面合理性以及文化层面理解性等角度对文学作品的译文主体性进行评价与解读,最终期望以更加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如何避免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望文生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纳了英语习语翻译中“望文生义”的四种现象:译文语义不全、译文语义扩大、译文和原文语义相反、译文和原文看似一致,但未揭示喻意或引申义。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基础知识不牢、文化熏陶不够、对英汉习语的异同了解不深。从而提出了在教学中要注意的三个方面:扎实基础知识、加强文化熏陶、提高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译界的一大难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计》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为了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效果,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在充分把握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语义形式,文化内涵,交际意图,力求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原貌风格和内涵,把握文化的传递与渗透,又要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浮生六记》中有很多词汇都承载了文化信息,而如何处理这些词汇,对于翻译这类文学作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文中文化承栽词处理的评析,说明在中国文学作品汉译英的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保持译文流畅的基础上,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才能最终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再现社会生活图景、反映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形象领略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文章以《金陵十三钗》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小说中形象语言在原作与译作中的表现形式,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将多数原作形象进行改写或替换,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译作在西方世界的接受与传播,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认为在文学作品外译的过程中,译者在确保准确传达原作语义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原作形象文化异质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学性的表征之一,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在译文中如何处理和再现陌生化是决定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陌生化的相关概念和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实例,并且在不扭曲原语文化的前提下尽量再现原文学作品的陌生化,译者就应该采取直译法、意译法和补偿等翻译策略,并且再现陌生化时应注意运用适度尺度去把握译文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从译者语言意识角度对比分析《黄帝内经》两译本中的脏象术语英译,综合运用质性和量性文本分析手段阐释文本差异,深入文本民族心理语义建立语义场,阐释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探讨译文适恰性和接受度。研究发现,有效的译文是源语和译文目标语心理语义的最大契合;对语料库的深入挖掘是达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视角,以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短片字幕的英译文为语料,从弥补文化缺省、使语义清晰和寻找中外语言的公约数三个方面,探讨译文是如何与海外受众达成"同一"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当前的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翻译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译本还存在译名不统一、译文口吻与原文口吻不一致、翻译随意性大、译文表达欠妥等问题。本文基于《孟姜女哭长城》英译文的分析与比较,提出翻译中国民间文学作品应有跨文化意识,应在充分了解民间文学特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汉语对义合成词是一种构形别致、语义奇巧的复合词,其内涵丰富而隽永,在英汉翻译特别是文学作品翻译中适逢其会地运用,对语义、修辞、文采、审美均具突出功能,能使译文字里行间透溢出一种意蕴感、哲理感、层次感、立体感和动态感,达致文理俱惬,情见乎辞,言高而自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