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要害问题是月相 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仔细琢磨,要害问题是月相定点与不定点。试想:初吉为朔,定点的;既望为十六,定点的;“三日曰朏”,是定点的;焉有既死霸、既生霸为不定点乎?将《汉书·世经》有关文字粗略(还不必细细)校读,就可明白,刘歆表述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提到“体育的起源”这个问题时,除去诸如起源于“娱乐”、“宗教”或“战争”等等之类的说法外,现在大多数的说法是“体育起源于劳动”。这种说法我以为尚欠准确。劳动既然创造了人类本身,那就本质而言,有关人类社会的一切必然都产生于劳动,但是,却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体育起源于劳动”这一论断,犹如说长江发源于土地上一样,未免失之笼统,如要说得准确一点则应是:体育起源于劳动及生活技能的传授。体育  相似文献   

3.
自夏后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有仍氏地便成了“所封国”。当太康失国后,生于外祖父有仍氏的少康中兴后,便“赐”其名“任国”。当夏桀面临亡国之时,还想借“有仍氏会”以保国。可见,史书把东夷族的“任国”,称之为“夏后氏之任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4.
四、关于祁连、焉支的含意及并列歌唱问题要想较为准确地理解《匈奴歌》,不能不首先搞清楚其中“祁连”、“焉支”的含义。祁连山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或谓“意为广漠的,寥廓的”(26),或谓意为“湿润的原野”(27)。按理说,这是不应该有异议的。《汉书·霍去病传》注谓:“即天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一语;二、对“外人”的误读造成《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的解读矛盾;三、对“外人”的误读使论文本身出现逻辑混乱;四、以对“外人”的误读为主要依据,构建“纪实说”或“虚构说”。《桃花源记》确实有纪实因素,也不排除有虚构痕迹,但是二者皆不应建立在对“外人”一语误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在上(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按照图1装置做实验。做实验时有个爱动脑筋的学生问:“老师,如果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能把纸浸湿吗?”我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来回答此问题。有位学生对此不满意,说:“不用玻璃杯,用可乐瓶。在瓶子上方打个小孔放气比较方便”(如图2)。我对这位学生的建议大为欣赏,并鼓励说:“大家还有别的好办法吗?回家好好想想,下次上课老师要看谁有新的更好的设计。好不好?”图1图2过了几天,我再次走进课堂,学生们桌子上摆满了自己设计的作品,个个挺得意的…  相似文献   

7.
月相演示仪     
(1)装置图(如图1) (2)特点和用途 在教学中可以直观、快速地演示出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情况。在六年级《月相变化》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照演示可以容易地记录下一个月的月相。然后通过观察和比较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通过使用本教具能大大降低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一节中明确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且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资本论》第一卷202,205页)人们通常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称为“劳动过程三要素”说。薛志贤同志在《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上发表了《论生产劳动的要素及其产品》一文(以下简称“薛文”),对劳动过程的三要素说提出了疑义。薛志贤同志认为:“生产劳动的要素不只有三个。固然,劳  相似文献   

9.
邢研 《美育学刊》2024,(1):83-92
“游”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之。考其字形,在甲骨“■”(斿)字中,■乃作为或动或静的旌旗之状,而“■”(子)实际是特指当时的统治者或宗族的领导阶层。结合上古旗帜所具有的沟通神灵祖先的作用与巫术道具或祭祀礼器性质而言,“斿”的本意即是由“子执■而舞”或“子执■而行”之形所会意的人神“交通”活动。在其中包含有“出行”“无定”“过程”与“愉悦”四个字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游”之活动的特殊的时空结构维度与生成属性。也正是在这些特殊活动结构与活动模式中,“游”之活动的美学意蕴才得以显现,并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时刻     
有人类社会,自然就需要计时。作为计时的单位,日当是最基本的。比日大的,有月,有年;比日小的,有时,有刻,近代更有分秒。 有的概念古今是不一致的。《说文》云:“时,四时也。”指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古籍中的“时”,多指季节。《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违农时”就是。文史学家将计时单位排列为  相似文献   

11.
周庆宝 《阅读》2015,(Z2):64-65
小朋友们,在英语中,“说”的表达方式有四种:一是speak,二是talk,三是say,四是tell。它们的用法各不相同,我们一起来区分它们吧!一、speak表示“说,讲”,着重指开口发言;另外,speak还可以指“讲某种语言”。如:(1)Mr.Wang is speaking now.王先生正在发言。(2)I can speak English.我会讲英语。  相似文献   

12.
的 《说文》中“的”作“(日勺)”,日部云:“(日勺),明也。从日,勺声。《易》曰:‘为(日勺)颡’。”关于字形,段玉裁说:“(日勺)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 “的”的本义为白色的,又有鲜明、明亮的意思,读di。例如: 《易·说卦》:“震为雷,……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马廾)(zhu)足、为作足、为的颡。”——震卦是雷,……表现在马方面,是喜欢叫、是左脚白、是脚步快、是白额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乐”就是由舞蹈、歌唱、乐器伴奏三者合成的。若只言“歌”,就仅只歌唱,虽然也有徒歌与弦歌之别。故《左传·襄公廿九年》《孔疏》解释鲁国为季札举行的宴乐说:“乐之为乐,有歌有舞。”《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也可证明。为了提醒人们不忘乐之有舞,后世迳称古乐为古代乐舞或歌舞了。《九歌》虽名“歌”,  相似文献   

14.
文苑 《阅读》2006,(12)
12月25日这一天,不论是否礼拜天,各教会都要举行崇拜仪式。有些教会的庆祝活动从午夜零点就开始了。除崇拜仪式外,还演出圣诞剧,表演耶稣降生的故事。ChristmasWaits(圣诞夜报佳音)圣诞夜指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圣诞节时唱的赞美诗称为“圣诞颂歌”。通过这些音乐活动来加强节日的喜庆气氛。曲谱多取自著名音乐家的名作。其中以《平安夜》(SilentNight)最为有名。据说,在1818年的圣诞节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牧师摩尔发现教堂里管风琴被老鼠咬坏了,修理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庆祝圣诞呢?他就根据《路加福音》的两句经文“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写成一首赞美诗取名《平安夜》。摩尔写好歌词后请本镇小学教师葛路伯谱好曲,第二天在教堂里演唱,大受欢迎。后来受到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大力赞赏,下令“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报佳音”的人称为ChristmasWaits,这项活动往往要进行到天亮人数会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大街小巷充满歌声。ChristmasCarol(圣诞颂歌...  相似文献   

15.
“蒙古”一词之涵义,说法不一,有沙漠说,勇敢说,山名说,王国维均以为无稽。据今人道润梯步研究,“蒙古”一词是由蒙语“长生天”和“炉灶之火”结合而成。长生天的蒙语读音为。炉灶之火的蒙语读音为,表示氏族部落的象征。由于语意和谐律的支配作用,取长生天的,加上炉灶之火,遂演变为“蒙古”。《黑鞑事略》载;蒙古人所为,“无一事不归于天,自鞑主至其民,无不然”。所以道润梯步教授认为“蒙古”一词象征着蒙古是个敬天的民族,而天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所以有长生天之意(见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一P~2)。  相似文献   

16.
自从信息网络继广播、电视和报刊之后成为人类“第四媒体”以来.它的安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领空、领海和领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发展,信息疆域应运而生。信息疆域是“软边界”,无论是天、空、地、海,只要有信息网络涉足的地方,都是它的天下。一个国家如果信息疆域遭到袭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无领空、领海和领土的主权可言。信息网络是一个国家的神经系统,如果信息网络遭到袭击或出现安全问题,等于摧毁了一个国家寻求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国庆节放假回来,我带着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走进了四(1)班的教室。这节科学课的活动内容是研究植物的《根和茎》。其中有这样一个活动,把花的茎分两个部分分别插在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里,让学生了解到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十一”放假前,我把这个活动布置给学生们,并且告诉他们用康乃馨或百合来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我自己也在放假前,把花茎分两部分分别插进了不同颜色的水中.满以为回来后,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同志在五十年代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司马迁之死》(《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说“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所谓“有问题”,就是说“司马迁死的有点不明不白”,是寿终正寝还是“下狱死”的呢?本文目的不在于想进一步论证司马迁到底是怎样死的,因为限于文献不足,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想通过研究司马迁之死这样一个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更确切点说是如何理解古代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9.
酸甜麻辣苦味味俱全地读完刘毅的报告文学集《石头上的梦》,下意识地联想起今年七月,诗人张雄龙在六枝文联第八届“桃花诗会”上说的几句话:“诗是时代的琴弦,诗是感情的载体,诗是流变的艺术,诗是‘这一个’的极至…”虽明知自己识见浅陋,修养不足,担心因为笔力孱弱地乱说一气,会失之公正地有负于这朵植根于乌蒙山重峦叠嶂,字里行间润浸了缕缕难以割舍的桑梓情怀的小花。但还是压抑不住如骨鲠在喉的情感,而借用张雄龙师关于诗的四个概念,信马由缰地涂鸦起来。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用法,目前的语法书中所谈到的有四种:(1)用在定语之后作定语的标志,如“中国的命运已经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的手中了”;(2)附着在词或词组的后边,组成“的”字结构作主语或宾语,如“应该注意的还是要注意”、“骑马的过去了”、“我要那个红的”;(3)附着在联合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糖啊豆啊饼干啊的摆了一桌子”、“买了些文具纸张什么的”;(4)和“似”组成“似的”,再和别的词语组成“……似的”的比况结构,作定语或状语,如“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