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走进道德讲堂,沐浴道德洗礼,感悟道德力量,让心灵在道德讲堂静化.今天的道德讲堂主题是:“做一个会感恩的人”,一共有八个环节分别是:“自我反省”、“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发心灵感悟”、“诵道德经典”、“行崇德礼”、“送平安吉祥”、“一堂一善事”.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思想品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社会的道德知识、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觉的道德需要,并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行统一的过程。从当前中学生道德发展的现状来看,其主要问题恰恰表现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因此,深入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人的道德完善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伟大实践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是社会变革时期所产生的阵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五爱”、“三德”,努力提高公民个体的道德水准,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伦理的全部努力在于实现社会生活的道德化,然而,它却没有建立起一个富于德性的社会。中国人进行道德教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林语堂说:“如果道德教化还有一点点用处,那么中国今天就应该是一个圣人与天使的乐园了。”为什么以礼仪之邦自居的中国社会到处都写着“吃人”二字?为什么几千年的道德建设没有营造出真正的君子国,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红 《江苏高教》2001,(5):49-51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塑造完美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几个主要问题,转变观念,改革教材,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以身作则”统一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6.
人在道德方面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即为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也叫道德感,属于一种较深刻、复杂的高级情感。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情感性、形象性、艺术性、思辨性,初中生具有比高中生更为明显的思维具体化和情感两极化,这都易使语文课实现知、能、意、情的优化结合。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和挖掘教材中的积极情感因素,有意识地将它们渗透于各课和课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打的…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道德取向和发展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社会化大生产这一社会生产方式的背景下,以传统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人”在价值取向上同社会化大生产内在要求具有根本适应性,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人”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道德情感是指“道德意识在个体感受和体验层面上的反应,它是道德性质的活动引起人的心理上的情绪反应和内心感受。”在个体道德中,道德情感“直接参与道德认识、行为、品质、评价、信念的活动。它本身就是个体道德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全部道德现实化的根本环节。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道德理论述评——兼论道德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史上,功利主义是关于道德发生的一条重要线索。古典经济学曾对此予以证明,但从穆勒之后,经济学将“道德关怀”排斥在了自己的理论视野之外。在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中,“道德”作为一种“非正式约束”的制度,是人们在“互动”中形成的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对普遍规则的认可,是个体间基于利益的一种妥协或合约,它可以通过完善市场竞争体系、明晰产权及培养法治精神予以保障。道德精神教化的“拉力”只有结合市场制度的“推力”,才能完成历史性的道德建设重任。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知”、“行”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学生掌握了某方面的道德认识、道德规范,并不一定立即付诸于行动,只有当激发起相应的道德情感,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才能产生道德行为。德育教育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民族自豪感、尊严感、正义感、荣辱感、义务感、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助人为乐等高尚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还与道德认识、道德意志一起,铸成人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深刻地改变了制度与道德这二者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制度与道德的合法性基础不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预设,而是世俗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合理化,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了二者的伦理本质。制度和道德从传统社会的泛伦理化状态中分化出来,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边界和作用机制,但同时又更加紧密地相互依存。厘清制度与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是当代中国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奖励的内涵与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奖励是指对善者予以荣誉或物质的鼓励和奖赏。道德奖励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人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道德起源于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协调的需要;道德的精髓是“德得相通、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3.
从道德境界的角度,谈社会公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联系,结合社会公德建设,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针对性.该文认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大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理念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但是庄子的道德观充满了内在的悖论.这样的道德观是由其道德的二维对立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作用下,过度抬高个体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贬抑甚至摒弃社会道德,企图寻求最自由、最完美的道德生活.但是,由于个体道德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和环境.所以,解脱的结果,只能是虚无.  相似文献   

15.
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经济矛盾性和一致性不在于它们的本身。而在于它们所依托的外部经济环境。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与道德的要求有着内在的在矛盾。以致计划经济的道德只能作为外在力量,使信奉和实践勉为其难,道德的本身也难以长期持续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能够生长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甚至情感方式,只要在人们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方程中加入足够多的变量,这就表明市场经济中的道德与经济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要提高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准。不是退回到传统的计划道德中去,而是继续推进和深化经济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我国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6.
《管子》是法家的代表作之一。贯穿《管子》思想的主流是其道法思想,即用道作为立法的标准和指导;"道"是"法"得以成立的最高依据,是"法"所以享有普遍性、公正性、恒常性的根本原因;道是最高范畴,其内部分为德礼与权法两支,两者互为补充,构成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常说常新,讨论广泛的课题.文章在反思原有德育工作体系的基础上,从全员德育,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制定规章制度,调动德育工作人员积极性,完善德育评估体系五个方面探讨高校德育工作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衡派把中国近代危机归结于道德危机,提倡“道德教化”以挽救民族。“道德教化”思想的产生有其现实基础——功利主义盛行;亦有理论依据——人性二元论。“道德教化”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道德理想主义特征,却又点出了自我约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根基,它赋予人生以意义,为行为善恶提供最高标准,对人格提升有重要作用,信仰危机必然引发道德危机。我国当前应该重振信仰,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