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期观点     
关注身高,更要关注健康虽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高一些,但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身高,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否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有关专家曾经谈到,和以前的孩子相比,现在的孩子虽然身高、体重都有提高,可是肺活量、大运动能力、动手能力却有所下降,而且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也比以前增加。可见,光有身高远远不够,让孩子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场所,更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场所。体育教学活动基本在室外进行,学习过程中存在交流、合作、竞争,学生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都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不足。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好多孩子出现了自私、猜测、妒忌、等心理偏差。教师要象医生替人看病一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这些学生尽早走出不良心境,逐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唐惠玉 《江苏教育》2007,(18):59-59
一、集体体验,净化心灵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虽然物质富裕,但缺少伙伴,精神生活单调,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笔者尽可能地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温暖,积累生活,美化心灵。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体育课程是增强国民健康的主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改革,我国也不例外。新课程倡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因此,我们如何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反思其不足并紧密结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既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使之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如何让体育课从身体走向心灵,笔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努力使综合活动课程成为促进一年级学生成长的土壤,满足并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在"成事"(实施好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成人"(帮助孩子顺利过渡,获得成长)。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家访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家访工作,借助家访让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父母、了解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同时尽可能地通过谈话、微笑、牵手等方式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使孩子在与老师的初次见面后就喜欢老师、信赖  相似文献   

6.
勇敢是指不怕困难和危险,机智、有胆量。胆小的孩子,性格孤僻,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缺乏自信心,个性难以健康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父母和教师应加强孩子勇敢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比如家庭成员间相处亲密、融洽,有和睦的家庭气氛,师生之间平等和谐。互相信任等;这样能保证孩子轻松二愉快地生活,没有惧怕的精神负担,也有助于消除惧怕和胆怯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当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关注更多的是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给初中学生带来了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中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和烦恼。我们必须调查、了解、研究这些压力和烦恼,以便对症下药、正确引导,使他们步入健康之路。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烦恼,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来自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超过了孩子的实际水平,父母一味地要求高成绩,缺少和孩子沟通、交流。2.来自老师。某些老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对待学生武断、不听学生的意见想法等。3.来自同学之间。同学私下议论、孤立或不被同学理解、接纳;相互…  相似文献   

8.
现在,如果你问一位妈妈,你的孩子体检了吗?大多数的回答肯定是一句反问:“孩子还用体检吗?”其实,在国外,从幼儿园起都会定期安排对孩子们进行精密的体检。而我们一些幼儿园和学校安排的例行体检只是测测身高、体重,走走过场,不能反映青少年身体发展的真实状况。最近的一些调查表明,亚健康已经严重地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身体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如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患有肥胖或身体偏胖;过半数的青少年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近视率大大增高;心理发育不健康,遇到挫折易产生逆反、厌学心理,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孩子小小年纪乳牙上布满牙洞,小脸上架起厚镜片,单薄身子出现“啤酒肚”等现象更是普遍存在,为此,专家建议青少年健康体检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9.
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前提是健康,只有拥有强健的体质和健康的心理才能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幼儿健康教育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幼儿园、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关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是我们共同的宗旨,在实施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传统的游戏等方式,使孩子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改革的氛围中,我们把教学研究的焦点指向"有效教学",这是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心理活动课,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等问题.因此,关于"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性"的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课外阅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  相似文献   

12.
吴凡 《宁夏教育》2008,(12):77-77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包括家庭成员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感情、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等。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影响家庭心理环境的诸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他们的合力如同一个磁场,对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心理环境,就能造就出孩子什么样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的三种原色调配起来,可以画出色彩缤纷的图画;七个音符组合起来,可以谱成悦耳动听的篇章;我们的学生学会了两千多个汉字,为什么还写不出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呢?据调查,现在的小学生作文题材单调,内容涵盖范围太小,孩子眼中的世界苍白而狭窄.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少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孩子生活的真实需要.因此,是时候让学生的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呵护孩子的童真,张扬其个性了.  相似文献   

14.
学生审美心理的个性形成 ,大多与环境与时尚有关。因此 ,除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美好的人生外 ,还应该构建学生健康审美心理的校园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 ,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社会生活的“时尚”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潜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所增值,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智力潜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应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调适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化学学习兴趣,保持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培养坚强自信、独立的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个性,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之一,缺乏这个条件,孩子的精神、心理、个性、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请重庆师范学院教授、重庆市家教学会副会长、荣获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园丁奖”的赵石屏老师,来给家长朋友们谈谈关于“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方面的问题,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学生审美心理的个性形成,大多与环境与时尚有关。因此,除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美好的人生外,还应该构建学生健康审美心理的校园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社会生活的“时尚”,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生活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其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深刻性。使之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都发挥积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帮助其塑造精神和灵魂。本文将简要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之一,缺乏这个条件,孩子的精神、心理、个性、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请重庆师范学院教授、重庆市家教学会副会长、荣获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园丁奖”的赵石屏老师,来给家长朋友们谈谈关于“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方面的问题,希望对您有帮助。——编者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让每一位家长放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我们教师要把爱洒落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特别是后进生。设法帮助学生摘掉“后进生”这项帽子,使整个班集体有序健康地发展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则之重,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偏爱后进生,当然,后进生最渴望的是得到教师的赏识与鼓励。让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的鼓励下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