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郑育娟 《今传媒》2020,29(3):55-56
当今时代,文化差异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地域文化符号作为城市个性的载体,是城市魅力形成的重要部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而提出的。文化符号对于地方形象建构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从文化符号传播角度出发,探讨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构建地域文化符号并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人与军队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军人的媒介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1]。本文以《人民日报》2009~2018年有关“中国军人”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人民日报》如何建构“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以及建构了怎样的媒介形象,并针对“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建构提出相关建议,认为应建立多元叙事主体,丰富报道主题结构,并在国际传播中积极进行议题建构,从而推动“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呈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在对外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理解地方在国际上的形象有助于地方外宣部门加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进而为中国对外传播作出有益补充。本文选择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对福建的呈现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有针对性提出地方对外传播策略,以利于地方外宣机构在未来的传播中塑造正面积极的形象,为中国实现"一带一路"愿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冯李华  马梅 《新闻世界》2014,(4):225-228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新时期“中国形象”视域下的公益慈善传播应更加注重塑造友爱中国、和谐社会的形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进去,在此基础上解决公益慈善传播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本文以央视《共同关注》栏目为例,就“中国形象”视域下公益慈善传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德语纪录片《中国边疆》为分析对象,运用批判话语分析、影视评论分析等方法,分析该纪录片如何从经济、政治、宗教、环境以及边疆民众等众多视角出发建构多维中国形象;分析该片如何在西方意识形态与话语权的“潜在”与“突破”中完成中国形象的建构;提出提高我国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态势下,各大主流城市纷纷通过广泛参与全球经济、不断推动区域发展从而塑造和推广自身的形象。在实践过程中,政务微博作为党和政府执政资源的一部分,因其对政府形象的广泛影响和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越来越被公众所关注。良好的政府形象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和塑造城市名片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厘清政务微博建构政府形象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走出一条建构织博为民、问政利民、取信于民政府形象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岳子荷周丽 《视听》2016,(6):137-138
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媒介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在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传声"与"扩音"、"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媒体的公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以《人民日报》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报道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这一事件的报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标签化现象是言语传播中媒体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建构,媒体用特定的符号给描述的对象贴上标签,用个体特征来代表整个群体特征,这种狭隘化、片面性的报道模式,阻碍了真相的全面、客观呈现,扩大了受众的认知和理解偏差.目前,地域标签化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在负面报道中更明显,地域标签化是对地域形象的“污名化”,不利于地域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随着技术的革新与观念的更新,航拍影像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由影视剧拓展和渗透到地域形象片、城市纪录片、城市微电影的制作中,对地域形象的提升和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力越来越大。论文通过研究航拍影像对甘肃地域形象的提升与塑造,试图找寻到航拍影像技艺与甘肃地域形象的结合点,探究利用航拍影像建构甘肃地域形象的可选路径和优化方案,并期望抛砖引玉,对甘肃周边地区及相邻地县城市的形象塑造起到一定的示范价值与辐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阳阳 《传媒观察》2023,(11):116-12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构是一项大工程。本文立足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挖掘其价值意蕴,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三个面向,即把握“表”与“里”、“势”与“韵”、“变”与“不变”的辩证交融关系,从塑造丰富立体的形象样态、开展境外舆情的研判应对、筑牢外交话语的理论根基等多个维度推进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形象在建构中传播,在传播中优化。  相似文献   

11.
郑萍  许莹 《今传媒》2008,(5):6-8
一个地区的形象,包括政府形象、文化形象、公民形象以及传媒形象,对地区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它不仅是这个地区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构建经济软环境的重要因素.地区形象塑造靠传播来完成,因此传媒是形象传播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旨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合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合作产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也直接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和YouTube网评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两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建构。《这里是中国》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同时展现国家实力形象和国家意图形象的单集纪录片更受欢迎。YouTube网评对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回应、延展和补充,互文的语境更为宏大,体现了国际受众“前理解”的显著影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视野的差异,网评中也存在误读现象。本文认为中国国际传播“借船出海”落地取得实效,但也面临一定阻力。  相似文献   

13.
符号认知传播作为一种方法论,因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在符号建构与传播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影视作品的形象建构中,从认知的视角对传播本体和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将会有助于形象表意的建构以及形式符号的表现。符号的本质就是表意,而意义的理解与传播更需要主体认知的主动介入。本文从考察认知科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机制入手,从符号的功能和用途出发,以艺术符号与实用符号为例,探讨不同形态符号的认知传播模式与机制,同时也注意到语境对认知建构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政府形象传播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国内传播学界的不断关注。曹劲松《政府形象传播》一书深入探究了政府形象传播的"道"与"术",书中既有切实可行的实战策略,又有体系完备的理论建树;既有典型个案的深入剖析,又有共通经验的深刻总结,可谓近年来中国政府形象传播研究领域的又一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5.
郭学文 《青年记者》2012,(32):17-18
研究背景现代传播学认为:大众传媒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促成了公众对于城市的形象认知,从而具备了建构城市形象的功能。"媒介时代的城市形象可以分为客观形象、媒介形象和公众形象。城市的客观形象是城市‘公众形象’的起点,也是媒介呈现城市的原材料。城市的‘媒介形象’较大程度影响了城市的‘公众形象’。"①也就是说,在媒介社会中,城市的媒介形象取代了客观形象,成为影响社会大众对城市做出认知和判断的形象符号。传播学中的城市形象研究就此展开,通过研究城市的媒介形象来分析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段鹏  周畅 《现代传播》2007,(1):44-47
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报》对外报道内容进行的抽样性调查,试图从微观层面上观察中国对外传播的不足之处。作者认为,当前我国政府的对外传播“软力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分析这一现象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理念、内容、技巧等三个层面上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李红 《今传媒》2023,(4):117-119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把国际传播上升到战略传播的重要位置。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本文以历届奥运会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为例,对国家形象建构路径、建构困境和建构策略三方面进行探析。国家形象建构路径:主流媒体引领,而后新媒体渐进融入;突出情感叙事;用户呈现集群化特点。国家形象建构困境:主流媒体报道刻板严肃,偏离受众期待;传播语境上存在隔阂;赛事舆论缺乏引领。对此提出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主流媒体改变自己过于严肃的形象,跳出“官腔”桎梏;打破国际传播隔阂;净化舆论空间,做好舆论引领。  相似文献   

18.
王海燕  柴雪彬 《今传媒》2024,(3):106-109
“拉伊卜”作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吉祥物,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得到了我国受众的喜爱。本文运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发现,“拉伊卜”形象是基于文化内涵的“像似符”建构和基于视觉共通的符号解构,经过拟人化和叙事化的视觉修辞后走向受众,受众基于“饺子皮”等形象与“拉伊卜”形成视觉共通,从而实现受众破圈以及彰显体育精神、国家形象和地域文化等视觉说服效果。“拉伊卜”的成功出圈得益于技术赋能传播的全过程,对于体育赛事吉祥物的创作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姜笑君 《传媒》2016,(2):67-70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观点和看法,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行政的重要资源.在“微政务”时代,政务微博和微信成为政府向公众展示形象的重要媒介平台,这类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传播内容“微小”、传播速度“快捷”、信息阅读“碎片”、信息反馈“即时”等特征.分析“微政务”时代地方政府形象传播要素的新变化,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确定它们对政府形象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据此提出地方政府形象传播的策略,对于树立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建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逐渐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延伸至历史、文化等领域,“真实、立体、全面”“可敬、可信、可爱”的国家形象正在形成。本文以热映动漫《中国奇谭》为例,探讨动漫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文化内涵、主题升华、情感共鸣及文化符号维度分析《中国奇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表现,从中得出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运用好中国特色的价值符号、寻找共同的情感意义空间、加强动漫制作技术的应用等启示,以期为更多动漫创作团队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