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有幸在2009年8月参加了“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聆听了来自省内外教育教学专家们的讲课,学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领悟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感觉受益匪浅。正巧9月迎来了我16年农村教育教学生活的第一个三年级,  相似文献   

2.
最近,某中央大报有一则摄影报道是说城市的孩子们把不用的旧书捐给农村孩子的事,图片上农村孩子收到捐赠的旧书时喜形于色的神态,看了叫人心酸之余.似乎也在窃喜:还好,我不是农村人.我的孩子不用那么可怜!我满可以怜悯他们的贫穷,充满同情地捐钱捐物救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捐赠者通过捐赠活动帮助了农村孩  相似文献   

3.
<正>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我是征求了同事和学生们的意见的。我做了很多和农村相关的课题、研究,的确想跟大家分享。农村教育领域很广,可以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农村教育,它和我的生活、生命体验已融合在了一起,我在这个领域花的时间也是最多的。今天,主要讲一讲我是如何走进农村、我在农村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一堂寻根课     
张叶红  李林兵 《师道》2003,(7):33-33
“老师,吉云又骂我们是乡巴佬!”朱芳和邓悦两位同学哭哭啼啼地向我告状。最近类似的情况真多,我校地处城郊,绝大多数孩子居住在市区,有少部分住在农村,城区孩子在农村孩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优越感令我感到吃惊。这样下去,一方面会使农村孩子在群体中孤立,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有可能因此而一蹶不振,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另一方面会加剧城区与农村孩子的对立与隔阂,影响班集体的团结与成长。为此我准备在第二天开展一个“追寻祖辈的足迹”的主题班会。放学之前,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了解自己的祖辈的有关信息,包括祖辈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作为一个在农村默默耕耘了数十栽的物理教师,我对这两句话体会颇深.农村中学的学生对信息的了解与理解远不如对生活的观察和探知,如何开发好生活资源对我们的物理课堂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作为宝贵的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应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既面向生活世界,又面向科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奚亚英 《人民教育》2012,(21):50-54
追求教育理想,源于我心中的一种情愫。这是由我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生活、工作环境积淀而成的。生在农村的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读书的难能可贵。因为家境的原因,能读完高中,靠的是哥哥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的5块钱。艰辛的求学经历让我深知教育对于农村孩子的来之不易。正是农村的水土孕育了我的草根情怀、平民意识,使我始终留有平民情结。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做了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农业大国,80%以上的学生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学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均衡发展教育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中学的教育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此,我们应让农村的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对近500篇农村小学生作进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作内容反映农村生活的占34%.反映学生生活的占26.1%。尚有近40%的作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调研工作后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村教师没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是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淡薄所致。  相似文献   

9.
纪成涛 《山东教育》2007,(11):12-12
《山东教育》2006年第25期刊发的《拿什么拯救你,农村教育》一文,我本来是没有读过的,可我读了2007第7期李守永校长撰写的《谁来救救农村小学教育》后使我兴趣骤起,于是也拜读丁黄明老师的《拿什么拯救你,农村教育》,继而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张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农村小学学生生活在农村,学习在农村,交往在农村,他们与农村生活休戚相关,农村生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取之不尽,为农村小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淀。农村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农村实际。我校地处农村,在对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充分利用农村生活教育资源,融合农村生活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看到这则新闻报道时,我非常激动,因为我就是从吉林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我也有过报道中那些学生的“害怕升入大学”心理。而作为正在读大三的我,结合自家情况和我所了解的吉林农村状况,我能深深体会到“农村学生害怕考上大学”的无奈与悲哀。  相似文献   

12.
1977年出生在一所农村学校附近的我,如今已过而立之年.从记事起到大学毕业参加教育工作至今,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一直未离开过学校.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农村教育30年的不断变化,并分享了发展变化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13.
支教以来,我一直在反思,如何办好村级小学,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化发展。三个月的支教生活让我感到教育均衡化发展已经不单是只改善办学条件,而是要在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做文章。我觉得要提高村级小学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及各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1980年6月,徐文胜结束了为期两年的静海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呈现在他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是留在条件较好的县城内学校任教,一是回到农村任教。思量再三,他毅然在毕业志愿书上写道:“我自愿到边远农村地区任教……”  相似文献   

15.
浅析农村成人大、中专教育的发展问题刘辉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要求已日益提高,他们从过去吃饱、穿暖的要求,已变为吃要讲究营养、讲口味,生活讲究舒适,讲究艺术,讲究精神生活的乐趣。它势必要求成人教育在社会文化和生活方面为农村...  相似文献   

16.
论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一种国际视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前世界上二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据专家估计,到2015年全世界仍将有45%的人继续生活在农村。通常的教育统计中都没有将农村教育单独列出,这就充分说明对农村教育的不重视。而且城乡教育投资和教学质量差异广泛而持久存在。世界范围的广泛的城市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实际上它排斥了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农村自身在这场变革中,不应处在等待或被动状态,而应主动积极地成为这种变革的一部分。教育是塑造和完成农村转型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为所有人的终生教育、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的学习机会-必须真正为农村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17.
谷瑞英 《成才之路》2009,(17):19-20
以前常听农村同行教师抱怨在农村学校教美术如何如何困难,我暗地里还觉得这些教师矫情。2007年我响应上级号召由所在城区学校到边远农村中学来支教。真的到了农村才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无奈,因为城乡教育不仅有差异,而且差距还很大!在支教之初,我所见到的农村美术教育现状令我尴尬。真实的情形是:  相似文献   

18.
守望     
我在这所农村小学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十几年了。虽然生活清苦.但我深知其责任重大.依然坚守在农村.对教学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尽管地处边远山区.但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  相似文献   

19.
我教了35年书,也学了35年。1978年8月,我登上讲台,身份是民师,几年后通过师范学校进修转为正式教师。之后,我坚持自学了大学专科和本科课程,又考上了山西师大在职研究生。除了为攻读学历、学位而学外,我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用于学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过承包地,我都顾不上,一有空就泡在书房里。农村应酬多,文化生活贫乏,但酒桌和麻将桌从来与我无缘。  相似文献   

20.
金佩庆 《生活教育》2011,(11):44-46
这些论文都是我在山东邹平工作的时期写的。为了人生,为了中国,我不能不工作;也不能不奋勉自己和朋友们一同来工作。我们认为中国问题的重心在乡村,在农民。乡村社会没办法,农民生活没办法,中国问题是不得解决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近十年来大部分工作的时间也都是在农村。我是从事教育的,当然,我不能不注意乡村农民大众的教育。乡农教育,在我看,就是乡村农民大众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