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莞惠产业同构的问题在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中较为严重。区域空间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深莞惠强化合作、规避同构。因此,一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深化产业间分工;二要培育地区竞争优势,深化产业内分工;三要明晰城市功能定位,深化产品内分工;四要利用发展阶段差异,加强产业转移合作。  相似文献   

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正如火如荼, 而深圳、惠州、东莞三地经济合作至今未有实质性进展。促进深惠莞三地区域经济合作, 打造珠三角东部经济圈的条件早已成熟, 势在必行。因此, 应尽快促使深惠莞三地合作, 从优势互补行业入手, 坚持以人为本, 实行可持续合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产品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既得益于对比较优势的追求与利用,也得益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本文首先对产品内分工的概念作了简单界定;然后从技术进步、比较优势和交易成本三个方面考察了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动因,比较优势是产品内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规模经济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分工方式;最后以中国的加工贸易为例,对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与贸易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惠州经济发展面临进入珠三角经济发展第二梯队的巨大挑战,如何突破单一石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局面,保持惠州经济持久的高速发展,建设环大亚湾新区理论构想应运而生,并形成了规划。但是还存在行政体制壁垒、产业功能单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深莞惠经济合作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因此应通过成立环大亚湾新区工作领导小组、创新机制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粤港澳合作、建设惠州海洋经济强市等措施来实现环大亚湾新区规划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惠州城镇化发展沿革、基本特征和发展条件的分析,指出惠州城镇化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吸纳人口能力有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惠州应通过积极融入珠三角和深莞惠一体化发展进程、走多元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拓展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新城、中心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城镇化品质等措施,以此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2001年以来,泛珠江三角洲省份与香港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了探讨双边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国际上惯用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流量主要受GDP、人均GDP、人口和距离因素的影响,面积、CEPA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不显著.从影响的绝对值来看,人均GDP〉人口〉距离〉GDP.从影响的正负来看,GDP、人口与贸易流量正相关,人均GDP差值、距离与贸易流量负相关.目前,泛珠省份与香港之间逐渐形成了产业内分工格局,广东与香港的产业内分工体系最完善.未来,泛珠省份应该探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深化产业分工与合作,拓展泛珠省份与香港的贸易空间,实现泛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指数(TSC)、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对两岸资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及其演变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两岸资讯电子产业各有优劣势,互补性强;两岸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台商投资带动的结果;随着大陆台商的本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台湾的产业贸易将被台商的投资所替代,两岸分工将日益趋向水平型.文章最后指出,随着两岸三通的全面实现及ECFA的签订,两岸的投资和贸易关系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将有利于两岸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深化两岸电子产业分工.  相似文献   

8.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河南产业集群发展存在诸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等问题。要采取措施如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科学策略以形成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等。努力推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河南经济崛起。  相似文献   

9.
《辽宁教育研究》2014,(6):F0003-F0003
正随着产业的全球化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产业集群竟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辽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与产业经济发展变化高度相关的职业教育,必须迅速作出适应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难中之难,欠发达地区必须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深化对比较优势的认识,用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思路,扶持大企业、大产业,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在市场分工中受益,拉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随着台商投资的增加,两岸之间已开始形成互补型的产业协作体系。而要实现两岸产业合作与分工的优势互补,关键是要发挥两岸产业现有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合作,发展多类型产业。为此,必须坚持结构升级、平等互惠和优化配置原则,以利于促进两岸的产业合作与分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下,产业集群区域中的技术进步、产业组织分工演进与合作竞争关系变革深化了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教育。在知识外溢效应、需求拉动机制、信任机制及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集群升级推动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集群地区的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升级的有利契机,加强新兴技术和分工网络研究,动态调整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标准,实现职业教育精准育人;大力发展产学合作组织、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从而拓宽产业集群区域中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互动与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地域相近、资源禀赋和产业同构等现象是制约其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瓶颈。区域分工与合作会带来区域利益的增进,经济区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区域间互动与合作。而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等原因导致了彼此间的合作障碍。构建区域间政府合作的互动机制和产业合作机制,对实现三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区域产业分工机理研究——以浙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下行的风险以及成本的快速上升,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促进浙中地区产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协调成本的视角,产业分工的决策应为综合考虑内外部生产成本以及协调成本的均衡解。浙中地区优化产业分工应加强金义地区合作,鼓励错位竞争。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总是面临着是按初始比较优势还是按潜在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两难.发展中国家按初始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不一定能使贸易利益增加,而按潜在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学习效应强的产品则能得到动态贸易利益.虽然外部效应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仍依赖于要素禀赋状况,但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关键取决于所选择产品的"干中学"效应是否强.在外部报酬递增和产业内贸易的情形下,Rybczynski定理和Stolper-Samuelson定理是否成立依赖于外部报酬递增产出弹性的大小;同时,产业内贸易福利是否增进也依赖于双方贸易产业的外部报酬递增弹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内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地区专业化是实现地区经济崛起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测算"兰州-西宁"10个地区20072011年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探寻各地区专业化差异状况和分工程度,并通过建立固定影响变参数模型,采用10个地区5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地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白银、西宁、海东地区专业化水平较低,武威、临夏、海北和黄南地区专业化水平一般,定西和海南州专业化水平较高;5年间各地州市相对专业化指数变动呈差异化发展;"兰州-西宁"地区专业化分工越来越不明显,产业同构现象较重;经济增长与地区专业化指标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内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地区专业化是实现地区经济崛起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测算"兰州-西宁"10个地区20072011年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探寻各地区专业化差异状况和分工程度,并通过建立固定影响变参数模型,采用10个地区5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地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白银、西宁、海东地区专业化水平较低,武威、临夏、海北和黄南地区专业化水平一般,定西和海南州专业化水平较高;5年间各地州市相对专业化指数变动呈差异化发展;"兰州-西宁"地区专业化分工越来越不明显,产业同构现象较重;经济增长与地区专业化指标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测算长三角省级地区间制造业的同构度及其变化趋势的同时,考查市级地区间制造业的同构度及其变动趋势,对比省级地区间与市级地区间制造业同构度在大小及在变动趋势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从静态角度看.长三角省级地区制造业的同构度要大于市级地区制造业的同构度;而从动态角度看,近年来长三角省级地区间制造业结构是逐步走向趋异的,几个主要市级地区间制造业结构是走向趋同的.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主成分回归模型预测惠州和中山2009-2011年GDP。当解释变量仅为常规变量时,预测结果是惠州在2011年赶不上中山;但当加入大项目带动和深惠莞一体化的机遇变量时,预测得出惠州在2011年GDP将超过中山大约60亿元。同时,对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和结论的可行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逐级论证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地区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规模,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决定地区高职高专教育相应专业的竞争力.为了保证办学的质量、规模、效益,高职高专学校要优先优势专业的发展.优势专业的选择基准有两个:第一是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内,本地区竞争力强的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所对应的专业;第二是学校的优势师资所对应的专业.最后还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