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萍 《华章》2011,(24)
"王子复仇"是<哈姆莱特>的中心情节.该剧可谓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但其不朽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通过细读,本文试图逐层剖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意味,进而揭示本剧丰富隽永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性爱情是<哈姆莱特>中一个重要的悲剧元素.本文通过对奥菲利娅的女性主义分析和对哈姆莱特的心理状态分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们的悲剧性爱情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在悲剧<哈姆莱特>当中,奥菲利娅出场不多,性格也不复杂,因此戏里戏外常常不受重视,犹如一个点缀.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物,内涵却极为丰富,从悲剧性的角度考察,奥菲利娅的悲剧既是好人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深受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影响,然而他是以扬弃的方式对悲剧理论继承的,并在作品中加入与他所处时代相契合的独特风格.本文从"情节整一律","悲剧人物论"和"悲剧‘净化'说"三方面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进行分析,以达到帮助理解亚里士多德部分悲剧理论和<哈姆莱特>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的第一年,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公演,获得空前的成功。剧本的素材源自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书所记载的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深受人文主义思想浸染的莎士比亚赋予"复仇"以重大的社会意义,创作出了一部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刻哲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17世纪的第一年。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公演,获得空前的成功。剧本的素材源自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书所记载的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深受人文主义思想浸染的莎士比亚赋予“复仇”以重大的社会意义,创作出了一部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刻哲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对现实不满,想摆脱生活对作品的束缚,追求唯美主义,但是他又始终无法摆脱社会现实的影响,所以他作品中的唯美主义都带有一种悲剧色彩.笔者以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和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为文本对象,分析了王尔德唯美主义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成因.  相似文献   

9.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延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这在右外文学批语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定论。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可以说宗教思想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0.
主题导读: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之中,《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可能是最为复杂和令人心动的人物了,莎士比亚在老套的“王子复仇记”(中文译名)中赋予了他人文主义者的光辉,使之既伟大又真实,在复仇悲剧后也蕴涵了光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文艺复兴晚期,莎士比亚开始思考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哈姆莱特》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是颠倒混乱的世界,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使他痛苦、忧虑,最后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与宗教信仰的驳离.哈姆莱特在失去精神归宿后,又失去了现实的有力支撑,理性和信仰的双重缺席,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悲剧成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国内批评家一般持社会原因说,国外批评家持个性缺陷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缺陷也很明显。本文认为,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脱节。他的思想有的没有辅之以相应的行动,而他的行动有的没有经过思考或者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由此造成了他的悲剧。这两者之间的脱离,主要不是由于哈姆莱特自身内在因素的矛盾运动,而是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因此,《哈》剧的基本主题,实际上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物背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哈姆莱特》是篇幅最长的一部。该剧问世于1601年,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作者竭力刻画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在复仇之路上,他一再徘徊,贻误良机,形成了文学史上"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的美学奇观。主要故事家变王子哈姆莱特原本在德国过着幸福快乐的留学生活,有天忽闻父王暴亡,便匆忙回国。回来后,他发现自己的叔父已登基为王,母亲则改嫁给了新王。哈姆莱特迷惑而又苦闷,在卫兵引导下,他见到了老王的鬼魂,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自始至终以浓重的笔墨刻画了悲剧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社会、人类未来出路的探索与迷惘,造成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孤独,造就了他孤独的人生。文章从孤独的角度来解读这部悲剧,阐释在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而独特的孤独性格。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悲剧作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这部伟大的作品对后来的众多悲剧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当代小说家金庸的著名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我们也似乎能找到一点这部悲剧作品的影子.本文试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悲剧描写方面的一些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划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不同的眼睛看出了不同的哈姆莱特,故有“一千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本文仅就“哈姆莱特之延宕是一种历史性延宕”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解开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并力求推断其悲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72):12-13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经典形象深入人心,但同时是千百年来难解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作者对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着手,透过哈姆莱特的行为,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展示给众人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悲剧表现手法在中国悲剧史上独树一帜;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则是历来为学界所公认的大悲剧。引人注意的是这两部悲剧都是典型的社会悲剧,都塑造了富于反抗意识的主人公形象,可对悲剧结局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文章以这两部悲剧为例,试图对其悲剧结局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探索形成两者之间这样一种表现差异的原因;从而说明不同民族对悲剧的理解及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性,对不同民族的悲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概而论之。  相似文献   

20.
陈红美 《文教资料》2008,(25):27-28
<还乡>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经历一种悲剧命运.本文试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还乡>中的悲剧环境和人物的悲剧性格,探讨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成因及其作品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