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于洋  张维维  段桂花  向政 《编辑学报》2018,30(2):168-170
近年来,科技论文投稿后作者要求对论文署名变更、署名顺序变更及单位变更的情况越来越多.本文结合工作实例分析了作者提出署名等变更的原因,发现不合理署名变更的根源是作者忽视版权法及不了解"不当署名"为严重学术问题.提出了避免科技论文署名等更改有效方法,指出对作者版权教育的重要性.建议科技期刊编辑部建立固定的工作流程处理作者提出的变更申请,并根据原则和实际情况妥善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2.
邬加佳  余菁  吴秋玲  徐杰 《编辑学报》2021,33(3):292-295
不当署名问题已成为科技期刊撤稿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对不当署名的防范意识,本文依据《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将不当署名学术不端行为分为5大方面,包括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外,未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在论文中署名,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将其列入作者名单,作者排序与其对论文的实际贡献不符,提供虚假的作者职称、单位、学历、研究经历等信息.列举典型案例并对案例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界定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提出防范或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署名资格、署名顺序和通信作者3个方面概括出科技期刊论文署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相关规范化文本及研究的调研,介绍国内外对署名规范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归纳出署名规范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竞技体育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体育领域的科研工作日渐繁荣.体育科研工作很难由个体独立完成,往往以多方协同合作的课题形式实现.一个课题组经常是由许多人员组成,因此,体育科技期刊的研究论文中,出现了多作者署名问题.具体怎么署名、署几个名法律上并没有依据,当前对作者如何署名作出规定的也只有国家标准GB7713-8(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其中规定,在学术论文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对于集体署名的情况,大部分杂志要求集体署名时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设计者、执笔者、作出主要贡献者,署名次序应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对于当前出现的多作者署名形式有必要做进一步探讨,以供体育科技期刊借鉴.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论文审稿人署名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5,17(4):289-290
为规范审稿制度,提高审稿质量,提出科技期刊论文审稿人应公开署名的建议,并阐明其目的、意义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作者署名中共同责任者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期刊论文作者署名中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的方式日益增多,学术界对此尚无明确界定;与此同时,该现象还引发了科研成果归属问题等矛盾。针对此种情况,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应规范科技期刊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署名的建议,即尽量避免共同责任人,科技期刊应重视论文责任人的重要性,预防学术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科技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集团、期刊群,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合理利用资源以及科学办刊上还有很多不足.具有较高国际学术声誉的IEEE,其群内期刊合理分层、实行会员等级晋升制、聘请学者兼任编辑、论文署名推荐和提前发布组稿通知等做法很值得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科技论文作者署名应根据研究者的实际贡献来决定,但由于学术评价的影响,科技论文作者署名面临着各种利益和力量的角力,导致了各种作者署名异化现象.在分析作者署名异化产生原因及危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治理对策:加强科研伦理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科技期刊应坚持以质论稿,有效遏制"名人"被挂名现象;加强编辑流程管理,防范"虚假作者"和"搭便车"署名;充分发挥论文"致谢"功能,引导作者避免"感谢型"署名.  相似文献   

9.
在对科技期刊论文发表过程中常见的抄袭剽窃、伪造、一稿多发、署名争议等不端行为及其新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科技期刊近年来在遏制论文发表相关不端行为方面的做法与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  相似文献   

10.
晏妮  冷怀明 《编辑学报》2014,26(4):325-327
为了保护原创作者的著作权,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对科技期刊论文署名不端现象及其法律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认为国家应当尽快建立署名不端的判定及惩罚机制,从法律的层面规范期刊作者署名。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品牌打造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一些国内外品牌科技期刊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品牌打造的策略。认为:科技期刊品牌的形成既需要编辑意识的及时更新与转变,又要以人为本;既需要期刊自身的内外兼修,又要突出特色;既要不断创新,更要加快实现数字化与国际化;既要积极关注有关品牌建设的政策,还要建议有关部门对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给予更加全面的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政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大良  颜帅  张凌之 《编辑学报》2012,24(6):558-560
通过问题分析和概念辨析,探讨了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可行路径,认为:编辑部体制改革的阻力来自认识上的分歧而不是对改革的否定;期刊的出版包括编辑与出版、学术与经营2部分活动,应该关照不同的属性;编辑部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将能经营、可经营的部分经营起来;应该根据主办单位的需求和期刊的功能定位选择不同的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颖慧 《编辑学报》2014,26(5):423-426
《格致汇编》作为我国出版史上第一种科技期刊,致力于"将西方格致之学广行于中华",在栏目设定、内容编排、出版发行和营销宣传中都体现出明确的读者中心意识。主编傅兰雅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互动交流,拓展读者范围,进行广告宣传,使该刊成功出版达7年之久,并多次再版重印,不但搭建了西学传播的桥梁,为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当下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科技期刊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资深的科技期刊办刊人,作者通过认真思考,总结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需要正视的问题,包括:重英文轻国语严重失衡,重指标轻读者愈演愈烈,重经营轻质量难以为继,重形式轻学术吸引眼球,重普世轻特例步履维艰,重手段轻内涵本末倒置。认为只有重务实戒浮夸,中国的科技期刊才能有光明前途。  相似文献   

15.
从"把关人"理论看科技期刊编辑应有的素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德  相宁 《编辑学报》2007,19(5):384-386
将"把关人"理论引入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把关人"概念出发,研究近年来科技期刊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应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编辑应具备数字化理念,以适应信息时代新的工作方式;编辑应具备作者和读者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推动期刊走向市场,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征  张昕 《编辑学报》2016,28(3):217-219
近年来,科技期刊界出现了对中文科技期刊和英文科技期刊不协同发展的质疑.文章分析了深层次原因,阐释了在”互联网+”时代两者协同发展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对策:两者要结合各自定位做好长远规划:鼓励中文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创办英文科技期刊;建立双语科技期刊数据库,依托其探索中英文科技期刊共同评价的体系;进一步提高中文科技期刊在国际的显示度;提高英文科技期刊在国内的显示度;建立中文和英文科技期刊的沟通机制,组织高水平的交流、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期刊优先出版与印刷出版的冲突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学术会议与期刊的关系,分别从学术会议与期刊的起源、组织和交流形式、内容和功能上分析其共同点、特点和联系点,从而揭示学术会议与期刊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学术会议与期刊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各自的优势.认为它们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信息传播、学术交流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不同方面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吕赛英  王维朗 《编辑学报》2013,25(2):133-134
为更好地实现期刊目次表编排的规范化,抽样调查124种科技期刊(学术类74种,技术类50种)执行GB/T13417—2009《期刊目次表》的情况,分析了目次表编排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目次"名称或名称写为"目录"、未列出或未列全文章著者,以及刊登广告的期刊未单列广告目次等。提出了实施GB/T 13417—2009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林强 《编辑学报》2018,30(2):129-133
中文科技期刊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越来越多,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困境.文章分析了制约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评价体系、政策导向的影响,以及期刊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文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明确定位、吸引优质稿源、建立品牌特色、与英文期刊协同发展和创新出版形式等方面.通过这些思考与分析,希望能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走出困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讨利用区块链解决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创新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基于区块链构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柔性基础、刚性保障和创新服务,从政策支持、行业支持和技术支持三方面分析如何推进我国区块链支持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转型,并提出基于区块链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新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