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党报能否市场化以及如何市场化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不过,随着传媒产业化的推进,市场化正成为党报不可回避的话题。笔者认为,党报在市场化的路子上可以首先面向受众市场,把报纸办得更适合受众的口味,把社会效益搞好,然后再考虑经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电视传媒需要不同层次与范围的受众的参与,单一的受众群体不能促进电视传媒的市场化发展,这就需要提高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现就如何提高财经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提出如下三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伴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传媒业也别无选择地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传媒市场。标志有四: 一是有相当数量的传媒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首先,传媒的设立和发展战略来自受众市场的需求,各地党报党刊基本实现企业化经营,不再主要依靠行政干预来保证报刊发行量。其次,新闻传媒的生产围着市场这个核心转,根据受众的需求调整版面、内容、写作方式等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4.
传媒体制变迁的模型建构与目标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郑丽勇 《新闻界》2005,(6):7-10,6
传媒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都足不可或缺的。传媒体制变迁的关键问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市场化和制度化是传媒体制变迁的两个基本逻辑,本文以市场化程度和制度化程度为变量建构传媒体制变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媒体制变迁目标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曹鹏 《新闻记者》2006,(7):45-47
对中国报业而言,党报是根、是本,而其他报纸是枝、是叶。中国的报业是以各级党报为核心与主体的,因此,报业市场研究最大的课题就是党报改革问题。 中国报业二十多年来一直是顺风顺水,然而报业的发展与变化,大都发生在机关报、党报之外,党报的主体到今天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观。枝叶的繁茂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根本上存在的问题。如今因为传媒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报业也进入了一轮低迷行情,市场化的报刊由于效益缩水而迫使业内人士不得不重新认识报业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从数年前新闻传媒被时代大潮推进市场,到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传媒开始市场化运作,逐渐形成了传媒市场。新闻传媒以具有特殊性的产业的身份参与市场运作。它既有信息产业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体。对新闻传媒来说,它受到意识形态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媒市场规律共同制约。在共同制约之中,诸规律相互之间表现出某些一致性:第一,诸规律都可以统一于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传播规律是一种使新闻传播的效果得以充分体现、使新闻传播的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规律。它要求传媒和传媒工作者,以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为出发…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传媒产业不断向产业化方向迈进的大趋势下,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也逐渐的脱离国家财政的哺乳,参与到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广告经营作为报业经营的一条重要经济命脉,在党报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以凸显。近些年来,我国党报的广告经营并不乐观,在与都市类、行业类报纸的市场化竞争中遭遇到困难和瓶颈。  相似文献   

8.
贾菁 《当代传播》2012,(4):103-104
在当前传媒市场化环境下,信息产品日趋多样化,竞争将受众推到了异常显著的位置。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的确吸引了受众,获得了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突出问题,即传媒责任的缺失。这可以说是传媒走向市场化后不可避免的尴尬。因此,呼唤传媒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净化媒介环境,应当成为当前新闻传媒建设的一个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周建波  曹艳爱  石飞 《传媒》2004,(10):40-42
广东是国内最著名的强势传媒区域市场之一,广东传媒业在推进产业化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导致传媒组织以浪费国有资源为代价的形式上的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3,(19):53-56
金融危机对传媒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我国传媒产业同样深受影响。随着传媒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与此相适应,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战略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从而实现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和数字信息化。为此,我国传媒产业应该实现从战略防御向攻防一体战略转变,增强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闻传媒体制从管理到监管的实现障碍及现实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急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新闻传媒面临的主要课题是,在全国各个领域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中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取舍,亦即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控中怎样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监管的核心就在于规范、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似乎与新闻传媒变革的方向不谋而合。于是,监管一词渐渐成为当前新闻传媒管理机构使用极为频繁的热门语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国的国情下,传媒的市场化、产业化是我国媒体社会功能重建的基础和前提,并提出"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抑制传媒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对媒体社会功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问世以来,在坚持报纸的政治属性的同时,把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产业来办,实行产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都市报的市场运作方法,可为加速我国传媒的产业化进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传媒产业化发展,传媒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传媒与受众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亟待明晰。当把契约观念引入传媒行业时,可以发现传媒与受众之间存在两个层次上的契约关系: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媒介应该重视与受众之间的无形的契约关系,自觉维护受众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媒产业改革的推进,传媒的市场化程度必定越来越高。地市党报要继续保持主流媒体的地位,需要改变经营策略,主动出击,挺进受众市场,提升发行量和阅读率。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党报扩大传媒受众市场份额,塑造党报品牌是当前重要的任务。报纸的品牌是形式和内容的总和,那些深入人心的版面和专栏既能扩大市场效应,也是品牌报纸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6.
传媒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的纵深发展,传媒在新闻传播和相关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在争读、争市场,实质是以新闻人才为支撑的媒体综合实力的较量,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媒体从业人员作为媒介产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力量,能否充分发挥好其作用是关系传媒事业兴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党报变革的皖派创新中国记者:长期以来,党报是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然而随着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党报不再高枕无忧,现实地面临着求新求变、坚守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严峻挑战.请问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是如何创新,如何变革的?汪家驷:的确,中国的传媒市场竞争激烈.我们首先认识到,在激烈变化的形势面前,党报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主动出击,以争取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8.
蒋宏 《新闻记者》2004,(8):24-26
中国传媒的改革正在积极地推进,将政府外在推动力转化为市场的内驱力,致使传媒日益走向开放和产业化、市场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党报党刊和其他类别的报刊分类分层管理、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组成部分的确认、影视产品的分级制的研讨、影视节目制播分离、允许多种媒体兼营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推动媒体的单位经营规模放大、广电集团进行频道专业化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改革探索,等等。林林总总的变革均表明国家和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传媒行业的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传媒产业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产业”是指某行业开展的经济活动。至于“产业化”,对于不同的经济组织有不同的内涵。所谓传媒产业特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市场化”,即传媒参与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从微观上看,就是传媒单位的“企业化”,即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公信力是传媒在受众与社会中长期形成的美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是衡量传媒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各级党报普遍获得了比较高的公信力。主流新闻看党报,突发事件看党报,关键时刻看党报,就是党报公信力的具体体现。公信力既不是与生俱来,也非一成不变。随着传媒业逐步走向市场,媒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失范问题日渐凸显,虚假新闻、传媒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传媒的公信力。面对新兴媒体的崛起,社会变革期受众需求的转变,党报怎样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和肯定程度,提升公信力?本期选发的5篇文章,四位作者来自各级党报,他们结合各自报纸的实践,从实现信息的有效供给、做强大事报道、加强舆论监督、媒体自身建设等方面谈了提高公信力的成功经验;一位学者则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切入论述媒体如何提高公信力。维护并不断提升公信力,不仅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传媒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希望大家共同研究,进一步解决好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