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一种对于理性的建构。知性德育的极端化导致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使德育走向抽象化、虚假化和失范化。生活德育在批判知性德育的同时,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生活"割裂,使"生活"概念化、理想化和绝对化,跌入非理性的泥淖。实践理性德育汲取了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性德育论的合理成分,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使普遍的道德法则深入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其三大基本原则具体运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德育模式上实现从灌输德育到生成德育、从封闭德育到开放德育、从知性德育到践行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5.
现代高校德育模式主要以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为主。知性德育发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德育潮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知性德育培养模式逐渐暴露了种种弊端。"知行互动"的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探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知性德育模式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既能继承知性德育的优点,又能超越知性德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林宁 《青海师专学报》2011,(4):27-29,86
现行学校德育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知性德育模式的盛行。改善此境况的有力途径是实现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德育理念的转化、德育形式的转化与德育内容的转化等。  相似文献   

7.
在对知性论道德教育范式的批判与超越中,我国学校德育新范式的建构形成了不同的路向选择.重塑道德知识观和生活育德观,探索当下德育范式建构的新动向,以"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新范式回归道德教育之本真是指引德育理论与实践,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该文借鉴“ 服务学习”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教学模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教学互通的平台,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的功能空间,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 职业性”,促进了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德育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情结的启动,到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形成的三个高潮,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与德育关系的探讨,到德育地位与功能的探索,再到国外德育思想的引进与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德育实效、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热点问题的关照以及对德育制度的建设等嬗变轨迹过程。形成了德育研究逐步摆脱政治的附庸,走向科学化、人本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传统德育思想研究的现代化,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德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化;德育模式由知性德育模式走向知性与生活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由灌输走向对话、选择与建构等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论在我国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原因,它对知性德育目标理想化和德育内容教条化进行了长期的批判.生活德育论的提出,对重建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未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但生活德育论也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论的作用,辩证统一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将二者从德育目标的点、德育内容的线以及德育过程的面进行融合,尝试提出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融通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社会历史与个人成长历程的审视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而目前的德育实践是一种丢弃了生活精神的知性德育、科学德育,致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回归生活的德育是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实践性德育,它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更代表了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德育课程设立为"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及"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小学德育新课程在道德观、课程观、学习观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知性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改变课程的唯知识论,主张德育课程经验论;反对学生单向的德育方式,提倡多向的德育方式等方面。历经十余年,我国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容置疑的进步,其鲜明的特点是小学德育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德育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信息平台     
生活德育对知性德育的超越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根据我们对德性的理解和生活与道德的关系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没有生活的德育同样是“死德育”。据此,我们提出生活德育论,即通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或者说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德育从何处出发是德育的起点问题。从道德理性能力出发的德育是一种思维的、割裂的知性教育。从生活出发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在生活中展开的德育以生活世界为坚实依…  相似文献   

15.
一、"知性"德育课堂 20世纪主要是一个主知主义的世纪,受其影响,道德教育也片面强调知识;德育课堂也变质为纯知识、纯技能学习的领地,并最终走向"知性"德育课堂,从而抹去了德育探询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确立生活态度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德育实践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已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摆脱当前"知性德育"的范式,构建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有效模式。本文分析了德育实践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德育实践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机制建设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面临着现代浪潮的冲击和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的挑战,我国学校德育已陷入某种困境:理想化的德育目标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相脱节,知性化的德育内容与物化的德育对象相对立,无人化的德育方法与学生生命实践相背离。这些都使得与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在当下失去了魅力与效力。如何适应这样一个时代,已成为我们进行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德性生活是指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在不同人的生活中含量不同地实存着,彼此内在地对立统一,形成一定的张力并表现为统一的个体生活。根据德性生活理念,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德性生活分解为知性德育、活动德育和生活德育三大板块。三大德育模块在实践的操作中即相对独立,在教育的整合中又相得益彰,知性德育模块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强调理性思考与思想深处的认知。活动德育模块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生活德育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强调在有秩序的生活中,自主建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9.
体验式:高校德育有效路径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施的主要是一种知性德育模式,体验问题一直未能进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视界.为探寻一条解决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的新的路径,本文在对体验进行多向度的审视的基础上,对体验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进行了阐发,并提出构建和实施体验式德育模式,从而推动高校德育体验式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0.
德育生活化是对传统知性德育的创新与拓展,意味着德育从偏重理论和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的理性回归;在完成德育活动中大学生主体建构的同时,体现高校德育在生活中的政治性、人文性与和谐性;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网络工具、学生自治组织、社会实践等载体的作用;注意德育生活化方法的综合运用,切实提升德育生活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