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肖丁丁  王保隆  田文华 《科学学研究》2020,38(11):2048-2057
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海外技术并购战略下组织双元能力的成长趋势与特征,检验了外部技术资源属性与内部吸收能力对其成长过程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海外技术并购后,企业双元能力存在三种不同的成长轨迹,开发能力成长存在“增长模式”和“下降模式”两个潜在亚类,探索能力成长存在“增长模式”和“倒U型模式”两个潜在亚类,并且企业双元能力中“增长模式”的初始能力水平高于“下降模式”和“倒U型模式”;技术资源互补性对企业探索、开发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技术资源相似性仅对开发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与技术资源互补性、相似性的交互项分别对企业探索、开发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创新能力在本土品牌厂商“换道超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北汽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功案例,从创新能力视角探讨本土品牌厂商的“换道超车”问题。研究发现,本土品牌厂商借助创新能力实现“换道超车”需要经历市场进入、技术突破、全面超越等不同阶段,研究还发现,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协同能力是构成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陈力田  岑杰 《科学学研究》2018,36(7):1215-1223
转型经济情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过程中存在“数量-质量”核心矛盾。秉承“专用、通用和权变”能力特征视角,基于30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先采用DEA方法将公司专利数量增长能力解构为三种子能力,再比较这三种子能力对企业专利质量的效用,以及环境不可预测性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识别了专利质量导向下企业专利数量增长能力的优先级自低至高次序:研发规模控制能力→技术领域内效率提升能力→技术领域选择能力。环境不可预测性越强,该次序越有向以下路径重塑的倾向:研发规模控制能力→技术领域选择能力→技术领域内效率提升能力。该发现基于能力特征视角突破了技术创新领域的“数量与质量替代”逻辑,调和了理论分歧;并对本土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能力重塑实现从增加努力程度向改变努力模式的转型,以实现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的均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国红  黄昊  秦兰 《科学学研究》2020,38(11):2029-2039
技术新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因素掣肘,如何有效获取利用资源促进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现有研究注重对获取与利用资源直接效用的研究,对技术新创企业如何通过资源编排构筑资源基础进而促进企业成长内在机理缺乏深入探究。鉴于此,选取4家技术新创企业进行多案例分析,通过解析创业网络与企业成长之间资源编排的作用机制以揭示企业成长内在机理,由此构建“结构-行为-绩效”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创业网络是技术新创企业获取资源以促进企业成长的基础;(2)创业网络资源供给使资源编排行动得以实施;(3)技术新创企业通过资源编排将外部资源内部化,与既有资源形成资源组合以提升资源基础,并通过循环编排行动达成资源平衡以激发束集效应是企业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赵振  彭毫 《科研管理》2018,39(9):121-133
“互联网+”本质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相融合的“跨界经营”现象,并成为当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背景。尽管近期涌现出大量研究,但更多从特定对象和局部视角展开讨论,各研究赋予“互联网+”不同内涵,导致理论和实践中出现了概念无法具体化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整合性框架来界定其内涵与维度。本文以“互联网+”跨界经营的根本目标--价值创造为核心,基于价值识别、价值生成、价值获取三个维度的讨论,建立起一个关于“互联网+”的系统认知框架:传统产业要放弃以往基于报酬递减的价值创造逻辑,通过“脱媒”、顾客社群、新型信任机制以实现价值主张精准化,凭借平行互动、价值商店、改变产品性质以谋求更强的外部经济性,进而在梅特卡夫法则的原理下通过资产置换、信息积累和关系积累获得连接红利。  相似文献   

6.
苏敬勤  马欢欢  张帅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88-1898
本研究基于供应链整合的视角,通过对3家中小制造企业的纵贯式多案例研究,探索企业如何通过供应链整合推动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在供应链整合情境下,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呈现出一种从低阶到高阶的动态过程,遵循这“局部型技术创新能力--定制化技术创新能力--协同型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2)供应链整合作为中小制造企业一种关键性的创新实践,是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演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并会随之存在模式的动态转变。(3)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能力积累--能力延伸--能力跃迁”的作用机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资源的获取、整合与利用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价值,虚拟企业实施过程与资源整合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核心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战略视角界定虚拟组织与虚拟企业,把企业虚拟组织资源分为核心资源和虚拟资源。依据资源依附理论,从资源整合与交互的角度,构建通过虚拟企业实现企业虚拟组织资源整合的模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虚拟组织能够实现核心资源和虚拟资源的整合与交互,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8.
创新集聚区域集成了大量的创新主体,为技术创业提供了优良的创新资源网络。文章主要探索创业企业自身的资源异质性促进网络惯例建立,并获取外部网络资源的机理,以及创新集聚效应的调节作用。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417家创业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源异质性的三个维度中,稀缺性与难以模仿性对网络惯例建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网络惯例对不同类型资源的获取结果存在差异性影响,认知和行动层面的默契性明显提高了对知识资源的获取效率,但对资产资源没有帮助。创新集聚效应在“资源异质性--网络惯例--知识资源获取”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管理的难点.本文以资源获取与资源整合为中介变量,深入探讨了高管团队内、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高管团队的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外部)资源获取有显著正向影响;高管团队的内部社会资本对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整合对开放式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获取对资源整合和开放式创新能力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是高管团队内、外部社会资本与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江海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为中心,属于江苏地域文化中一个重要分支区域。采用 语义网与关联数据技术,进一步发掘与利用蕴含在“江海文化”各类资源中的知识。【方法/过程】以“江海文化”特定 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张謇研究特色数据库”为基础,运用本体工程与关联数据技术展开多维语义聚合实证研究,包 括基于BIBFRAME 2.0的“张謇”知识本体设计、从RDB到RDF的数据转换、RDF的数据存储、运用SPARQL语言 实现数据的查询与存取以及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实现对“江海文化”相关资源的语义描述、深度关联、多维度 聚合和有效利用,推动 “江海文化”研究的深化,以及提高相关馆藏机构的知识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模型及实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梅 《科学学研究》2012,30(5):654-659
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是科技社团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建构社团特有知识和文化体系,保持持续发展优势的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体。科技社团的核心资源集中体现在科技学术智力优势、社会组织网络体系以及宗旨价值使命三个方面,科技社团的核心能力集中体现为整合资源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科技社团的核心价值集中表现为科技共同体价值文化体系。文章基于此构建了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模型,同时对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华南地区131个高校科研团队的调查数据,以团队心智模型为中介变量,探讨了团队过程对团队核心能力构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团队过程对团队心智模型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均有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一致性与准确性对团队核心能力有间接正向影响;团队心智模型准确性对一致性有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一致性对团队核心能力有间接正向影响;而团队过程与团队心智模型准确性对团队核心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均不显著。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并指出管理启示与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1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高科技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小刚 《科研管理》2007,28(1):132-139
核心能力的培育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与人力资本积累、核心能力培育、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学习机制对人力资本的积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且激励机制还对核心能力的培育产生直接的效应;约束与考核机制虽然没有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及核心能力的培育产生显著作用,但有助于直接地改进企业的绩效;核心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的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管理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分析技术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及其与知识的相互关系,阐释了知识转化对技术核心能力形成的作用。认为技术核心能力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有效应用、管理与创新,并从宏观角度构建技术核心能力管理模式,培育高效的学习机制,通过知识创新达到提升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企业核心能力内涵要准确理解,应区分“资源”与“能力”,“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以及基于动态的观点,由此,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界定。企业核心能力的逻辑结构应考虑到企业/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生命周期以及不能理解为几项关键技能的简单组合。最后指出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地培养过程应注意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载体和特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魏江 《科研管理》1999,20(2):55-60
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以及核心能力理论提出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入手,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源泉。由此,本文分析了知识的特征和载体,以及核心能力积累和激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首先解析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外延,并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优势资源及其核心竞争力建设状况,从图书馆特色资源最大化利用、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能量建设和基于用户价值网的图书馆价值再创等方面,提出了基于竞争要素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整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管述学  庄宇 《软科学》2005,19(1):92-96
在分析了核心能力和企业并购整合的理论后,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整合模型,并根据核心能力的三种表现形态提出了五种整合选取模式,且对模式中涉及的战略整合、组织结构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和文化整合分别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VUCA的竞争环境,创新成为组织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团队是组织正常运作的基本单元,团队创新是组织目标实现与竞争优势维系的重中之重,而跨界整合的移动互联时代,团队仅靠自身资源难以应对,因而如何获取外部资源、开发内部资源与整合内外资源成为团队创新的关键,而跨界行为是团队资源外部获取、内部开发与内外整合的可行选择,因而如何通过跨界行为提升团队创新已然成为业界实践与学界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旨在探究团队实施的整合共享型人力资源实践(IS-HRP)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基于312份团队领导样本纵向追踪的实证研究发现:(1)IS-HRP与团队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2)团队跨界行为在IS-HRP与团队创新绩效影响间有中介作用;(3)包容型领导正向调节IS-HRP与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以及团队跨界行为与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4)包容型领导调节IS-HRP通过跨界行为对团队创新绩效的间接作用,包容型领导水平越高,其间接作用越强。从而为团队创新绩效提升的管理实践、领导风格与团队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研团队资源能力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研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依据组织能力及能力素质模型的相关理论,剖析了高校科研团队的资源及能力要素构成,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的资源能力模型;通过对我国某重点高校进行问卷调查,验证了所构建的资源能力模型的有效性,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分析了资源能力模型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资源能力模型的高校科研团队能力的EPD循环改进方法,结合实例说明了借助资源能力模型对高校科研团队资源能力进行评估、诊断和改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