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仁风是个十分难缠的主,他谁的账也不买,还特别喜欢跟领导对着干.为此,他不知挨过多少批评,受过几回处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在局里,谁也不敢惹他,领导见了他就头疼.这些,刘局长在来局里当局长之前别人就对他说了,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他想,陆仁风只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后台,再难缠又能怎么样?自己是局长,他还不是什么都得听自己的,最多也就是平时多发两句牢骚罢了.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知道在美国最受公众欢迎的人是谁吗?”“谁啊?”“此人不是总统,也不是艺坛明星,而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克朗凯特。”克朗凯特是电视新闻编辑和播音员。自1952年初露头角后,他名气日增,同行们称他为当代最闻名和最受尊敬的新闻广播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当年曾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我知道陈寅恪是现代史学家,却不知道他什么样的文字,能让曾创造“时务文体”、誉满全国的梁任公如此崇拜,从而引发这番感慨,但这“数百字”文肯定是警世骇俗、富有独创  相似文献   

4.
斯拉沃热·齐泽克,在今日中国知识界,完全不了解这位大胡子作家的已经很少了。然而他是谁?他在谈些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齐泽克?这些,恐怕又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说清的。齐泽克是闯入西方学术界的一匹“黑马”,他才华过人,著作等身。1971年,22岁的齐泽克即写出了长达400页的硕士论文《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令世人震惊。巴特勒曾说,齐泽克评说黑格尔和拉康,就和他要呼吸一样,既简单又自然;詹姆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在《喉舌论》一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神仙可以点石成金,谁没有钱就给他点一块金子拿走。有一天来了一个人,神仙给他点了一块金子,他不走,又给他点了一块,他还不走。神仙说,你为什么还不走?那人说,你给我点那么两三块金子,用完了还不是没有,我要你的手指头!这个故事寓意很深。世界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根本不存在,但有点石成金般功效的思维和方法确是存在的。同样一件事,在有的人眼里什么也  相似文献   

6.
吴锋  程忠良 《今传媒》2007,(7):22-24
"三农"报刊发行有没有市场?能不能实现赢利?这不是靠传统的发行观念所能解决的,也不是靠通过城市发行经验所能推导出来的.中国有8亿多农民,在农村常期居住(没有离乡)的有近4亿多人,这个市场谁都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7.
该奖谁     
大年初二,我得知本人的一篇拙稿在中央某大报“好稿”评审过程中“中奖”了。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得到这样的消息不能说不喜。 然而,当我向告知此消息的友人进一步说明,第一不知哪篇拙作中奖,中几等奖,既没有得到通知,又没有收到奖金或证书时,友人告知“这是内部评奖,只奖编辑,不奖作者”,于是我不由得喜而转“悲”了。 其实,我得到这样的“获奖”喜讯,既不是第一次,也非第一家报纸了。 我想说的是某些新闻单位,应该界定“评奖”的概念:评什么?评谁?奖励谁?鼓舞谁? 如果评的是好稿,而且名单上的署名又是作者,那么荣誉和奖励当然应该首先是作者。如果要奖励、鼓舞编辑,  相似文献   

8.
错位营销     
有这样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美国一家制鞋公司正在寻找国外市场,公司派一个推销员到非洲一个国家去了解那里的市场,这个推销员到非洲后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于是公司派出了第二名推销员,他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发回了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市场巨大。”哪一个推销员是市场营销人才?第一个显然不是,而只是一个收取订单的人。没有订单,他也就无所事事。第二个也不是营销人员,而只是个推销员,因为他认为“我可以推销任何东西,尽管人们不穿鞋,我也能让他们穿上”。什么是营销人员呢?第三个才是。他在非洲呆了三个星期,发回了…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10.
朱旌 《山西档案》2002,(3):41-41
“你先担文章写好看了,其余的管他妈。” 说这话的人是谁?别瞎猜了,不是文人里的流氓,也不是流氓里的文人,是一位极有人缘儿的作家。他叫——王小波。 4月10日是王小波的祭日。辞世五年,记起王小波的人反倒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央视的《笑傲江湖》终于在一派褒贬声中落下了帷幕,但其遭遇网友激烈批评这一事件蕴含的各种信息却远没有被发掘出来。我没读过金庸的小说,不是金庸迷,而且年过不惑宽容了许多,所以没有觉得央视的《笑傲江湖》拍得那么糟那么难以忍受那么不能看。毛病肯定有,而且相当明显,但毕竟也是一种风格,一种理解,一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啊,谁规定非得像港台那样诠释金庸呢?就连金庸自己,不是也对港台拍摄的他的作品不满意吗?估计黄  相似文献   

12.
地图     
你知道是谁发明地图的吗?我也不知道,可我总是在想这个问题,那人一定是个伟人,我想。他的灵感是不是来自小时候尿床的经验?不知道。十八世纪时发现了一土耳其海军上将的地图,在图上有只有现在的高科技才可能测出的南极洲冰层下的地貌。地图是不是外星人带来教地球人的呢?朋友养了一大缸热带鱼,都很好看,有几只特懒,趴在  相似文献   

13.
人物风采     
谁说“人过五十不学艺”?济源市的李德化就不信这个。离休后,他放下教鞭、拿起采访本,古稀之年开始写新闻。他最爱写的也  相似文献   

14.
谁更厉害?不是郎朗,也不是李云迪.而是费城和IMG!有了费城和IMG。没有郎朗,可以招来郎朗:没有李云迪。可以引来李云迪。就比如,我们有王志东和张朝阳。却没有硅谷。  相似文献   

15.
如果在1980年,吴仁宝选择在苏州市做官而不是回华西村,那么他本人及华西村的命运又该如何呢?要作一个绝对准确的回答也许是困难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将既不会有今天的吴仁宝,也不会有今天的华西村,华西村的乡亲们说:“没有老书记,就没有华西村的今天。”华西村模式的意义,在我看来,还不仅仅是那一连串耀的经济数字,而在于它为彻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华西村模式既不是欧美的,也不是澳洲的;既不是大寨的,也不是小岗村的。而华西村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走出这样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吴仁宝当初决定将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  相似文献   

16.
航班延误让旅客损失了时间,航空公司损失了金钱,每个人都愁眉苦脸,除了机场的终端销售商谁最不喜欢航班延误?毫无疑问,旅客不会排在答案中的第一位,甚至也不是第二位。航空公司最不喜欢航班延误的,首推航空公司。大概世界上没有第二个行业,如同航空公司这样以分秒来计算自已的运营成本。因为它运转过程中的每一项支出,都是以分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开会?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到世界末日那一天,上帝把人分成了两类,好人让他们去了天堂,坏人呢,都送去了会议室.还有人说:"如果哥伦布有个委员会的话,那他现在还在岸上没能出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谁喜欢开会胜过看电影的?估计没有.为什么?通常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到2小时,会议也是.可是,会议是交互式的,但是电影不是.我们不能冲着屏幕叫:"别进那个房子啊,你这个白痴!"更重要的是,电影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因为故事的结果而做什么事.但是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档案鉴定应该为谁鉴定进行了分析,认为档案鉴定既不是为统治者,也不是为文件的形成者;既不主要是为现代的普通公民,也不是为未来的普通公民;也不主要为现代学术研究人员(主要是历史研究人员),而档案鉴定主要是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人员(主要是历史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9.
学习是谁都能掌握的简单的技术。这和智商没有多大关系,只要掌握学习的技术和窍门,谁都能成为优等生。有的人轻而易举地取得好成绩,与其说他是脑子好,还不如说是因为自觉不自觉地掌握和运用了学习技术。技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磨练获得的。 ——赵昇衍  相似文献   

20.
虚掩着的门     
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叮嘱员工;“谁也别走进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但他没说明为什么。大家记住了,谁也不问为什么,谁也不去8楼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又招收一批员工,总经理如前交代,有个年轻人在下面嘀咕了一声:“为什么?”“不为什么。”总经理严加训斥。年轻人好奇,众人责怪:“别拿自己的饭碗开心。”可年轻人来了犟脾气,他上了8楼,轻轻地叩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