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关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分析研究现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将模式泛化,以“模式”套用体育教学的所有现象。这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中尤为突出。一些研究从分析体育课的类型出现,设计了许多“教学模式”,如“小群体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学自练教学模式”等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给进一步认识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造成了困难。因此,科学定位体育教学模式,区分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间关系,对于指导体育教学改革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几种体育教育思想形态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育实践中存在四种不同的体育思想形态,它们是自然主义、实质主义、调和主义和怜悯主义。与之相对应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兴趣”中心模式、“体质”中心模式、“技术”和“体质”双中心模式。通过对四种思想形态和教学模式的的分析和批判,建议并倡导“训练体育课”新模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归纳法,对我国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与分析,指出“俱乐部型”、“分层次型”体育教学模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同时指出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先导,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浩智  陈芹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420-420,F003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出现在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中,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  相似文献   

5.
郑勇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1):87-89,93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探讨了体育教学模式及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对云南省普通高校目前全面推行俱乐部体育模式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准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向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过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峰 《精武》2012,(18):39-40
分析了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涵义,稠述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实行“按项目分真,按水平分层”的“流动”分层模式。  相似文献   

7.
於世海  王玉秀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475-478,481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情绪调动模式”的体育教学为干预策略,并将其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较,探讨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可被中学体育教师有效操作,并且其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以“俱乐部 运动处方”模式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理想教学模式。既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又能科学地进行运动锻炼。此模式是一种从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入手,逐步达到增强体质,最终形成体育意识的教学设计。华南理工大学体育教学在探索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中进行了试验,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在全面推行此教学模式的条件尚未成熟时,可采取在一年级先实施“运动选项”模式,作为过渡性措施;在二年级中,逐步创造条件,试行“俱乐部 运动处方”模式教学,在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行。  相似文献   

9.
1.国外几种主要体育教学模式比较 (1)动作教育模式 (2)日本“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日本的“快乐体育”模式是在终身体育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影响当今日本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的一种主流体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讨十分活跃。研究模式,探讨各种模式赖以建立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关注和把握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动态,构建科学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并加以合理应用,无疑可以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有人却过分夸大了教学模式的作用,似乎有了某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以所谓“最佳模式”来取代一切,形成“规范”,供大家机械地套用,甚至强行推广,因而使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僵化、模式化,压抑了改革和创新,阻碍了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对待…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在前期问卷调研、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生学业特点及未来职业特点,对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该模式重点在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理论网络课堂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调查表明,学生满意度达97%,每周课外锻炼3次以上学生由原来的82%上升到90%,新模式的实施对于拓展体育课内外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儒家文化的缔造者、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乐”以一种直观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会给体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和尝试。“和乐教育”宗旨是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礼”、“乐”、“知”、“能”、“健”、“行”新六艺为基本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原则,改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课堂结构、方法手段、及评价体系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综述、调查研究与质性研究等方法对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的重新提出、理论依据、教学原则、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全面论述,对已取得的成果加以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中小学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主要结合“大课间”开展“课课练”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对1987—2021共34件《教育部工作要点》进行文本分析,从支持保障、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制度建设和卫生健康等5个维度探讨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研究发现,支持保障领域从必要体育设施的配备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体育教学领域从课程改革的推进到课程体系与教师发展的互动;课外活动领域从体育锻炼的倡导到体育课内外学练内容的衔接;制度建设领域从制度、标准的建立到评估、监测的驱动;卫生健康领域从"防病、安全"的保障到健康教育与主动干预的深入。进而提出优化策略:构建以体育人"共同体",引领主体间体育资源的融合;强化教师课程责任与职业认同,为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完善"学、练、赛、评"闭环,推动课内外学练内容衔接;推动多元参与,强化"监督-评估-问责"的政策执行;突出素养引领,强化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5.
杨弢  曹莉 《浙江体育科学》2003,25(5):25-26,29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校面临着一场全面的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有了更多的选择。将儒家文化的缔造者、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乐”以一种直观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会给体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和尝试。“和乐教育”宗旨是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礼”、“乐”、“知”、“能”、“健”、“行”新六艺为基本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原则,改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课堂结构、方法手段、及评价体系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程评课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育课程评课存在的认识分歧、经验差异、定位偏差、尺度把握、方式取舍及着力点等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应该从教学设计和达成情况两方面去评课,两者完成得好才是好课;评课者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评出好课;评课既要评过程也要评结果;精看细评是评课的最理想选择;自主性评课更能发挥评课者的作用;评课要善于看出特点、优点、亮点及缺点。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体育课程教学相关文件和实践中,关于特定运动强度(平均心率)的“建议”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健康(体质、体能)的假定和效应。围绕学校体育健康追求与特定运动强度关联的问题和困境,通过文献考证、逻辑思辨和价值分析,厘清特定运动强度与健康追求、体育教学的不同逻辑和取向,为学校体育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及深化改革提供理论资源。认为:①特定运动强度与学校体育健康追求难以切合。将健身或体力活动强度不当引入学校体育(主要为体育课程教学)是健康取向的错位与片面化;平均心率强度要求存在理论偏差,其低、高强度可能违背中?高强度的“健康”假定;心率强度与体能(与体质健康相关)提升无直接、必然联系,其更多被作为耐力发展的参考指标。②特定运动强度与体育教学的内在实质和规定难以兼容。平均(中?高)强度规定下,高强度对低强度的补偿有限且不合理,这使得体育教学中的低强度教学过程和具体情境、单元时段的低强度项目,以及德育的展开受到排斥或忽略。提出:在相关文件和实践中关于特定运动强度的“建议”或要求是对健身或体力活动中?高强度理论的误读与错用,且其并非发展体能、技能、体育品德等所必需,不宜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统一规定。体育课程教学中运动强度的适用应超越健康的假定和限制,并对“健康第一”内涵予以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8.
运动处方在高校公体速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王洪友 《冰雪运动》2008,30(3):73-76
在高校公体速度滑冰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体条件等个体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培养目标和适应对象采用“每组一方”的授课形式进行运动处方式教学。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运动处方式教学可以更加明确和细化体育课堂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生命哲学的视阈思考新时代学校体育中的生命教育问题。结论:塑造生命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逻辑主线;人的生命存在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逻辑起点,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生命教育;尊重生命规律,回归生命本原,建构完满与整全的人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本源回归的意义所在。新时代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转向,应把生命素养作为统领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应当关注学生生命主体,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生命素养,建构生命化体育课堂;课程内容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健美教学中培养大学生锻炼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城 《体育科技》2002,23(3):60-63
大学生能否成为终身体育的实践者并从中受益 ,与他们的体育锻炼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健美选项课进行了教学实验 ,在课的组织教法及考核评价方面采取了诸如增加课堂讨论内容、采用运动处方式教学、实行互助合作式分组练习等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 ,结果表明 :这些措施对培养大学生健美锻炼能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