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通过构建创新产出变化的LMDI分解模型,综合考量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研发强度、区域创新效率及整体经济发展4个因素对长江经济带的创新产出变化的驱动效应.以每万人专利申请量作为创新产出的解释变量,对长江经济带2000—2013年的专利申请量进行结构分解,定量化各驱动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率最大,为57.05〖WTB3〗%〖WTBZ〗,其次是区域研发强度贡献率为27.08〖WTB3〗%〖WTBZ〗,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为18.40〖WTB3〗%〖WTBZ〗,区域经济结构效应为负,贡献率为-2.53〖WTB3〗%〖WTBZ〗.最后,针对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国367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07—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Sys_GMM模型,得到企业研发强度与企业收益、风险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计算出企业研发投入的收益—风险耦合区间和积极退耦、消极退耦区间.研究发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收益与风险并不匹配,落入耦合区间的样本企业仅占1.86〖WTB3〗%〖WTBZ〗.有94.79〖WTB3〗%〖WTBZ〗的样本企业落入收益—风险积极退耦区间,对于绝大多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研发投入是以较小风险博取较大收益的趋利行为.实证结果显示,12.68〖WTB3〗%〖WTBZ〗可被看作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上限.当企业研发强度超过12.68〖WTB3〗%〖WTBZ〗后,创新活动将进入以较大的风险代价获取较小收益增长的收益—风险消极退耦阶段.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更客观地评价企业研发活动的价值、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研发收益的风险代价、更精准地实施企业风险预警,并为企业管理实践摆脱“高收益—高风险”与“低收益—低风险”的两难困境提供启发,为企业确立最佳的研发投入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计了1995—2011年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了技术标准等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与方向.在证实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结论:技术标准每增加1〖WTB3〗%〖WTBZ〗,将使得技术创新效率提高0.081〖WTB3〗%〖WTBZ〗;企业规模与新产品出口导向对技术创新效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在研发活动经费上的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上海市科技统计2009—2013年的企业数据,用广义DEA模型对政府R&D经费投入效率进行测算,并探究投入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政府R&D经费投入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创新成果,但是存在配置不合理和冗余的问题;信息不对称、专利数量多而质量参差不齐、政府不愿承担风险等问题使得政府R&D经费投入效率平均只有50〖WTB3〗%〖WTBZ〗;企业用于R&D的固定资产投入量和委托外单位开展R&D活动的强度能够真正体现企业R&D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矫正研发活动的自选择效应,考察了食品企业广延研发决策的决定及其对利润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资经由产品多样化渠道和全要素生产率渠道显著地促进了研发企业利润表现,平均而言,食品研发企业通过研发投资能实现16.07〖WTB3〗%〖WTBZ〗的利润溢价,由此可以拒绝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的“研发投资与企业市场绩效无关”论断.食品企业在研发市场中基于比较优势实现分离均衡,大型企业具有引领研发投资的内在激励,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推动产业重组,但须慎用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对中国本土企业研发投资能否实现“利润率溢价”现象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企业研发投资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企业研发投资并不能促进利润率的提升,相反还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以及进一步的分视角研究,以上结论依然成立.其次,运用广义倾向评分匹配方法(GPS)刻画了不同的研发密集度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差异,发现企业只有选择适度研发投入(研发密集度小于1.48〖WTB3〗%〖WTBZ〗)时,研发投入与利润率之间才存在正相关的因果关系.因此,研发投资无法为本土企业实现“利润率溢价”  相似文献   

7.
基于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利用2005—2014年中国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 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创新效率均存在全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其局域性的空间集群特征尤为明显;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显著提升了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每增长1〖WTB3〗%〖WTBZ〗,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将提升0.24%;相邻地区的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本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忽略这种影响,会低估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各省区规模工业进行系统聚类,分为创新效率较高区域、创新效率中等区域和创新效率较低区域3个层次,运用一般化(非)导向超效率DEA模型进行创新绩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省区规模工业创新基本有效率,70〖WTB3〗%〖WTBZ〗的省区处于效率前沿;“创新效率较高区域”在技术输出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要素驱动呈现R&D、技改、资本投入与创新效率较高、中等、较低区域依次匹配的显著特征;产出目标呈现重利润、产值、专利与创新效率较高、中等、较低区域依次匹配特征.层次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在“创新效率较高区域”中,北京处于顶端,上海绩效较差;在“创新效率中等区域”中,江西、吉林、湖南等具有较好的创新效率,黑龙江、重庆和河北具有效率提升空间;在“创新效率较低区域”中,新疆、内蒙古创新效率较高,新疆、海南规模效率较高,山西两项指标都比较低.从层次、比例和松弛3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提升层次应该成为各省区规模工业创新绩效提高的首要目标;进行投入与产出的双向比例改进,适应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推进松弛改进.  相似文献   

9.
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专利的数量和类型刻画的基础上,考察了R&D活动对企业价值和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R&D活动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其中R&D投资能提高企业价值和经营业绩;目前上市公司的专利创新程度不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少于非发明专利数量;尽管专利拥有量能提高企业价值,专利数量越多,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越大,但不同质量的专利对企业业绩有不同贡献,创新程度较高的发明专利能显著提高企业业绩,创新程度较低的其他类型专利却不能有效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在目前我国创新相关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市场还不能有效甄别不同类型的专利.  相似文献   

10.
从企业绩效入手,探究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甄选出能够衡量企业专利经济价值的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发明专利近3年被引次数指标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维持年限长的专利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企业发明专利平均被引次数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