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礼立 《语文知识》2013,(2):106-108
基于书面语语料库和口语语料库,文章对"随意"和"随便"的用法进行了定量考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
关于语汇体系构拟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温端政先生"语"和"语汇"的概念为基础,逐一分析、甄别有争议的语汇各子类的特征,确定其身份,从而形成构拟语汇体系新的思路:即依据语体色彩标准,将语汇体系的外延首先划分为口语体语汇和书面语体语汇,口语体语汇包括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口语习用语;书面语体语汇包括成语和格言.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20,(1):93-100
以三音节"否定义"口语习用语为切入点,对口语系列教材《汉语口语》(第三版)中的口语习用语进行调查发现:该套教材中一些口语习用语的中英文注释不准确、出现顺序不合理以及练习形式略显单一。教材编写应注重口语习用语编排的科学性;教师课堂教学需注意口语习用语知识点的归纳和分类,加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教学;留学生对口语习用语的学习与操练要并重,在日常生活中要敢于积极使用口语习用语。  相似文献   

4.
唐健 《语文知识》2000,(11):32-33
成语和惯用语的主要区别如下:一、定义不同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二、形式不同成语以“四字格”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三、特点不同成语的主要特点是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一般有明确的出处。惯用语的主要特点是简明生动通俗有趣,一般无明确的出处。如“放空炮、磨洋工、开绿灯”等就能体现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惯用语是口语中常用的一种习用语,多由行业术语或其它事物比喻而来。它通俗生动,言简意明,幽默风趣,结构固定,语义带有整体性,一般以三言为基本格式。厨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此而产生的惯用语因具有通俗化、大众化和表现力强的优点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道。例如:  相似文献   

6.
语言模式的生成必然受到思维模式的控制和支配,语言行为和语言形式重现着人类历史的社会文化图像。从不同民族的习用语中,可以窥探其独特的造词心理和文化传统。为汉语惯用语探源,不是为了个体考证惯用语的来龙去脉,而是从整体上把握惯用语生成的心理机制和文化背景,从而从根本上解释汉语词汇系统中为什么会产生大量为汉族人所喜闻乐说的惯用语。  相似文献   

7.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表现在:从逻辑意义上,二者的内涵外延不同;二者存在着选拔功能与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与少数学生、重知识与重能力、重视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与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对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密切联系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并依据一定的条件会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惯用语的认识一直存在诸多分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来,惯用语范畴是由原型向边缘成员逐渐过渡的连续统一,它与相邻范畴之间的边界是交叉的、模糊的。笔者根据8部较权威的惯用语工具书,找到206个被普遍认可的惯用语原型,分析得到其特征是:口语体、语义双层、三音节、动宾形式、结构固定。以这些原型为出发点,随着在语体色彩、语义特征和逻辑形式等维度上的渐变,惯用语与词、非固定短语以及语汇系统内部的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习用语的区别性特征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二者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指导实践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有各自独立的适用范围,不应把二者相互混淆.  相似文献   

10.
对惯用语的重新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惯用语的认识一直存在诸多分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来,惯用语范畴是由原型向边缘成员逐渐过渡的连续统一,它与相邻范畴之间的边界是交叉的、模糊的。笔者根据8部较权威的惯用语工具书,找到206个被普遍认可的惯用语原型,分析得到其特征是:口语体、语义双层、三音节、动宾形式、结构固定。以这些原型为出发点,随着在语体色彩、语义特征和逻辑形式等维度上的渐变,惯用语与词、非固定短语以及语汇系统内部的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习用语的区别性特征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从植物学的角度对《进出口税则》第四十四章中"水曲柳"、"白蜡木"的内涵与外延、区别与联系等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研究,对相关税目进行了学理解释与再注释,认为"水曲柳"是学名为"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的具体树种,"白蜡木"是泛指白蜡树属(Fraxinus L.)里的多种植物(树种)  相似文献   

12.
李曼 《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28-229
惯用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广泛使用,是日语学习中的重要一环。然而一直以来日语教学中惯用语却未受到足够重视。惯用语中占比最大的是身体词惯用语,且使用频率很高。文章以"目"类惯用语为例,探讨惯用语教学思路,通过分析日语惯用语的语义和语义扩展模式,结合与汉语惯用语语义扩展的对比,提示一些惯用语教学思路,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惯用语。  相似文献   

13.
口语习用语"整个一个X"格式中,"整个"和"一个"分别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之后由于语音、语法和修辞上的原因,"整个一个"又完成了跨层结构的调整而凝固为一体,最后经历了重新分析和主观化,在一系列动态机制的作用下,该格式终于固化成现代汉语常用的口语习用语。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束,学者们对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问题争论不休,至今仍未有定论。本文从结构、语义、来源、语用色彩等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成语和一贯用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语言、言语和语文教学谢水泉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去,我们常常把语言和言语混为一谈,以致在语文教学的许多重大问题上纠缠不清。因此,准确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加速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是音义或...  相似文献   

16.
"休闲旅游"与"旅游休闲"其外延基本一致,但其内涵有原则性的区别。前者是对一种旅游类型的界定,后者是对一种休闲类型的界定。这种内涵的区别还会引申出二者一系列的区别。对这些区别的辨析,对休闲与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要实现高考的有效性教学之关键,应将高考的内涵、外延与素质教育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凭借课堂教学渠道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找准二者的交汇点和契合点,并充分假借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感悟高考各知识点、能力检测点与课堂素质教育教学所关涉的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的联系及其规律,引导他们将语文课堂审美鉴赏的内涵与外延跟应试考试的内涵与外延及解题技能技巧训练有机而适时地应对链接,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以达成基础教育高段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教学的深入进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学生应试高考取得佳绩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读唐宋元明的诗词曲或白话小说,常常碰见一些当时的口语或习用语,如“兀的”、“遮莫”、“早是”、“其高”、“酩子里”、“既不沙”、“弟子孩儿”、“不伏烧埋”等等,很难理解。这种情况,在读《尚书》、《楚辞》时也会碰见。可是《尚书》、《楚辞》中的口语习用语经过历代训诂学家的研究,基本上算是弄懂了,而诗词曲、元明白话小说中的口语习用语,自来没有专书  相似文献   

19.
洛伦兹力和安培力是电磁学中两个不同名称的力,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概念相继出现,并在全世界的广泛流传和推广。由于各种原因,关于二者概念的不同程度的分歧、争论甚至批判一直存在。文章追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梳理二者的不同表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比较。发现两个概念的相同或相近点是:教育时间上的终身性、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对象的全民性等;区别在于:概念产生的背景、着眼点和内涵的不同;二者的联系是:概念上的衍生关系和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