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2.
以乐写哀,更显其哀,是我们的共识。作者以乐写哀,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使得这份悲哀更具震撼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翻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这实际说的是反衬描写的艺术魅力。五年制第九册26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以能至今震颤世界各国亿万读者的心弦,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多次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反衬描写,乃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乐写哀,更显其哀,是我们的共识.作者以乐写哀,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使得这份悲哀更具震撼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翻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6.
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人常用乐来写哀事.这样做的效果是更能衬托出作者的心情,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乐写哀,一倍其哀”,这是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经常见到的手法。那么古代文人是怎样运用“以乐写哀”的呢?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人常用乐来写哀事,这样做的效果是更能衬托出作者的心情,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乐写哀,一倍其哀",这是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经常见到的手法.那么古代文人是怎样运用"以乐写哀"的呢? 一是寂寞美景诉说人事变迁.姜夔《扬州慢》下片这样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先设想唐代诗人杜牧今日重到扬州,一定会"须惊"、"难赋",说明扬州如今已破败到令人难言的程度.尾句锁定桥边的红药,那种外形很像牡丹,色彩艳丽,雍容华贵的植物.  相似文献   

10.
《大哀赋》是夏完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系摹拟庾信的《哀江南赋》而成。《大哀赋》所建构的英雄人格体现了向上一路的审美理想,与《哀江南赋》的贰臣人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大哀赋》艺术上还显得有些“嫩气”,达不到《哀江南赋》“老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 ,明代杰出散文家。其散文往往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现亲人间的至情至爱 ,故感情真挚动人 ,语言朴实清新 ,细节真实生动 ,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因而在明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项脊轩志》堪称代表。一、体现以乐写景的美学原则文章开篇即绘制了一幅哀景图。“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狭小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破旧 ;“又北向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 ,阴暗。色调阴冷凄清 ,情调哀伤。然后笔锋一转 ,从哀中振起 ,写修葺后小轩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满架 ,轩外花木繁茂 ,白日小鸟觅食…  相似文献   

12.
在与读者目光相接触的瞬间,能引起大多数读者愉悦的景物描写叫做乐嚣,反之则叫做哀景。《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乐景在客观上使主人公的衷情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全诗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客观上的“乐景写哀”现象经楚辞、汉诗而不绝,至《古诗十九首》而蔚为大观。有唐以后,此技法应用的频率和范围更高更广了,清《红楼梦》更是达到了乐景写哀的极致。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作家余光中就写了《哀中文之式微》这篇文章,感叹台湾地区母语的衰退。其中的很多剖析,对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物哀实质上以真实为根底,写触物的感动之心以及由此引起的喜怒哀乐的诸相,物哀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本文尝试从"物哀""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及对自然物的感动"三个层次评析其在《红楼梦》中的表现、深刻内涵及成因,它具有深刻的精神源泉,体现了作者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和理性思考,启迪我们怎样守护生命本真状态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相似文献   

15.
《哀江南》节选自清代传奇剧作《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是转行做樵夫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唱的一套曲子。几乎所有评论《桃花扇》的人都认为,《余韵》是孔尚任匠心独运、大胆突破以宣泄"兴亡之感"的神来之笔。而《哀江南》在全剧中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来讲解《哀江南》,教师都多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笔者阅读了《桃花扇》相关文献资料,认为从虚与实的角度来分析,《哀江南》一曲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现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玉树后庭花》一直被认为是哀怨的亡国之曲。《隋志》虽给出了"其音甚哀"的性质判定,然从曲辞看,却并没有任何"哀"的成分。隋代正统合法性的确立以及中国古代礼乐伦理传统,使《玉树》曲有一个逐渐走向哀歌的亡国文化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文人对于清商乐"悲伤"的印象及前代典籍的影响,使他们通过创作不断重复《玉树后庭花》"甚哀"的话语,终于使《玉树后庭花》之"哀"在历史上完全定型。  相似文献   

17.
清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喜来写悲,以悲来写喜,这样反而更能表情达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句话的体会愈来愈深刻,下面就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方面,进行探讨和梳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相似文献   

18.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哀郢》之我见天鹤天华《哀鄂》究竟为何而作?作于何时?究竟与白起破鄂有无关系?古今聚讼纷结。从本篇的标题,以及篇中所抒发的感情和纪录的实况来考察,我们认为不但与白起破鄂有关,而且作者还目睹了兵临城下之前大批难民逃离鄂都的的情景,并与他们一起逃亡。《哀...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华阳国志》、《汉书》等诸多史籍记载,永昌(今保山)的哀牢山的九隆神话传说,反应哀牢山是哀牢国的肇迹之地,后来到了唐南诏国时期为了纪念“南诏本哀牢后裔”在此建庙,形成了以赶庙会为主体的哀牢犁耙会,至今依然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