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2.
一、动词是个“好东西” 诗仙李白有首名诗《望庐山瀑布》,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写活了香炉峰,也隐隐地表现出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之景象;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泼洒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饱含了诗人多少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而一个“落”字,又一“落”千钧,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汉语动词就是这样富有表现力,富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新华书店美术专柜看到一本新书,由于该柜还未实行开架营业,离柜三尺观看,怎么也看不清书名,因为字写得太狂太草。当我把书拿到手,书名还是无法辨认,只好翻到扉页,原来是“画境”。“画”字用的是繁体字,其中的一撇足足拖长了两三个字位,象一个“中”字又再加上一个  相似文献   

4.
“道”字是《老子》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在书中出現的次数多达七十三次。在每个章节中的意义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层面上表达了《老子》一书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通过“道”字在《老子》一书中不同的意义在各个章节中出現的情况,对形上形下两个层面的“道”作一个初步的简单的比较,借此得出一个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简单结论。  相似文献   

5.
一、用词、成语不准确 1、我被当代佐罗——戴依·斯通在你的眼皮底下绑架之后,我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 (1999年6月《青年博览》中的《背叛的女儿》) 此句“在”字应改为“从”字。“在”、“从”同为介词,但“从”与动词界限是清楚的,而“在”有时也可作动词用,用在上句不妥当。“在”改为“从”可与“之后”构成时间状语,并与后一分句“一直”两字相照应。 2、滑稽师躬身请爱丽丝  相似文献   

6.
在报纸上,常可见到“作”与“做”两个字混淆误用的现象。如何区别二者的正确用法?这要注意几点。从字的渊源演变看,“作”字的产生早于“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才逐渐分化形成两个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二者都作动词用,所不同的是:“作”的基本义是“起、起来”,如“风雨大作”。“作”在句中带的宾语一般是动词,如“安排、估计、斗争、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8.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9.
吕超荣 《大观周刊》2011,(21):93-94
甘肃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之渭河流域小片,静宁话里的“给”字在句中很少单用,一个“给”字句中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给”字组成。方言中“给”可用做动词、介词和助词。动词“给”表示“给予、使对方遭遇”等意;介词“给”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还常和“着[t?ao^213]”连用,表示被动;助词“给”有表示尝试、加强语气以及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书缘     
曾经做过一个梦,自己站在一大堆书前,摊主对我说:“随便挑,不用钱。”我兴奋地抱了一大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谁知正乐时,梦却醒了。看着自己紧攥的手,感受着心里的余乐,我有些遗憾,梦要是真的就好了。幼儿园时,妈妈教学,每次外出回来都给我带回一大堆小人书;而每次我都会兴趣浓厚地翻着,尽管我只认识很少的字。自打那时起,我便爱上了书,并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的时候,我迷上了童话书,把它当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可是却又不那么容易得到。因为妈妈认为童话书很无聊,轻易不给我买。初中生活丰富多彩,我又“看不起”…  相似文献   

11.
要使评论有“动感”,就要善于运用动词。放几个动词进评论!动词一“动”,满篇皆活。 时下不少报刊及新闻媒体已注重在评论中活用动词,如: 一日“形象嵌入式”。如《仰不负党,俯不愧民》,两句短语嵌入四个动词“仰”、“负”、“俯”、“愧”,言简意赅,较好地刻画出行为主体的“上下观”、“赤诚心”;《李登辉把国民党拖向何处?》,一个“拖”字,活画出国民党的臃状和李登辉的蠢举;《莫让死者卷走绿地》中的“卷”,既有对行为的愤慨,又有对绿地的痛惜;《禁赌需要“拖、拉、劝”》,三个动词,三种招数,再精炼不过的形象化概…  相似文献   

12.
百科全书之“大”人们一提到百科全书,首先联想到一个“大”字:大百科全书。百科全书诚然是大部头书,自古就有“大”的名声,但是到了现代就不尽然了。百科全书部头标准化和小型化已成为现代趋势。标准型一般都在20~30卷之间,而单卷本和少卷本百科全书则越来越受现代读者欢迎。“大”字到底是怎样和百科全书联系在一起的呢?我想,最初可能是受“大英百科全书”这个旧译名的影响。在我国甚至不少人把《美国百科全书》也称为“大美百科全书”。“大英帝国”、“大不列颠”都有个“大”字,其实说的都不是书的部头大。《不列颠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里,“像”与“象”的正确用法是: “象”作为一个单音词,只有指“大象”这样一个意义。作为词素,有两个意义:1,名词性词素,指形状,样子,可构成复合词,如:“现象、假象、表象、星象、脉象、旱象、形象、印象、险象、怪象、幻象”等。2,动词性词素,指摹仿、摹拟,可构成复合词,如“象形、象意、象声、象声词”等。“象”字不再用于动词,是区别“象”  相似文献   

14.
一字立骨法     
“一字立骨法”,就是用一个字来统帅主题,结构文章,锤炼字句。 一字立意,突出主题。就是利用一个最恰当的字确立文章主题,点明文章主旨,统帅整篇文章。 一字谋篇,结构文章。常见的文法是“一线穿珠式”,即以一个字为线索,结构全文。这个字就像一串珍珠的红线,起经纬全篇的作用。 一字见义,调遣语言。一字见义,是“一字立骨法”在散文炼词方面的表现,它可细分为“一字绘景”、“一字言情”、“一字摹状”等。 在短新闻的写作中,无论是运用一字绘景,一字言情,还是一字摹状的方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 (洋摘)  相似文献   

15.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在汉语词语中,动词是最富有生动、活泼的因素。新闻界有位同志说得好: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这就像一张优秀的照片往往能使一个个形容词相形见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判论战》,全文不过二百余字,可动词却用了五十六个启判这个人便栩栩如生地站立在历史读者面前,已经两千多年了。写文章是如此,要制作富有感染力的新闻标题更要如此。在制作标题上,经过精选的最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把”字句强调对某一事物的处置,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对这一事物具有处置作用。例如:①把国家机密摆在个人生命之上;②把农村经济活了。第一个句子是对的,因为“摆”对“国家机密”有处置作用;第二个句子是错的,因为动词“活”是自动词,对“农村经济”没有处置作用,须得加一个“搞”字才通。关于“把”字句的运用,报刊上时常出错。《北京晚报》今年3月18日有一篇专访,题目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词语结构凝固,是不可随便拆开的。如“操劳”、“推广”、“标新立异”、“逼上梁山”等词,前两个是动词,后两个是成语,它们内部结构结合紧凑,各表达一个固定的意思。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拆  相似文献   

18.
不动笔墨不看稿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有一回,学生们向他求教看书的经验,他回答了七个字:“不动笔墨不看书”。举一反三,我想到,看书与看稿,似有许多相近处。借用徐老看书的七字诀,编辑看稿,能否将“书”字更为“稿”字? 如果说,“不动笔墨不看稿”是被编辑生活的实践证明了的一  相似文献   

19.
色彩淡雅、装帧精美的《广东当代作家传略》(陈衡、袁广达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作家自己写自己(个别已故作家除外)的大书。收录747人,凡70余万字。每传,少则百余字;多则三、四千字;而大多数则在千字左右,短小精悍。此种以一个省的作家小传合集出版的书,在全国来说,尚属第一部。书前,有秦牧同志的序言;书末,有附录《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名单》。纵览一遍,可以看出这部大书有它自己的特色,那就是: 一、“我写我”,写亲身经历,材料出于第一手。700多位作家,不论老年、中年、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旅程,社会实践,创作成绩、  相似文献   

20.
书界采风录     
○《书与人》第3期发表季羡林文章《翻译的危机》。文章说:“这个题目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自认是实事求是的,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当年严复以“信,达,雅”为“译事三难”,季先生认为,三个字中,以“信”字为基础,为根本,这个字做不到,就根本谈不到翻译,而危机正出在不遵守“信”这个标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