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是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严复早年留学英伦,接受西式教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尽管吴汝纶与严复的师承关系以及受教育的经历有较大差异,但思想观念和文化认识的趋同奠定了他俩友谊关系的基础。严复拜吴汝纶为师,服膺桐城派,擅长以桐城古文译介西学。严译西学与吴汝纶的序言,可谓珠联璧合,影响深远。与其说严复请吴汝纶作序有借重其学界名望的考虑,毋宁说是吴汝纶信奉进化论而推崇严译西学。  相似文献   

2.
严复与桐城派的关系比较复杂,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严复属于桐城派,而以刘声木为代表的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文章从严复与晚清民国桐城派领袖吴汝纶的交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两种矛盾的观点置于新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严复与桐城派的关系体现了新旧两种文化对严复文章的价值认同.在那样特殊的时代,严复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天演论》慎始基斋本及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严复手批校样本的考察,结合严译《天演论》手稿,与吴汝纶等人的交往书信,探讨了《天演论》早期的版本源流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严复翻译、修订《天演论》的具体过程及思想演变,论析了其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不仅是桐城派大师,更是莲池书院院长、名师。他主持莲池书院期间,批判科举考试制度,高度重视西学的价值,开办新式学堂,筹集书院经费,聘请外国教习,支持书院的近代改制。所有这些,都顺应了近代新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急剧的社会动荡中,吴汝纶卸任莲池书院院长,继续进行新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正>桐城派文脉赓续离不开师承传授,桐城文章广播天下则与桐城派文人投身教育密不可分,故桐城派与教育的关系也是桐城派研究的重要对象。桐城派文人的教育活动很丰富,朱孝纯、曾国藩、吴汝纶等直接主导兴办书院,参与书院建设考课及教学,堪称清代办学史上的典范;据《桐城文学渊源考》初步统计,桐城派曾有96人历官州学学政、县学教谕、县学训导、候选教谕训导等,至北洋政府时期吴闿生任职教育部次长,桐城派文人直接参与基层官学管理或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刘大櫆、罗有高、韩梦周  相似文献   

6.
吴汝纶的西学观及体育教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是清末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他力主西学,引进西方近代体操课;他把进化论的思想,延伸到学校体育教育领域,提出"优胜劣败"、"保民留种"的体育思想;他对家乡教育尤挚,创办皖省第一所新式学堂——桐城中学堂,聘请体操教习,开设体操课,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西方近代体育教育体系清末在桐中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吴汝纶由桐城派大儒向近代学者转变过程中,报刊成为其获取西学新知、了解时局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吴汝纶将阅报视为国人因应"变局"的一个重要手段,力倡封疆大吏和地方官员支持与推动报业发展,其本人也身体力行,积极投身报业实践。他既主动与报人交往,也曾尝试开办报馆,更希望借此实现融汇中西、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8.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译八大名著”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严译标准“信、达、雅”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度被奉为圭臬,但也不乏怀疑甚至批评。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目的论,接着运用目的论的“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这一基本原则分析严复翻译西学所采用的策略,指出其翻译策略内在的目的性,同时试图从目的论角度解释“信、达、雅”之争。  相似文献   

9.
严复把教育看成是救国的根本。他在正确解决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国教育的症结入手,通过强化教育救国观念,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改进基本的教育方法,实现其教育救国的主张。严复教育救国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严复对西方教育文化认识上存在着矛盾性,二是对教育的过分依赖,忽略了政治变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著名的省级书院,一度成为北方学术中心之一以及南方桐城派学术传播重镇。由于清政府的特别关注以及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为代表的一批名师主讲书院,莲池书院在义理词章的旧学教育、实学实用的教育调整中独领风骚,人才辈出;而且在新旧博弈,西学导入,新式教育代替传统教育的冲突、转型与改革、突变中也翘楚同类书院,引领晚清官立书院之潮流。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形势以及桐城派思想未能有效突破传统学术结构框架而实现现代转换,致使莲池书院走向衰废,无力在改书院为学堂的进程中实现现代性再生,成为晚清书院近代转型中飘摇零落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1.
吴应箕不仅是上江社团的领袖,也是复社领袖,与桐城派的先辈有广泛的交往。作为古文名家,他的文学思想也通过桐城诸子和自身的传播惠及戴名世、方苞所开创的桐城派。桐城派在学术祈向、对待古今文的态度和理论体系三个方面以惊人的相似性表现出对吴应箕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2.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的古文家和教育家,但学术界关于其生平的记叙多有舛误之处。首先,吴氏并非乙丑科(1865年)第八名进士,事实上是第一百零四名;其次,其入曾国藩幕府的确切时间应为1866年5月;再次,吴汝纶最终应允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职,不是出于管学大臣张百熙的跪请,而是由于当时清廷谕旨已下,形势所逼,不可再辞;最后,其晚年回乡创办的是桐城学堂而非桐城中学。  相似文献   

13.
严复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近代教育实际相结合,首次提出要把科学的教育方法论(即经验论和归纳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为构建中国近代学校教育方法体系打下了思想基础。毛泽东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列主义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建立健全了我国社会主义教学方法论。在实证教学方面,严复主张批判旧学,改良教学方法;毛泽东则主张改造旧教育,学习与劳动相结合。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面,严复主张反对“八股”程式,使人“渝其天明”;毛泽东则是反对填鸭式教学,其目的是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复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甲午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基于坚实的西学功底、甲午战局的唤醒、科考屡试不第的愤懑等原因,大力提倡全面西化,批斥中学;二是从戊戌政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严复基于对当时西方社会弊病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早年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原因,极力主张中西文化折衷;三是在民国时代及其晚年,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深感绝望、所受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官运亨通的个人经历等原因,竭力推祟旧学复古。  相似文献   

15.
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地理环境等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对严复晚年思想从现代回归到传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严复晚年认识到西方现代道路在中国举步维艰,思想回归到传统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代阳湖文派的代表人物、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对赋也深有造诣。在乾隆后期浓烈的汉学氛围下,他编选《七十家赋钞》彰显自己的赋学复古理念,并以赋体为《赋钞》作序,还对其中的部分作品作了评注。序中他强调以志统赋,同时也不反对物象的铺陈,认为赋应通过穷其物、尽其象以言其志,并对22位赋家的源流得失作了评析。评注和他对"志"的追求相一致,多是对比兴和讽谏意义的揭示。他的赋学思想以后进一步延伸到词中,遂成常州词派。  相似文献   

17.
《古文辞类纂》李刻本的校勘工作,主要是由桐城著名的文献学家萧穆承担的。付印之前,又经吴汝纶历时半年的审核;付印出版之后,李承渊又作了进一步校勘刓版,最终成为精善之本。由于李本中的《校刊古文辞类纂序》是萧穆以李承渊的身份代作而成,掩盖了萧穆的校勘功绩。吴汝纶出于对吴昌期刻本的偏好,而说萧穆“用吴本而加姚氏晚年圈识”,又抹杀了萧穆的校雠之功。萧穆在校勘中标明句读,使李本《古文辞类纂》成为较早句读分明的文学总集,在近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史和书籍印刷史上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近代的文化名人,贺涛更多地接受了传统教育,特别是师承于吴汝纶、张裕钊,他的桐城古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以此为教学内容,使桐城古文在直隶得到了广泛传播。贺涛虽然是一位旧式文人,但也能接受一些新观念,从而增加了近代直隶地方文化的内容,也延续了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