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知识共享模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隐性知识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对隐性知识的四种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隐性知识共享模型,并提出了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机制、沟通机制和团队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制造企业用户参与、知识距离和知识整合机制(程序化机制与互动化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理,以197家制造企业为实证样本,采用SPSS23.0和PROCESS宏进行数据分析,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有调节的模型。结果表明,用户参与和制造企业绿色创新呈现正相关关系;知识距离能够负向调节用户参与和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程序化机制缓解知识距离的负向调节效应不显著;用户参与、知识距离和互动化机制之间存在交互效应,与程序化机制相比,互动化机制更能缓解知识距离的负向调节效应。研究为制造业如何有效地利用用户资源提供新的见解,从而也为制造业采取措施推进绿色创新提供思路参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知识特性的组织学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知识体系进行细分,首次提出了亚隐性知识的概念。通过对三种知识类别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亚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特点。亚隐性知识的学习重点是知识挖掘,而隐性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于互动反馈,并据此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分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  宣国良 《情报科学》2005,23(11):1625-1629
企业知识管理要求将诸多的个人知识有机地融合为企业知识,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 使知识分享规范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研究 分析,提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享机制,并阐述了知识分享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在联盟企业中,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这两种治理机制对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交易机制对显性知识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而关系机制中,中介通路对显性知识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个人关系则对隐形知识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命题.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有效的知识传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网络凭借其良好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对于隐形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少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对高技术企业内部员工的非正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网络特征和联系特征对知识传递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个体的沟通意愿和沟通频率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最后,知识缄默性对于信任、工作互动程度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信任、工作互动对知识传递效果的促进作用随着知识缄默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建构主义的技术创新扩散隐性知识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考察,分析了隐性知识转化的理论依据及其价值。隐性知识转化SECI模型框架是在建构主义学习背景中社会与个体的有效互动的结果,表现为隐性知识吸收、改进、创新的螺旋发展。实现技术创新扩散隐性知识转化应创新组织架构、构建合作学习网络、强化利益平衡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特征,分析了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继而构建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该机制由4部分组成,其中,协同机制是该共享实现机制的控制中心,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构建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以期提高企业内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与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松涛 《现代情报》2009,29(4):39-41
本文在解析隐性知识涵义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组织存储的基本策略;论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及其措施,重点从管理手段、信息技术等角度入手,引入合理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信任机制,建立促进隐性知识流动、转化、创新、共享的高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蔡宁  吴结兵 《科研管理》2005,26(4):22-28,21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集群持续的创新能力。通过组织问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与积累是集群中创新所具有的新特点,这种称之为网络式创新的创新模式,其基础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其实现途径是集体学习机制。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下,本文将产业集群内的学习行为做了自觉性与结构性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学习与网络式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分析了集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及其基础。据此文章试图阐释一种更为系统和动态的网络式创新能力评价和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