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和河南日报《生活周刊》相识是在1985年10月。当时我给她寄了两篇小稿,一篇叫(?)她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一篇是(?)不要彩礼的姑娘》。半个月过去,我意外地收到(?)一  相似文献   

2.
第一眼看见郑雪君,你几乎没法把那些荣誉声名和她本人联系起来。她曾经创造过年见报稿件700多篇的纪录,最多的一个月发稿63篇。她曾经一天工作20来个小时,连续三天不回家,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里打个盹。  相似文献   

3.
两个孩子的母亲杰姬,在订阅的本地报纸上读到了以下内容:一篇关于在她家附近发生的一起抢劫案的文章,一篇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专栏文章,一篇关于在墨西哥自助旅行的特写(杰姬一家今年有到那里去度假的打算)。浏览完报纸之后,她立刻发现了半版的梅西百货等3家她最喜欢的商店的广告。  相似文献   

4.
两个孩子的母亲杰姬,在订阅的本地报纸上读到了以下内容:一篇关于在她家附近发生的一起抢劫案的文章,一篇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专栏文章,一篇关于在墨西哥自助旅行的特写(杰姬一家今年有到那里去度假的打算)。浏览完报纸之后,她立刻发现了半版的梅西百货等3家她最喜欢的商店的广告。  相似文献   

5.
霍达艾尔·莎拉木是个记者,她有个很好的想法:写一篇利雅得十几岁的男孩子们在课余时间都干些什么的报道。这可是个大问题。她见过他们在停车场附近游荡生事,他们的行为已经引起政府的关注,有关部门还专门给这些男孩子们新建了一批课余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6.
她曾经创造过年见报稿700多篇的纪录,其中最多的一个月发稿63篇。她曾经一天工作20来个小时,连续三天不回家,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里打个盹。2002年记者节,她荣获省首届飘萍新闻奖(人物)。今年五一节,她又以她在温州新闻界著名的拼命三郎式的精神,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自1993年1月到温州晚报工作至今,整整十年,她从一名对新闻工作几乎完全陌生的门外汉,成为现在的要闻部主任,连续十年的报社先进工作者,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温州市劳动模范、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还当选为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相似文献   

7.
有篇通讯,记述一位老太太苦心经营一个小食杂店,她把全部收入用来抚养12个孤儿,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她这样做,是幼年失去双亲时,当地老百姓收养了她,她要报恩。有媒体拒用这篇通讯,理由是:事迹不错,也颇感人,只是见人见物不见思想——通篇没有一句反映她思想境界的闪光语言。  相似文献   

8.
《他、她、她》,是一篇获得1981年度全国好新闻奖的优秀通讯。国内很多新闻著作在谈及通讯写作问题时,拿它作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它的原稿是通讯员采写的一篇新闻故事《一套丛书寄深情》.提供的新闻素材不错,通过叙述几个普通人所做的平凡小事,反映出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反映出了青年一代好学,助人、无私的高尚风格。但稿件表现形式偏于一般,闪现不出诱人的光彩.经过湖北省《孝感报》总编辑张仲彩的精心改写,改以《他、她、她》为题发表,宣传效果大  相似文献   

9.
某部军嫂杨春霞利用到军营探亲的时间,为部队的新闻报道出力。五年来,她先后采写出反映部队工作的稿件200余篇,见稿率达60%。1994年春,新婚不久的杨春霞第一次来到军营,立即被部队火热的生活所感染,当小学教师的她突发奇想,决心要用手中的笔去讴歌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当她刚把这一想法与丈夫一说,便立即得到响应。丈夫的支持是她最大的后盾。于是,她与报道员一起深入基层采访、写作。短短的两个月假期她便写出了30多篇通讯、消息和特写。不久,《前卫影苑》、《河南日报》等多家报刊便见到了“军嫂杨春霞”的名字,在部…  相似文献   

10.
妻子的期盼     
妻子十分关心我的身心健康,但更关心的是我的报道工作,她期盼着我多写稿,写好搞,多见报。我是河南省新密市人武部报道员。妻子从事商业工作。她每天早上班晚下班,整天忙忙碌碌,但总惦记着我的通讯报道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询问我,又见稿了没有,总共见了多少篇,比去年同期是多还是少。当得知中央级报刊又刊用我一篇稿件时,她就会在下顿的餐桌上多妙几个菜以示慰劳。有时,我在家加班写稿,她就早早地安顿孩子们睡觉,以便我在安静的房间里专心地爬格子,有时写到深夜,她就悄悄地起床,打上~碗荷包蛋端到我的面前……妻子的期盼…  相似文献   

11.
媒体的尴尬     
吉林市初二女生李玉(化名)自幼就拾荒助人,并因此被评为"2004年感动吉林十大人物"之一.一篇接一篇的报道,"画"出了一个"高、大、全"式的李玉形象.有媒体甚至说:"在听取李玉的建议受到鼓励后,一个下岗工人成了富翁."然而,感动了社会的她却遭到同学的挖苦和讽刺:"她学习也不好啊,报纸上咋还说成绩优异呢,她可真能"编瞎话"……因无法承受"盛名"带来的沉重压力,她不得不向学校提出了转班的请求.  相似文献   

12.
邵云环是我的老乡,她非常要强,也非常敬业。这次她刚到贝尔格莱德不久,就迅速地适应了特殊的报道环境。她从不计较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领导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没有任何的名利思想。她写的稿子有思想,有深度。我来南斯拉夫工作时,特地带来一篇她与丈夫曹荣飞(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外交官)合作的稿子,那是一篇写于1992年的年终专稿。这篇稿子非常有水平。如果对塞尔维亚民族特性和政治状况没有很深了解,很难写出来这样的稿件。这次她到了贝尔格莱德以后,写了很多内参,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动态性分析。 由于电话线路问题,我只能每天去她家发稿。她一再坚持要给我把钥匙,让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去她  相似文献   

13.
据《新民晚报》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在病榻上为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修改两篇科普小品,此举真是功德无量。 谢教授已年届79高龄,一年前患病开刀后,一直在华东医院治疗。但她仍然十分关心科普读物的编写工作。她没有把它看作“小儿科”而不屑一顾,也不愿意当一个不顾不问的“顾问”。她依旧在燃烧自己。她悉心修改两篇关于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的文章。作者用  相似文献   

14.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8):48-48
他她篇 买十送一迷糊不是个浪漫的人,在女友的调教下。迷糊开始进女友玫瑰花,每次都送十一朵。  相似文献   

15.
去年8月份,我作为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在领略了多次投出的稿件都泥牛入海的滋味后,终于在《通信战士》杂志上刊登出一篇“豆腐块”.当我拿给姐姐看时,她竟比我还兴奋.她一边看一边念,还决定给我买个剪报本,当时,我并不在意.认为一篇小稿件,又不是文物,有多重要,值得吗?  相似文献   

16.
那是个秋风萧忍的日子,我正在落榜的泪水中 苦闷、惆怅……结识了《新闻爱好者》。那才1、素的语言,那精湛的教海,我沉醉了—用力地吮吸看。当我失去信心的时候,她鼓起我再采再写的勇气 同自卑、怯懦告别;当退稿一篇篇飞回时,她中肯地剖析差距, 才旨明目标。散播着墨香的颗颗铅字,终于组成了妍丽的花朵。献给我的挚友@张英俊~~  相似文献   

17.
我的图书室─—摘自《书的梦─—名家品书散文精选》作者:林语堂我在《人间世》杂志曾登载过姚颖女士一篇布置书房的文章,凑巧与我的意见相同。如果我也发表过一篇同题的文章,或是曾经遇见过她,那我一定会诬她有抄袭我的意见的嫌疑。因此我在她的文章末尾,写了一篇长...  相似文献   

18.
四年前,我正在部队任专职新闻报道员。 1986年8月1日,一家省报第二版采用了我的一篇通讯《军人的未婚妻》,看到样报后,我心里很高兴。写这篇稿子,我是从一位老乡那了解到的。起初,他告诉我,在他回陕西探家时,一位同乡好友(也在部队服役)的未婚妻冲破世俗偏见,因未婚夫家庭劳力缺乏,她毅然到男方家,帮他家干活。姑娘的一片痴情,换来的却是一盆冷水。未婚夫最终嫌她个矮,眼睛小,执意和她“吹”了。  相似文献   

19.
大川 《今传媒》2003,(3):25-26
读了两年多的《读者》,加在一起,50多期,数百万字。若问有何感悟、教益?很简单:感动。不光我感动,相信许多读过《读者》的,也会被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动的。这从她每期选登的读者“心声”便可看得出来,包括正在狱中服刑的罪犯。  相似文献   

20.
起点高一点     
上海杨浦大桥建成通车,曾成为各种传媒报道的热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都发表长篇通讯或连续报道,但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只有新民晚报记者采写的一篇通讯,题目叫《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评委们誉之“独具慧眼、独特角度”,被评为一等奖。 在中国记协举办的“百佳”研修班上,我见到这篇通讯作者之一杨俊。她是个年轻女记者,写这篇作品时只有24岁,刚大学毕业分到报社不长时间。 我向她讨教成功的秘诀。 杨俊谈到,开始,她不敢接受这样的重活,怕写砸了,后来想,既然当记者,起点就应该高一点,闯一回,看看自己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