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行高中物理(必修)课本第二册“光谱和光谱分析”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续光谱中某些波长的光被物质吸收后产生的光谱叫吸收光谱.通常在吸收光谱中看到的特征谱线比线状谱中的要少一些.”学生经常问: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的线状谱是由一些...  相似文献   

2.
常听一些学生说:书上的例题能看懂,老师的讲解能听懂,但碰到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这里反映了学生在解题时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探寻解题思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习课上,学生A和学生B在复习讨论关于元素的问题。学生A对于元素的概念,我还不太理解,你给我讲讲好吗?学生B书上不是写得很清楚:“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A我知道这个定义,但我还不完全理解。比如说,既然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为什么不总称为“原子类”而称为“元素”呢?又如定义中只说核电荷数相同,为什么不说中子数或电子数相同呢?学生B哟,这些问题我倒是没想过。我们去问问老师吧。两个学生来到办公室,向耿老师提出了他们的疑问。耿老师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意义。让我们先来查查字典,看看…  相似文献   

4.
滕建强 《考试周刊》2012,(24):144-144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材中氢原子光谱一节有这样的描述:“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线状谱。说明原子只发出几种特定频率的光。”如果原子只能发出几种特定频率的光.根据玻尔的能级理论,原子光谱的谱线没有宽度的绝对细线。事实上,即使最精密的光谱仪,所拍摄的谱线仍有一定宽度,不可能是没有宽度的绝对细线。这说明原子发出的光的频率不非是几个特定的值,也即光子发出的能量并不是绝对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光谱分析在化学检验和科学研究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但物理教材中的叙述非常粗略 ,且教学参考书中也未涉及 .在目前 3 X的考试模式下 ,光谱分析也是物理与化学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很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 .笔者愿与各位教师一起探讨有关光谱和光谱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线状谱是如何产生的高中《物理》第二册 (必修 )教材中对线状谱的定义是 :稀薄气体发光 ,会产生另一种光谱 ,是由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组成的 ,这种光谱叫做线状谱 .书中另又述 :把固态或液态物质放到煤气灯的火焰或电弧中去烧 ,使它们气化后发光 ,就可以从分光镜中看…  相似文献   

6.
在高二物理必修课中讲解太阳光谱时,笔者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彩图10,根据气体原子的吸收谱线的波长跟它的线状谱线的对应关系,从太阳光谱中辨认出氢的特征谱线.学生们顺利地指出了太阳光谱中的C线和F线分别对应于氢的线状谱中的H_α线和H_β线.但是,h线对应于H_δ线却未能辨认出来.因为这两条谱线在图中的位置明显不合,它们分别位于410nm刻度线的左右两侧.翻阅历年来使用的高中物理各种版本,原来都是采用的同一张彩图.那么,这两条谱线在光谱图中的位置到底孰是孰非呢?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第二册光学部分中的<光谱和光谱分析>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主要难点①学生难学:这节课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多,诸如发射光谱、连续谱、线状谱、吸收光谱,原子光谱、特征谱线,分光镜、光谱管,光谱分析、太阳光谱等.  相似文献   

8.
谢东源 《物理教师》2001,22(9):35-36
高中物理第二册光学部分中的“光谱和光谱分析”这节课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①学生难学:这节课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多,诸如发射光谱、连续谱、线状谱、吸收光谱,原子光谱、特征谱线,分光镜、光谱管,光谱分析、太阳光谱等.②教师难教:尽管有分光镜和光谱管的实验仪器,但分光镜是一个精密仪器,学生难于观察现象,且不能拆卸观看其结构透析原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上其使用效率很低.另外,由于没有吸收光谱形成的具体实验为教学做支撑,使得对于吸收光谱的讲解非常空泛,学生更是难于消化.基于这诸多的不利因素,使得“光谱和光谱分析”这一节课的教学每每都成为事倍功半的典例.  相似文献   

9.
谢先闻 《教学月刊》2006,(10):44-46
一、教学中的困惑 由高中物理课本,我们知道光谱是电磁辐射的波长成分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单原子气体光源所发的电磁辐射形成线状光谱,故原子光谱又称线状光谱,线状光谱体现了原子能级的量子化。按辐射的频率法则,当原子从某一个量子化的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频率和波长应该是单一值,这意味着当原子气体光源中大量原子的跃迁体现在光谱相片上,每一条谱线都应该是一条条没有宽度的“几何线”,每条谱线代表单一的波长值。  相似文献   

10.
书上说:青色是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波长大约为490纳米-490纳米。难道要对五岁的幼童念定文吗?向她解释光谱、可见光谱、波长、纳米,我能吗?就算爱因斯坦再世.都得敬谢不敏吧。  相似文献   

11.
程建华 《物理教师》2002,23(1):41-41
本刊 2 0 0 1年第 1期有一篇关于白炽灯产生什么光谱问题的讨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日光灯产生什么光谱问题的讨论也非常热烈 .那么日光灯发光产生什么光谱呢 ?有部分学生认为 :日光灯发光主要是紫外线激发管壁上荧光粉发光 ,属炽热固体发光 ,应为连续谱 .也有学生认为 :日光灯发光时灯管内的低压汞蒸汽由于被激发而发光 ,所以看到的应是线状谱 .那么哪一种观点正确呢 ?首先我们要先弄清楚日光灯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日光灯也叫荧光灯 ,其玻璃管内壁涂有一层荧光粉 ,两端设有一组灯丝即钨丝 ,灯丝上涂有电子粉 ,玻璃管内充进定量的…  相似文献   

12.
张玉成 《物理教师》2002,23(9):18-19
中学物理中“光谱及光谱分析”这部分内容 ,虽然篇幅不多 ,但其内容丰富 ,学生在学习中常会提出许多问题 .这里选择若干典型问题 ,作一定性解释 ,希望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 .1 为什么稀薄气体或金属蒸汽发射明线光谱 ?根据量子理论 ,原子有一系列分立的能级 ,原子能级中能量最低的称为基态 ,其余的称为激发态 .原子因吸收外界能量会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 ,该过程称为原子的激发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若由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就会发出一定频率的色光 ,其频率由E2 -E1=hν决定 .由于原子能级不连续 ,因此 ,发出的…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对光谱的产生、如何进行观察及光谱的应用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但下面的几个问题,课本和教参限于大纲的要求或课本篇幅,对这些问题或略而不谈,或谈得很少,作者在本文中对这些问题的浅释对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望有所帮助。 一、物体发光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课本上指出:光波是由原子内部运动的电子产生的,即是由于原子从外界吸收了能量,从而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电子从不稳定的激发态跃迁到低能级或基态时多余的能量就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给物体加热是原子获取能量的多种方式中的一种,其他还有如光作用、场作用、辐射作用等,物体加热后温度越高,原子就可以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在返回基态  相似文献   

14.
学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老师:元素通常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希有气体元素三大类,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为: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4个(1-3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4个(4-7个),希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都有8个(氦原子2个)。学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少于4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多于《个,为什么要加“一般”二字呢?老师:事物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化学也遵循唯物辩证法。这里的“一般”是指的普遍规律,在持遍规律中还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关于教科书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几乎每个老师都会遇到。或者是因为教科书的课时安排问题,“书上的内容太多了,一课时怎么也讲不完。”或者是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取舍与老师的理解有出入,“这里的内容与标题是不相对应的,能不能课上不讲?”等等。而家长和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则是老师讲的内容与教科书、与考试如何对号入座。因此常听到学生问老师“您讲的这些都在什么地方呢?怎么书上找不到呢?”“讲书上的知识就行了,干吗说那些多题外话呢?”“历史的东西在书上画画背背就行了,用得着这么多课时吗?”这些说法表面上反映的是社会上的部分人群对教科书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更深层次反映的则是对历史教育的错误定位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师:小猴子下山来,首先来到什么地方?生:来到玉米地里。师:你们看见过玉米吗?吃过吗?(根据学生回答,师简笔画一个玉米)师:玉米地里的玉米长得怎么样?(相机出示幻灯片)生:很多。很大、很漂亮。师:书上是用一个什么词来写玉米的?生:又大又多。师:老师悦前半句,看哪个小朋友能帮老师把句子说完:这里的玉米真大呀?(生:大得比小猴子还大呢!)这里的玉米真多呀!(生:多得数也数不清!)师:看到眼前的玉米,你心里会怎样?小猴子看见了,他会怎样?谁能在书上找出来。生:非常高兴。师:谁来学一学当时小猴子的表情?(…  相似文献   

17.
常听一些同学说:书上的例题能看懂,老师的讲解也能听懂,但碰到具体问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解题时,到底应当想什么?怎样想?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中说:“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这就是说。要解决问题,就耍去寻找一个我们熟悉的相似、相近或相关问题,即要从一个化学问题想到另一个化学问题,这就是联想.  相似文献   

18.
饱和吸收光谱(saturat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简称SAS)是一种常用的精密激光光谱技术,可用于消除光谱中的多普勒展宽。该技术是磁光阱实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冷原子研究领域实验开展的基础。清华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室自主设计和建设了饱和吸收光谱教学实验装置,并用于教学实践。使学生通过该实验学习理解原子能级、光谱展宽机制、吸收谱原理、微分谱应用方法等,并通过数据分析计算Rb原子气体温度、激发态寿命等,拓展眼界,启发兴趣,让学生对冷原子物理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教学和参考书籍中,关于原子发射光谱谱线数与吸收光谱谱线的对应关系问题,以及发射光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反转,成为吸收光谱问题,常出现概念上的含混,为辨明这两问题,特作如下讨论.1 发射光增与吸收光谱的成因一般热体发光的特点是辐射能量与物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的物体相应辐射能量越大.电炉上的电炉丝主要辐射红外线和红光,而一条热得多的白炽状态的灯丝和炼钢炉里耀眼的钢水则能发出包括由红到紫的所有可见光在内的白光.  相似文献   

20.
在广大师生正积极备战高考时,作者于闲暇时伏案静思:关于高考试题研究似乎都是老师做好后再要求学生被动接受.为什么不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关于高考试题研究呢?在新课改下。为了取胜高考.高三复习理应多一些学生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本文在指导高三学生进行高考试题研究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在此总结其中“三性”统一的经验做法.以期力促研究型高考复习模式的发展和推广,同时为一线高考备战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有不妥之处.望同仁提笔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