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二千一百多年前,西汉大臣、大名鼎鼎的政论家贾谊向文帝献《治安幕》(一名《陈政事疏》),深得文帝嘉许。贾谊在此洋洋洒洒六千余言的策论中,为汉王朝的“事势”(已形成的形势、局面)严峻却未引起朝野重视而“痛哭”、“流涕”、“长太息”,继而陈述自己的政见,希望皇帝采纳。历史是一面镜子,贾谊的治安策论对于我国当代治国安邦的政治思维,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说明】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法家。《治安策》是贾谊向汉文帝(刘恒)陈述政见的报告,是体现作者法家思想的代表性作品,这里只从中节选有关削弱诸王割据势力的论述。汉文帝执政时,诸王势力逐渐强大,形成了与中央政权对抗的局面。贾谊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治安策》中指出:汉中央和诸王的关系,目前就象一个人得了手脚肿胀病一样,“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如果不抓紧解决,必然成为“锢疾”。他提出  相似文献   

3.
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手工业技术是用于漆工艺制造的A.柔化处理技术B.夹技术C.金银错技术D.抛光技术2.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用法制治理国家3.《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C.汉武帝颁行推恩令D.汉武帝的“附益之法”4.与以前相比,南北朝时期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中地位逐步上升的粮…  相似文献   

4.
贾谊《过秦论》的写作有其大背景和小氛围。秦始皇“履至尊而治六合”,自以为功业可以四三皇而六五帝,又妄图子子孙孙万世不竭。但事与愿违,结果二世而亡。汉高祖定鼎咸阳,沿袭秦制,虽有所革故,但他一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终其一生,汉王朝并未安定,直至文帝当国之时,国家仍危而未安。贾谊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政治目光锐敏的年轻政治家,以安邦定国自许,他写《过秦论》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借亡秦之灵堂,哭汉朝的牺惶——“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为汉朝谋划长治久安之策。作为一代开国之君的刘邦,也曾思考过汉朝的长治久安问题,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他一来没有时间也来不及解决这个问题,二来他囿于自己的经历,有点迷信武力,相信天命,甚至病重之际仍念念不忘“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谏议大臣,贾谊在文帝时期先后写了《过秦论》《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政论文,为王朝的初期建设献言献策.为了使自己的诸项提议易被采纳,贾谊还在文中勾画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对贾谊社会、政治和经济构想的整体性把握,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贾谊对西汉初期社会、政治所做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秦汉王朝虽然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但入汉以后六十年间,意识形态领域仍然混乱异常。战国时期的儒、法、道、阴阳、纵横“百家之学”的余绪仍然存在,“无为而治”的结果导致吴楚七国之乱,从而加剧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些意识形态无疑与封建经济和政治存在着极不相适应的状态,对大一统的巩固也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如果说,贾谊的《治安策》已经为“大一统”帝国制定一套具体的政治经济政策,那么武帝在这个时候则是急需  相似文献   

7.
评贾谊     
贾谊(公元前201年——前169年),我国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由于他的思想是儒法的大杂烩,因而过去对他的评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曾称贾谊“明申商之学”;而《汉书》的作者班固则把贾谊归于“儒”。解放以来的史学界,一般以持贾谊为儒家论者居多。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贾谊是“四人帮”钦定的法家人物之一,梁效的《论贾谊》集中反映了这一观点。表面看来,“四人帮”同司马迁的评论有相似之处,其实却不然。司马迁是根据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把贾谊并入申商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就其政治形势而言,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这是汉初政治体制创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白马之盟”所定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有功不得侯”的政治原则,是刘邦与他的核心层军功大臣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它一方面保证刘氏宗室的皇权以及分封同姓为王的特权;另一方面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可以因功封侯并在汉皇朝政治中的保持其政治支柱的地位;通过“白马之盟”建立的这种政治模式又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继承。若就其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影响而言,“白马之盟”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根据贾谊的思想言论集《新书》,论述贾谊如下的政治法律思想:(1)制定法律应适应时代变迁,即“变法因时”。(2)兴礼义、定经制,主张以礼义为中心对旧法进行改革和重建。(3)尊君重民,省刑慎罚。(4)从重礼思想出发,提出“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的别刑罚观点。(5)主张实行“权势法制”削藩。(6)提出解决西汉与匈奴间民族矛盾的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11.
《贾谊传》载班固(公元三二——九二年)所撰《汉书》第四十八卷,它是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材料改写成的,是值得一读的文章。 《贾谊传》中载有经过删节整理的贾谊政治论著《治安策》等,鲜明地反映了这个年青有为的法家战士的政治主张。贾谊所生活的西汉初年,诸候王割据势力虽经汉高祖刘邦加以限制,但封地仍然很多,力量仍然很强,权力仍然很大,严重地威胁着汉朝中央政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贾谊建议利用中央政权的“权势法制”,对这些顽固势力进行打击;提出了  相似文献   

12.
王英 《现代语文》2008,(5):85-85
“表”是封建社会臣下向皇帝上的奏章,或陈述隐衷,或曲传心事,或建言献计,或品评大臣。总之,“表”是臣下向皇帝传达心意的一种方式,借此使下情上达,让皇帝明白自己的心事或采纳自己的见解。《出师表》是千古表文之冠冕,一腔真情自然流露,读之让人凄然泪下,难怪宋代学者赵与时要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认真研读此文,会发现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汉书·贾谊传》,是值得一读的文章。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如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 这首诗开篇就肯定贾谊是一个明辨是非的洛阳少年,指出他对时代敏感,不肯随波逐流、依违两可。然后讲古人有两种:一种如鲁仲连,高蹈东海,逃避现实斗争;一种如贾谊,不忘议政,关切国事,为之流涕沾衣。应该效法哪种古人?王安石断然地回答说:不能  相似文献   

14.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5.
贾谊的悲剧     
洛阳才子贾谊,是西汉文帝时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则二十出头时,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先是“召以为博士”,随后不到一年又破格提拔为大中大夫。由于贾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汉文帝还打算把他提拔到领导高层,任公卿之位。然而一些王侯重臣却嫉才诽谤,讲他的坏话,汉文帝便渐渐地疏远他,让他离开京城,去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老师)。贾谊横遭贬斥,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路过湘江时,他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16.
汉高祖刘邦缺点很多,做泗水亭长时“好酒及色”(《高祖本纪》);“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项羽本纪》);做沛公时,六十多岁的长郦食其求见,“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陆贾列传》);做皇帝时,大臣周昌求见,“方拥戚姬”(《张丞相列传》);更匪夷所思的是“诸客冠儒冠来,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生陆贾列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皇帝的新装     
人物 皇帝大臣甲大臣乙骗子甲骗子乙侍卫宫女百姓小孩 开场解说 从前,有一位皇帝,他最喜欢漂亮的新衣服。为了穿得漂亮,他把所有的钱都花到衣服上去了,他每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皇帝时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汉文帝时期一位才气“陵轶飞逸”[1]的英才,贾谊留存下来的赋像他的鸿文巨论一样“沾溉后人,其泽甚远”[2]。贾谊的赋在赋史上具有“据其绪”[3]之功,既上承楚骚的余绪,又开创了汉代骚体赋的先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的赋有七篇,现仅存四篇,最可信的只有《吊屈原赋》和《鸟赋》两篇。前者作于湘江之畔,后者写于贾谊滴居长沙三年之后,均为传世名篇,其中《吊屈原赋》最为感人,它凭着文辞清丽与抒情浓郁而饮誉于世。“辞清而理衰”[4],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  相似文献   

19.
七绝·贾生     
(注)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的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英年早逝而能赢得“汉初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之称的贾谊,是位不多见的人物。观其创作,贾谊在民本思想、“仁”的思想、教育思想等几个方面都对儒家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为董仲舒建立新的儒学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贾谊是促成儒学思想成为国学思想的第一奠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