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冬玉 《考试周刊》2013,(94):186-186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特别是在学习、思想及生活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作者从"问题学生"的成因、影响"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学生"的转化技巧三个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学生"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庭问题是"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文章分析了"问题学生"与"家庭问题"的关系,认为单亲家庭是"问题学生"的主要成因,"问题家长"是"问题学生"的直接根源,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问题学生"的又一诱因,"问题家庭"的辐射作用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学生","官员家长"是"问题学生"的另一诱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管理措施,以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3.
"问题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如何转化这些"问题学生"使之成为合格的学生便成了教育工作不可小觑的问题之一。"问题学生"的转化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基于此,从"问题学生"的概念以及分类为基点,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影响四方面对"问题学生"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依据人本主义理论和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提出相应的转化"问题学生"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问题链"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良好的数学"问题链",能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主导性"问题、"梯度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变式性"问题和"反思性"问题,探测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角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总结了几点转化"问题"学生的做法,包括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深入研究、了解"问题"学生;与"问题"学生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发挥"问题"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等。  相似文献   

6.
高三的课堂教学,虽然学生已经具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感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等不同,在课堂中会有很多问题生成. 教师要腾出更多的思考空间给学生自己,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生成问题. 体会"变式型"问题生成,尝试"填空型"问题生成,探究"开放型"问题生成,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思维,同时教师更容易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达到课堂"教""学"双赢.  相似文献   

7.
"问题导学"是指通过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技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陶冶情操、健康成长。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中笔者从问题导学的内容设计、问题导学的重点、问题导学效果的检测评价等方面对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大都具有"问题意识",老师问,学生答,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一堂课就在"问题"的包围下看似完美地谢幕了。殊不知,"问题"也有"真"、"假"之分,也有"有效"、"无效"之分,"死"与"活"之分。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答案只有一个,"问"在学生需要时的问题。一、关注学生疑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肯定会有疑问,  相似文献   

9.
问题学生是指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从而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可以运用心理学效应对问题学生进行矫治:运用"苏东坡效应"帮助问题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运用"马太效应"帮助问题学生树立信心、建立自尊;运用"鲇鱼效应"让优秀学生帮助问题学生;用"登门槛效应"在无声处矫治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运用"霍桑效应"帮助问题学生释放压力、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10.
<正>"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似乎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却又感到棘手的问题,而"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存在又是一个伴随着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永恒问题。为了更好地面对"问题学生",我们首先必须辨析清楚两个概念,一是"学生问题",二是"问题学生"。所谓"学生问题"是从来都有并且随时会发生的普遍问题;而"问题学生"则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在成长中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心理、行为等  相似文献   

11.
杜亚军 《成才之路》2013,(20):38-38
现代中学生由于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人格障碍等问题。表现为众多的"问题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我认为:"学生的智力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他们的心理"。所以,应该给现代中学生进行心理"整容"。有这样一句话"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尊重的眼光看老师"。而对于学生,欣赏他们是必要的。因为现代中学生不比八零后、九零后了。以前教育是"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  相似文献   

12.
所谓"双能",是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是指在"双能"的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在于教师的"行",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行"在于教师的"能",没有教师本身的才能,怎么能让学生地理素养"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张贴法""图纲法""学练法""质疑法""自选法",多法并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四能"的培养。一、"张贴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已经学习、正在学习或者即将学  相似文献   

13.
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链",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设置"核心问题""阶梯性问题""针对性问题"和"启发性问题"等,展现"问题链"的深度、广度、厚度与角度。  相似文献   

14.
问题式教学的本质就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有问题"敢问",有问题"想问",做到"学"、"疑"、"思"相结合,这既能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一、创设化学问题情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语文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掌握质疑方法,使学生从"敢问"、"好问"、"勤问"最终达到"善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举足轻重。然而,有些家长的教育出现偏颇,最终导致孩子桀骜不驯或唯唯诺诺,形成了在品德、行为或心理上有偏颇的"问题学生"。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只有对"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彻底分析,才能为"问题学生"的家长提供有利的解决办法,实现对"问题学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正>1.趣味式的"问题"设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之一。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趣味横生的"问题"设计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2.递进式的"问题"设计。递进式的"问题"设计,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的由浅入深的设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  相似文献   

18.
李飞 《教育教学论坛》2014,(17):171-172
"问题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大量存在。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变是中职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通过"问题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中职学校"问题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前,"留守学生"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几年来,我校关工委不断加强对"留守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学生"普遍和个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留守学生"存在问题的对策。用关爱、关注、关心,让"留守学生"不再孤独守望,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为他们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团结、互助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留守学生"笑靥如花。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串"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采用有效的数学问题串,让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数学转化为对"问题串"的探索过程,使模仿、记忆为主的学习变为活泼的、有效的求解"问题串"。采用"问题串"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