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力残疾学生朗读课文常常会存在不知道字词的读音、朗读时无法正确断句、缺乏朗读情感等问题。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逐字正音,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课堂"读",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课外"读",通过开展阅读指导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听力残疾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朗读可以使课文内容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受课文准确的遣词造句、巧妙的布局谋篇、精彩的叙述描写和优美的节奏韵律。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注意加强朗读训练,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让学生想读示范引路。课堂上,教师要设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消除"读不好怎么办"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将自己看作是朗读训练中的一员,用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闻其声、感其情,产生"我也来读一读"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不可忽略的常规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朗读素质的关键之一。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素质"谈了几点体会:一是规范朗读要求,让学生读有基础;二是训练朗读技巧,让学生读有所得;三是创造愉悦氛围,让学生读有兴趣;四是扩大朗读活动,让学生读有提高。  相似文献   

4.
"朗读教育"与"朗读教学"并不是一个概念。"朗读教育"就是指教师给学生读书听,朗读的主体为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余允许的时间内读书给学生听.朗读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新尝试,它能够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教学目标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听读中渐受感染,在文化的熏陶中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现象:早晨的校园里本该是书声琅琅,却让人感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朗读教学日益重要。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朗读指导方法上应有创新思维,不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朗读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非常有益,那么怎样才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1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听"读中激发情感体验1.1教师示范朗读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景,"以情激情",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要传达的感情,唤醒学生的情感体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很多课堂都是"读"占鳌头——学生读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有感情朗读似乎成为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透过课堂上这热热闹闹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常态教学及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一)常态教学的思考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我们不妨看个课例片段。【例举】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的一段话: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教师提出"湛蓝"一词,让学生说说意思以后,接着让学生朗读。学生纷纷举手。"你读——"教师指着第一名学生读。该生读完之后,紧接着"你读""你读"……一  相似文献   

9.
朗读教学向来是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它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整篇文章。经常朗读文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读"在现阶段语文课堂中还存在一些发展误区,课堂上无须太过花哨的朗读教学形式,简单合理已足够。应合理运用朗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赵莉 《辅导员》2013,(16):82-83
<正>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贯穿语文教学中的主线。只有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作为一位热爱朗诵的语文教师,我深知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希望借着朗读的翅膀带学生去感受世间的万物变化、冷暖人情。在课堂中让朗读促进学生感悟课文的情感,实现它的预期效果。学生真正将"读"与"悟"结合起来,经过了心灵的洗涤,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将"读"与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词语含义,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保证朗读时间。语文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使之从初读、细读到精读,从初步感知、整体感知到深入体会。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大声地朗读重点段,在“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又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仔细揣摩。要讲究朗读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孩子们可以大声地读,也可以轻声地读,还可以圈圈点点地读;让他们把认…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点的讲授、解题方法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重视朗读教学,让朗朗读书声再现课堂,让语文更像语文,让学生更爱语文。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读、愿读、乐读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元方言背景下,针对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的一些弊病,教师必须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读好课文,乐读,会读。学生能够真正地在语文课堂上展现自我,抒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内容,它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适合的朗读技巧和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字、读好文字,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亲近朗读,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15.
邱炳华 《考试周刊》2010,(48):43-43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本文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关键;激发心中的情感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性格是推进朗读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语文课改的重要课题.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自主朗读;教授朗读的方法,在朗读中感悟;尊重朗读体验,鼓励创造朗读,真正还课堂朗朗的读书声.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义,《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语感增强,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朗读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学生小学阶段进行重点培养。运用质疑、求解、感悟、创造的朗读有效性策略,课堂评价从情感体悟、想象的个性化不断超越.教师们在朗读教学上有长远的眼光和个性化的方法,追求朗读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让琅琅书声成为有效课堂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改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在于多读,一是在课堂上多朗读,二是扩展课外阅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为了高考,急功近利,课堂出现"重讲解轻朗读"的情况,课堂沉闷乏味.为了恢复高中语文课堂的生命与活力,要抓好朗读教学.首先,教师要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爱听、想听,从而产生朗读的欲望.其次,教师的示范作用会对学生的朗读产生巨大影响.再次,要让学生学会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只有主动地读,才能读出疑问,才能读出思考,才能读出情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