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梦阳怀古诗多吟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风景故地,反映了作者忧心时政,期待能臣良将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李梦阳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诗学观点,即反对"其词艰涩",提倡"香色流动";反对"专作理语",提倡"感触突发,流动情思"。他反对台阁文学"考实则无人,抽华则无文"的虚饰,认为"真诗乃在民间",但也善于用典,其怀古诗多合格律,拗体极少,且造语缜密,坚峻有力。  相似文献   

2.
儿童英语学习者过渡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过渡语的有关理论,对中国儿童,特别是不同年龄、性别儿童英语学习者的过渡语进行探讨性研究,就会发现:(1)男女儿童过渡语水平无显著差异;(2)不同年龄儿童过渡语水平差异显著;(3)儿童过渡语以语义为核心,汉语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语言与文学》中指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确实,解读古诗语言是高考中考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个步骤,是把握作者情感、鉴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关键。那么,解读"诗家语"应注意些什么呢?一、不用世俗语来解读"诗家语"所谓"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不同于散文用语,更不同于日常用语。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诗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去"泡"。如果我们采用世俗的语言解诗,就  相似文献   

4.
尽管现代脑科学、心理学取得长足发展,但现代诗语的生成却难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现代诗语活动中最隐秘的层面。诗语的生成机制——或曰诗性思维,主要由四种心理图式组成,并由之形成诗语的内化与外化流程。诗语的诞生,一般是围绕"意象核心"展开的。当主体受到外部世界刺激产生创作欲时,那些模糊的、闪烁的感发与冲动,便开始了内部言语的散点"浮现",但毕竟"内在影像"仍属于半成品,还需经由语音、语义、语法诸多过程,实现"内在影像"向外部语词即意象结构的转换。在这一生成转化过程中,"语感冲动"成了内在言语的主要驱动,而"语义偏离"则最终完成诗语的外化定型。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儿童日语能力的发展比书面语能力的发展要快得多。a语和书面语同属语言范畴,在语文教学中,"。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书面语能力的形成。而我们经常发现这种现象:一些学龄前儿童在家里伶牙俐齿,口头表达能力很强。但是,一旦进了语文课堂,一旦要写作文,他们的特长却得不到发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以"说"促"写",使儿童日语发展的优势转移到文章写作中去呢?实践证明,深入研究儿童心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余老师的这一量优秀的作文课正是她深请学…  相似文献   

6.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7.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一直是早期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母语习得发生在儿童认知能力的早期发展阶段,是探究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词汇是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指示语反映了说话人对所述对象与自身关系的认知,即其空间认知机制。本文通过综述前人对空间指示语的研究,展现了空间指示语的研究现状,旨在基于空间指示语的使用,探究儿童心理空间构建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引导学生赏析诗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数量并不多,其意蕴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  相似文献   

9.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原稿)教学目标1援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2援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3援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我国"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IBSTPI教师能力标准,发现我国"三个标准"存在一些不足:(1)名称与内容不符;(2)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的数目较少;(3)将教师专业素养定位于最低要求;(4)未用行为动词表述基本要求;(5)条目的内涵指向"教",未指向"学",而且内涵"大而全"。我国"三个标准"应针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修订。  相似文献   

11.
陈仲义的新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深入诗歌语言内部和细部,专门研究中国现代诗的诗语张力,将语言张力作为现代诗歌最重要的元素,以富有"张力"的学术精神建构起"诗语张力论",成为国内第一部以张力为核心范畴研究现代诗语的专著,在诗语研究与张力研究两个领域都具有突破、创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是勘探现代诗本体的新收获,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与创作均提供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2.
琦君散文被视为台湾"闺秀文学"的代表,体现了"闺秀派"文学的艺术特点。琦君散文中穿插运用"口语式的絮语""书卷式的诗语""动态化的叙述语",文风朴实,语言疏淡清朗。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结构性访谈和画图,针对影子的来源、方向、位置和形状,选取6~7岁儿童进行访谈和情景问答。结果发现:(1)儿童对抽象程度比较低的概念,如"许多物体在光下都有影子""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影子",能够达到科学概念水平;(2)不能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抽象到科学概念水平,如"光(太阳)和物体的影子分别在物体的两侧""影子的形状与物体一致",尚处在准科学概念水平;(3)对抽象程度比较高的概念,如"影子是由于光被物体挡住而产生的""光源、物体和影子呈直线关系",尚处在日常概念水平;(4)对"光源、物体和影子的方向和位置",还存在一些错误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大量的形象感知、动手操作、认知冲突、直接告知等教学策略,促进儿童光影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包诗"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搭建了小学生学"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读"诗"的兴趣,提供了学生学"诗"的方法,更为可贵的是教材对"文"的处理字斟句酌.别具匠心,是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的俱佳例子。"文包诗".核心虽然是"诗",但"诗""文"相互配合,融为一  相似文献   

15.
语言环境和儿童语码选择、转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普通话和方言双语码环境下的儿童,在语言习得期就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码刺激,会发生语码的选择和转换.处于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语码选择和转换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根据调查我们认为:(一)处于多语码环境中的儿童选择何种语码作为自己的主要交际用语,取决于他的家庭中何种语码是强势语码;(二)愉悦舒适的人际环境对处于语码混杂的语言环境下的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至少在3岁之前,儿童只能掌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语码.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应该营造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该种语言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俊:各位老师,大家好!曾记得十多年前,小学语文教学界曾经在南通研讨过"小语姓语、小语姓小"的话题,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时隔十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也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小数姓数、小数姓小"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以"行走在儿童与数学之间"为主题展开研讨,希望能就此问题给出我们自己的思考。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体现本次研讨的针对性,前段时间,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小学生数学学习学情调查",  相似文献   

17.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作为中国儿童的母语文化启蒙课程,小学语文理当立足儿童视角,基于儿童的审美趣味来学习语言和文字,重在为儿童打好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本文仅从语趣的角度例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几个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18.
韩翃是大历诗人,列名于"大历十才子",然而,他的诗从情调、风格到体式上都和其他大历诗人大相径庭。情调上,韩翃诗不作苦语、怨语,情调明亮轻快;风格上,韩翃诗萧疏有致,色彩浓重,珠光宝气;体式上,擅长古诗,尤其是七古。  相似文献   

19.
王瑶、逯钦立、龚斌、杨勇四家在各自的注本中都认为《连雨独饮》诗写于陶渊明40岁时,而袁行霈独树一帜,认为《连雨独饮》诗写于陶渊明56岁时,袁行霈的说法有其独特之处,但也有论证不充分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补充论证袁行霈的观点:(一)袁行霈提醒"自"的用法,为《连雨独饮》诗的写作年龄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视角;(二)袁行霈认为《连雨独饮》诗中的"抱兹独"与《戊申岁六月遇火》诗中的"抱孤念"意思相同,虽然无其它诗作为旁证来证明袁行霈的观点,但可以从两首诗上下文语境表达与思维方式一致性的角度,来证明袁行霈观点的正确性;(三)将《连雨独饮》诗与陶渊明40岁时所做的其它诗篇相比,发现其思想倾向的不一致性,从而反驳"40岁说",支持袁行霈"56岁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聊读",是在丰富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阅读教学新方式,它追求儿童"在场"的教学效果。通过"聊读"让儿童"在场",是基于课堂实践的阅读审美的重新建构,颇接"地气"。儿童"在场"首先要聊出"安全的对话场",让儿童产生阅读的兴趣;重点要聊出"实在的语用场",让儿童激发阅读的情趣;关键要聊出"有术的期遇场",让儿童形成阅读的志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