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近代教师聘任始于晚清兴办的新式学堂中洋教习的聘任,此举打破了我国任用教师的传统方式,把教师聘任的理念引入我国教师管理之中.以京师同文馆为首的一批新式学堂在聘任洋教习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京师大学堂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教师聘任章程,探索了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明确了教师职称序列,规范了教师聘任合同,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教育遗产.探析晚清时期大学教师聘任的特点和影响,对今天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研究》2017,(3):108-113
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我国晚清中小学领域的教学研究机构及其活动状况。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学研究在新学制颁行之前就已出现,并随着新教育的推行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式学堂对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新式师资匮乏所致。它一般由新式学堂的办学者、民间团体设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多为跨校的组织。这类机构在推动我国晚清学堂真正成为现代学堂,以及教师的现代化、专业化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末,河北为发展近代新式教育,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不惜重金从外国聘请了一批洋教习。他们分布于河北高、中等学堂和师范、军事、法政、农工商等各专门学堂,为河北近代新式学堂教育体系的建立、新学科的建设和多学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促进了河北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洋务运动初期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新式学堂。它从自强、求富的目标出发,广泛吸收和借鉴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经验,结合晚清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格局。其鲜明的兼容性特征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主要体现在移植英法等国的教育教学体制、大胆聘用洋教习教育中国士子、引入西方国家的教育实习制度、派遣留学生等方面,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的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以学兴教,开办教会学校、参与中国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教师角色将西方近代教育传入到中国,促进了洋务教育的深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晚清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其中一部分学堂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看,已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学堂的创办,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开创了近代新教育的先声,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也为后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式学堂的教师群体是在晚明以来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趋势下,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随新式学堂的出现,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教师群体的产生,源于甲午以来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教育改革思潮的滥觞及近代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教师群体的形成,以1902年南洋公学学潮后成立爱国学社为标志.教师群体产生后,又推动和加剧了这一社会变革的总趋势,二者互动导致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与晚清海军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新式海军教育是近代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制器、练兵和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晚清海军教育以兴办水师学堂为先,首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自19世纪80年代起,军事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作为早期比较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其中一部分人与晚清海军教育多有联系,或投身海军教育,出任海军学堂教习、总办等职务,个别的还亲自创办海军学堂,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近代海军教育的思想理念。留学生群体由此在晚清的海军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晚清海军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留学生群体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当时沉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晚清海军教育仍存在着诸如从事海军教育的留学生师资较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目的过分偏重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史为鉴,剖析晚清中国两所具有代表性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和福州船政学堂在科学教育课程方面设置的特点,对外语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尝试提出对当代大学课程设置方面有益的建议,即外语语言学习是起点,科学教育是终点;外语教育要以科学实践为主,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以外语为主;外语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紧密结合,满足专业需求,建立严格的淘汰考试制度;拓宽英语专业的课程范畴,增加科学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0.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1.
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面对内忧外患,晚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学习外国语言、了解西方文化的迫切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各种洋务学堂,以培养外语人才、传授西方科学技术为首要任务。这些新式学堂在外语教学方法、复合式外语人才培养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尝试,所培养的人才在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方面功不可没,不断推动晚清西学东渐思潮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中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开设了一系列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殊异的课程,首次将西方先进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引入中国的课程体系。从历时角度看,该课程体系经历了初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即单纯学习语文的阶段和语文、科学兼学的阶段,这两个阶段各有特色。虽然该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但对不少其他新式学堂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凯 《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79-180
晚清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兴办工艺,倡导新式学堂教育,致风气渐开,女学、女子职业教育遂亦兴起。原本为社会慈善机构的天津广仁堂、育婴堂,也一改"有养无教"的状态,办起了女学堂、工艺厂,使它们向着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方向迈进,以致有"开妇女运动之先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西方音乐文化传入我国历史久远,早期大多是由西方传教士传人的。由于这些活动仅限于宫廷及早期传教活动这样的小范围中,所以早期西方音乐文化在我国的传播既不广泛,又没有对我国的社会音乐生活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而西方音乐文化真正在我国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学堂乐歌是晚清之时,吸收西方及日本流行的曲调,配上"进步"思想歌词,为新式学堂学生学习所作的歌曲。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史上随着学堂教育的萌芽和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而兴起的一场音乐的革命,它是第一次真正地、有意识地学习西方音乐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式学堂教师主要由本国毕业生、留学生、旧学教师和外国教习构成.新旧并存的教师构成影响了新式学堂“新”之程度,使新式学堂呈现出新旧杂糅的特点.这四类教师群体之间存在着互动性,其组合比例因时间、地域、学校种类呈现出差异性.清末新式学堂教师结构及互动性体现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过程中新旧质素之间并不完全呈对立关系,而是继承、渐变与积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客观上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潮流,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发展、特点及作用的分析,可以给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的教育改革更能体现新时代的要求,给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冯琳娜 《考试周刊》2011,(47):88-89
1862年创建的京师同文馆不仅是中国近代官学体系的第一所新式学堂,而且是第一所外国语学堂。本文旨在研究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并探讨其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先决条件。追根溯源,其产生主要有三条线索与路径,即起源于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清末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及民国初年的中小学。萌发状态的海洋教育活动大多体现在地理课程与教学中,包括教材编撰、课程内容安排及具体活动。从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到晚清新式学堂,再到民国初期的中小学,海洋教育因素与内容逐渐增加与丰富,它们是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末岁,新式学堂的兴起和旧式私塾的没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有竞争、并存和融合的一面。阿里克谢耶夫1907年在中国北方的游记,生动地再现了新教育和古典教育的实际样态、生存状况,对我们想象和反思晚清的教育状况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新式学校歌曲起于清末的学堂乐歌,它对民国时期的学校音乐及其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在分析清末学堂乐歌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剖析其特色,客观地评价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并分析其历史局限。清末学堂乐歌是一笔宝贵的音乐文化教育资源,对其加以总结与研究,对于我国当前的校园歌曲创作及校园歌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