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为了拯救古老的中国,把他们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维新变法的主张公之于社会,广泛地影响群众,左右舆论,就在各地大量地发行报纸。报纸这个社会舆论工具于是乎就成为戊戌时期维新派宣传、传播西学的重要新型媒介之一。(一)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变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利用各种渠道渗入中国,而作为西方  相似文献   

2.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例1维新思想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救亡运动的关键是维新派A.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把维新思想和救亡图存相结合C.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争取到皇帝的支持【解析】在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起了指导作用。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使得弱小的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承担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把维新思想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成为其发展的关键;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群众基础也不广泛;得到皇帝的支持是后来1898年“百日维新”时的事情,而维新思潮成为政治运动是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开始的,所以答案应…  相似文献   

4.
维新政论报刊从一开始创办,就隐含着与封建主义难以割舍的情结.报刊舆论所倡行的改良思想极力反对急变,致使维新运动范围总局限在上层,远离了民众,其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成为软弱的改良运动;报刊舆论中的帝国主义形象充分显示了维新派幻想依靠几个国家,抵击另外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愿望,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局限性对运动的失败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吴汝纶虽然在某些具体主张上与维新思潮不谋而合,甚至有超越维新思潮的地方,但从本质上分析,吴汝纶与维新派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吴汝纶属于维新派或者吴汝纶赞同维新变法的判断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对帝党这一不可忽略的作用,以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百日维新的出现与帝党的努力、采纳维新派新政并重用维新人士有密切关系,帝党与维新派新政建议的相同或相近也是促成百日维新出现的一个关键所在.同时,帝党的政治主张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相比也有许多矛盾之处.不弄清楚帝党与维新运动之间的关系,就难以对帝党这一政治集团作出恰当的评价,难以充分了解维新运动的复杂性,也难以深刻阐明维新变法所留下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利用澳门独特的政治条件和地理位置,从事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维新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前后,澳门见证了维新派和维新运动的兴衰。  相似文献   

8.
1894年兴中会成立;1895年公车上书;资产阶级革命人士和维新派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但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政治领域占主流的是维新思想和维新活动。革命思想到20世纪初才广泛传播,革命高潮也在20世纪才掀起。为什么19世纪90年代思想界活跃的是维新思想而不是革命思想呢?本试对当时维新派和革命派有关情况作一比较来阐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试论光绪新政的性质及张之洞在戊戌维新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光绪新政容纳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裒集众长,折衷一是”,是处于“既不小变又不全变的中间状态”,称光绪帝为改革的皇帝则可,把他说成代表洋务或维新一派的皇帝尚为不当。而张之洞是洋务到维新的过渡人物,他的《劝学篇》是“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著作,不是反对维新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0.
前言十九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先后出现了三种政治力量,领导了不同形式的斗争:(一)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戊戌变法;(二)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使洋务派三十余年的"富强"设想,被打得粉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把酝酿已久的"变法自强"的社会思潮,推向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一)在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党报都是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再加上党内铁的纪律,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决定了党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与经营理念:在旧社会,党报是推翻反动统治的工具,党利用报纸组织示威暴动、扩军、退敌、鼓舞士气;这一时期党报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经济上形成了予取予求的单纯报销制度。解放后,党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是与党内外各种"反动派"斗争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后,党报又成为经济建设的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报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度,学界时于报纸新闻时评的研究较前有了一定的变化,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报纸新闻时评的内涵及文体写作研究、报纸新闻时评的特色研究、报纸新闻时评专栏与时评版研究、报纸新闻时评生存与发展态势研究、报纸新闻时评的责任与功能研究等几个主题,深度与广度有所强化.但是,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缺乏稳定、高质量的研究队伍等.因此,如何强化报纸新闻时评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是摆在学界与业界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任何社会的政治形态必然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发展一方面要受经济、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多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经济因素始终起着基础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政治形态的要素构成和状态以及表现形式对经济、社会、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又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特别是后发展国家对政治形态中权威性因素的认识与取舍的态度,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末,《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迈向主流化”的理论观点以来,都市报从完善报道内容、增设“时评”版面、突出权威性等方面着手,不断探索创新,提升报纸的品位和公信力,在“主流化”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就。然而,由于受办报理念、价值取向以及现阶段我国的报业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严重影响着都市报的“主流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及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再适时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传媒经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媒介文化是小康社会的舆论力量.因此,要办好传媒,服务小康社会.第一,坚持政治家办报,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第二,实行企业家管理,做大做强媒介产业;第三,提倡新闻家编报,提高媒介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社会文明应该是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三大社会层面共同发展的结果。在其中每一个层面上,都有相应的组织系统的发育。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各种营利性企业组织;与民主政治相对应的是科层制的各种政府机构;而与公民社会相对应的是各种非政府组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我国非政府组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往围绕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是否扮演领袖角色的争论存在两个盲点:一是狭隘地把维新变法运动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未予注意这场运动在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层面上的意义以及康有为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二是局限于从康有为的具体职务和政绩来分析他的影响和角色,未能看到这场运动所处的新的时代背景,康有为已经学会了运用作为"第四种权力"的报刊媒体、建立政党性质的学会以及援引国际外交力量等现代政治斗争工具为自己的政治实践服务。这些新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影响了现实的政治走向,是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能够扮演领袖角色的重要助手。  相似文献   

19.
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报业资源配置应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调整不合理的报业结构,完善报纸的评判方式,改善报业资源的宏观调控,以优化报业资源使报业真正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是西方政治术语,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伴生物的市民社会也悄然兴起,其对民主法治的政治诉求与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从市民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过规范后的市民社会的发展将对政治文明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