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霞 《教育导刊》2003,(1):47-48
不论对孩子还是家长来说,成长过程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家长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家长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不得不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这样就难免会忽略与孩子的沟通以及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可是无论工作怎样忙碌,作为家长,不能推卸为人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父母对其的教育付出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让孩子成为孩子”已几经呼吁,然而,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似乎还未被所有家长理解和接受。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不讳重复之嫌,也来谈谈这个问题。玩是孩子的天性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贪玩”感到很“头痛”,有的甚至不能容忍。一些望子成才心切的父母,往往把孩子正常玩乐的时间用来学外语、背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家庭里,家长往往会对孩子作出这样那样的许诺。从长远的眼光看,对孩子许诺应慎重行事。 许诺当兑现。家长既然给孩子许了诺,就要说话算数,还其所“愿”,不能给孩子开“空头支票”。有时家长过后就忘了,可是孩子却没忘,他们会一整天或一星期都在想着家长的许诺,等待着父母还其小小的愿望。如家长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及时兑现,也应向孩子讲明道理,并且设法尽快兑现,不能给孩子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印象,以免对孩子以后说话做事产生不良的影响。 许诺应从积极的一面出发。家长应该把握好许诺的尺寸与分量。恰到好处的许诺…  相似文献   

4.
家长0250年第6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是自己的父母,因此,父母的行为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问题也是父母的问题,问题孩子来自问题父母。一、父母关注过多令他紧张【案例】小明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男生,平时总给人一种精神紧张的感觉。老  相似文献   

5.
寇文杰  刘丹 《父母必读》2022,(10):84-87
<正>批评不会使人进步!很多父母习惯了对孩子批评和责骂,很难停下来。但实际上,批评只能让人产生害怕和恐惧,暂时停止不良行为,却不能使人主动地延续被期待的行为。许多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真不听话!”“不听话”里还包含了小家伙犯错后屡教不改。这真是让父母抓狂。可是你不知道吧,也许孩子也正在抓狂。  相似文献   

6.
家教五题     
一、家长对孩子要有深层次的爱作为家长,如果只给孩子一个享受的环境,那不仅是爱得太肤浅,而且是一种溺爱。对孩子的溺爱只能养成孩子的懒汉思想,严重削弱孩子的进取心。家长不能迁就孩子在衣食上的过分要求。真正的父母之爱应该是给孩子以温馨,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环境,培养孩子克  相似文献   

7.
打,还是不打     
打,还是不打!作为一个问题,必须作出毫不含糊的回答。我认为不能打,打孩子简直该剥夺他做家长的权利。天下父母几乎没有不爱孩子的,那些打骂孩子的家长同样也很爱孩子,他们之所以对孩子施暴,并不是为了个人的满足(虐待狂除外),也不是为了确立自己对孩子的无限权力,而是为了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或出于恨铁不成钢的意愿。经常打孩  相似文献   

8.
“反抗父母”的青春期孩子季诚钧,李顺根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越大越爱顶撞大人了!”有时候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演变成了一场剧烈的亲子冲突。青春期的孩子为何如此“反抗父母”呢?青春期孩子反抗父母的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9.
一、及时发现问题,利用网络解决问题开学初,发现班里大部分的家长较为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接送孩子,接送孩子的任务往往让长辈代劳,家长不能与我们面对面地沟通,对孩子在园的具体情况很不了解。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流媒介。利用网络直接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交流,孩子的父母能详细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而教师也能通过网络更加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在家的表现。这种形  相似文献   

10.
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至少有以下10点: 1.家长对孩子要做到既是父母,又是教师和朋友。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应该既爱又亲又教育。 2.父母之间要恩爱相亲,和睦共处,不要吵架,特别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要互相揭短。 3.父母要讲文明,不要用武力对付孩子。 4.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谅解。 5.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及时、准确地给予回答。 6.父母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1.
关颖 《班主任》2015,(4):37-38
老师与家长是教育的"天然同盟者",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但是涉及孩子的具体问题时,彼此又有不同的立场。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树,教师眼中的林"。家长只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师再细致、再周到的工作也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对每一个学生都下那么大的功夫;老师对承担的某一门课负责,而家长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要过问;老师在乎自己任课期间、在校时间学生的表现,而家长要对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家长“软暴力”现象及其心理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1.过度否定型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又不能宰了吃…  相似文献   

13.
凡事都有个限度,对孩子的教育和养育也是如此,不能过度。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子女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令人失望。是孩子笨吗?不是。家长可以回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是否  相似文献   

14.
家长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心理辅导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醒目的问题:“您爱自己的孩子吗”?家长们面面相觑,仿佛这是一个根本就不用回答的问题。家长们议论纷纷。家长A:我对孩子百依百顺。为他创造了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费尽周折把他送到重点中学学习,我们对孩子的爱是百分之百的。疑问: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吗?家长B:我们家的家庭条件并不太好,可是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凡是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尽力去满足,我已尽全力去爱他了。反问:这难道是爱?家长C:我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关心上,每天上学前,从带水、带饭、到嘱咐路…  相似文献   

15.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说慌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百依百顺,这可不是件好事情。该不该为孩子送钥匙假如你的孩子在傍晚放学的时候,突然一个电话打回家,说是自行车的钥匙丢了,让你把家里的备用钥匙送去。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找出钥匙送到学校去。然而,你这样做表面上看是爱护孩子,实际上却失去了一次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7.
胡吉莲 《课外阅读》2011,(5):128-128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国家在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超越大多数民族的家庭教育传统——“望子成龙”。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没有哪一位家长不“望子成龙”,可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家长教育环节的缺失,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过分的宠爱让孩子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过多的干涉不能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点;心理教育的缺乏让孩子不能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对待人生。许多家长更是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当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不能满足他们作为家长的虚荣心的时候,对孩子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子墨 《家长》2014,(8):7-10
浏览网站时,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张图片,图中的父母亲手用大剪刀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孩子只是无奈地站着,任凭他们剪着自己的翅膀。图片的配文是——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能翱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我深以为然。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可是,在我们周围,缺乏主见、遇到事情无所适从、事事等着家长做决定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其实,孩子没有主见的症结主要是在我们家长身上。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能独立生存、独立决定事情的人,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我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家中的“家长”。  相似文献   

19.
常言道:话是开心的钥匙。谈话也是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上架设的一道坚实的桥梁。所以,为人父母者即便再忙,也应当抽出一些时间来陪孩子聊聊天。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是庆祝西方节日还是传统节日,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热热闹闹过节,与家长共同参与其实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孩子与父母间的互动关系,营造健康良好的亲子氛围。在学前教育阶段,父母的言传身教远远大于教师的教导。正因如此,诸如制作南瓜灯等需要家长与孩子齐参与的活动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幼儿园作为孩子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对孩子日后发展可谓影响深远。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成长阶段中,学校教育需要教给孩子什么就值得民众认真思考。根据心理学理论,学前阶段的孩子既处于对父母的依赖阶段,也处于基本是非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