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问题》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我教过几次,感觉都不太满意。虽几经修改,“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已渐成熟,但教学效果却始终不甚理想。面对教学现状,我不得不静下来思考:教学模式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羁绊,挡住了我们发现学生问题的视线?我不断地反思这个问题,不知道学生学习的真正难点是什么?为此,我还专门了解了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发现他们竟然认为教师的教学对他们学习“工程问题”毫无用处,教师精心设计的研究活动与学生的需要恰恰相反。比如教师出示条件——“一段公路长6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请…  相似文献   

2.
以往,在工程问题教学中,我总是按照常规帮助学生细致分析题型特征和数量关系,师生之间频于问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这种成功背后,我内心总有一种缺憾隐隐约约:课堂气氛平淡,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我问自己:我是不是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今年,我在教学同一内容时,精心设计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体探究,帮助学生明理,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的主要教学步骤如下:1.设计意念(l)出示准备题:生产op个零件,甲队单独做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对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学生解毕,…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放了一个寒假回来,学生纪律又松散了,部分学生寒假作业字迹潦草,还有几个竟然没有完成。我很生气,第一堂语文课就成了"批斗课"。之后几天,我明显感到上课时气氛的不同,从前课堂上老师只要一个问题提下去,总有许多小手高高地举着,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这几天举手的人明显减少了,反反复复总是那么几个人。我忍不住又与上学期的表现作对比,批评了班级里举手不积极的学生。可是情况仍不见好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二、问题的分析我回顾了上学期为什么课堂氛围较好,再和本学期开学以来的情况作对比,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日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开展了"我做一天学生"活动。锡盟二中246名一线教师全部参加了此次活动。各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日选择自己所教的一个班级,以一名学生的身份连续听取一天的随堂课,切身体验所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由各学科组长组织教学反思讨论,并撰写个人反思报告,对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进行总结交流。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教案中,最典型的问题是:它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组成成分?有什么类型?学生们会用正确的语言来回答我的问题。我对此感到欣喜,并要求他们记住这些课本上的定义和概念。但每一天都会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们必须记忆这些毫无意义的废话呢?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教学可能遗漏了某样东西,那就是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引导提问。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工程问题”时,注意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沟通,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一题时,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并画出线段图加以分析。学生们都能正确地完成下图:  相似文献   

7.
[问题呈现]案例一:教学《江雪》片段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学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要钓鱼去卖。”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  相似文献   

8.
两天前收到一封学生来信,反映在他们班任教的一位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就信中所涉及的问题,我和那位教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我既肯定她工作态度好,教学认真负责,又就学生来信中所提及的一些现象帮她作了具体的分析。那位老师频频点头,诚恳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表示自己一定会在工作中改正。我又在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了适当的反馈,学生也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9.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不知是因为刚放完寒假,还是学生又长一岁的缘故,我发现近来课堂上学生不爱举手发言了,而且越来越难感受到与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灵的默契所产生的激情和愉悦。直到有一天,不经意的一次课堂教学让我找到了原因。一天在上课时,我发现有一位平时从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举起了小手并准确地回答了问题。我高兴地表扬  相似文献   

10.
两天前收到一封学生来信,反映在他们班任教的一位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就信中所涉及的问题,我和那位教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我既肯定她工作态度好,教学认真负责,又就学生来信中所提及的一些现象帮她作了具体的分析.那位老师频频点头,诚恳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表示自己一定会在工作中改正.我又在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了适当的反馈,学生也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内容是《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2月份定为平月呢?把1月份定为平月不是好记一些吗?”授课教师回忆道——当时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和其他同学,我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难!现在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这个问题留待你们课后去研究,看谁最先能找到答案告诉老师。”第二天有十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我,急不可待地告诉我问题的答案。该教师描述的教学场景在最近两年常见,一点都不新鲜,这可算作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对问题延时处理”。通过教师假设自己“不知”来鼓励学生去求知,本无可厚非,但是该教师面  相似文献   

12.
贾济雅 《教育文汇》2005,(4):38-38,37
“昂首挺胸每一天,带着微笑每一天,充满自信每一天。”当班主任十几年来,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要求学生把这三个“每一天”当作座右铭,大胆地与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心理疾患——自卑告别,做一个乐观、上进、自信、自强的好学生。与此同时,我还主动反思,从教师的角度寻找学生自卑的部分成因。在了解研究学生自卑心理若干表现、危害的基础上,我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出四剂“心药”,帮助学生从标本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把日记作为与学生心灵对话的窗口,在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生的日记启发创造思维,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日记中发现"真、善、美",在学生心中播撒爱的种子。我曾读到过这样一篇日记:"一天放学后,我在家门口看到一只无主的小猫,几个小孩正在耍弄它,最后,一个小孩狠狠地一脚踢去,小猫嗷嗷地叫着跑开了。回到家中,我的心情还不能平静,很久很久,小猫那嗷嗷的叫声还在我的耳边回响,小猫啊,你现在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14.
拒绝虚假     
前段时间学校领导要听青年教师的课,恰巧我被选到了。领导给我一天的准备时间,我选择了《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为了给听课领导、老师留个好印象,课前我着实下了一番大功夫,多方查阅资料、精心设计板书、推敲教学用语。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要求学生面对孙中山爷爷的挂图,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这样的开头写一段话,为了让学生当堂表现精彩,我就让学生回家提前做些准备。果不其然,课堂上,学生宣读的内容丰富无比,语句感人肺腑,将教学推向了高潮。课结束了,我美滋滋地等待校领导的赞美,主抓教学的陈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根治自身…  相似文献   

15.
王兰桢 《师道》2002,(10):38-40
“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的成功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超过自己。”每次看到高三老教师们骄傲地大声谈论班上的学生如何在其努力下考上清华、北大、复旦时,那种满脸洋溢着的快乐与幸福,是多么令我羡慕啊!我憧憬着高三的教学生涯。当我终于从高一盼到了高三时,我激动、兴奋,以满腔的热忱、满腔的激情迎来了高三教学的第一天,我自信地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要带好第一届高三毕业班。可是,当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不断地翻阅教参、不断地修改教案、不断地专攻高考模拟题、不断地在黑板上解析没完没了的难题时…  相似文献   

16.
今年,我上四年级三班的数学课。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没有单纯地让学生去计算教材上呈现的两组算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学习的前一天,  相似文献   

17.
郑爱玲 《小学生》2012,(12):29-29
我一直深深地记得我的一位学生说的话"老师,学习数学真快乐!"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结合自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我的学生才会快乐地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一、数学是有趣的--创设情境,激  相似文献   

18.
没有倾听,就没有学习.这些天,在二年级上课,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倾听的训练.我的训练方法就是说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或相关的简短的话,让孩子复述.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才能进射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一次教学活动使我明白: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去探究、去思考、去尝试,最终会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过程是学生最有可能进行思维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题,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房间的面积。第二天上课,我让全班同学交流自己完成作业的体会。下面是这一片断的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20.
应用题教学历来是数学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体会到,除加强一般的解题思路训练外,帮助学生建立“对应”思想是不容忽视的技能培养。 “对应”思想是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较顺利地找到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打开思路,从而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例1.修一条路,原计划15天完成,实际每天修300米,结果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 解答这道题,如果学生不能自觉地运用“对应”思想,就容易错误地把“原计划15天完成”与“实际每天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