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放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2.
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对台湾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台湾女性散文家,这种影响至为明显.其"爱的哲学"是50年代以降台湾众多女作家创作的共同主题;其典雅清丽、委婉温柔的艺术风格,台湾女作家也多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出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文学写作中,身体常常不同程度上成为反抗男性中心话语的"武器",但部分年轻的"80后"女作家的书写却显示出有所不同的面貌.从春树、张悦然等较有影响的年轻女作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她们有关身体的书写不像女性主义写作那样具有鲜明的性别政治意味或意识形态色彩,其借助身体所表达出来的性别姿态常是比较含混而稚嫩的.  相似文献   

5.
黄蓓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蓓佳是当代著名女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至今,发表了500多万字的作品,她的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散文、影视剧本等,获得了评论界的注意和好评。研究者主要从创作的总体情况、创作路径的转变、女性小说和儿童小说创作等几个角度切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当然,对黄蓓佳的研究尚需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台湾女作家聂华苓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是一曲背负了家国命运的流浪者悲歌.作家以女性的视角塑造了桑青/桃红这一乱世之中漂泊无依的女性逃亡者形象,表现出半个世纪以来女性身体迁徙以及精神流亡的现实图景,重在揭示时代动荡中的女性"困陷"与"逃亡"的人类生存命题,为解读特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人生命运与心灵诉求提供了历史样貌.  相似文献   

7.
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吴宗蕙七十年代后期至今,是中国女性文学继五四之后再度繁荣发展并日臻成熟的辉煌时期。如果说,80年代中期以前,女作家创作侧重于对那个刚刚逝去的悲剧年代进行沉痛揭露和深刻反思的话,那么,80年代后期以来,女作家创作则进入了多种...  相似文献   

8.
<正> 在新时期十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女作家的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过去,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有所作为的女作家,仅有二十年代的谢冰莹,四十年代的丁玲和六十年代的黄宗英等几人而已。而在新时期,既有茹志娟、刘真、黄宗英、柯岩、草明等老作家奋笔不辍,更有陈祖芬、李玲修、  相似文献   

9.
汤雪华是1940年代在上海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东吴系"女作家中的"另类",多舛的人生经历,使她拥有了更平实睿智的平民意识,在她的创作中表现出对纯美虚幻爱情的消解,对凡俗现实人生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主体的壮族青年女作家的崛起,为广西文坛及少数民族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她们的创作既能充分发挥女作家自身女性写作的优势,又能结合时代发展的大潮,把关注女性命运与探讨社会发展相结合作为自己的创作使命。  相似文献   

11.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和精巧的现代小说结构布局形成了凌叔华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凌叔华20世纪20、3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不容忽视的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萧红与林白.对她们的女性意识做一个链接式的解读,可以勾勒出一条20世纪女性文学发展的心路历程: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以林白为代表的一翼,承接了萧红等一代女作家写作的路数.从另一扇开启的门侧身而出,打开自我救赎的通道,实现了窥破男权社会神话以后从控诉到复仇、从迟逸到飞翔之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始终贯穿着女性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主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这近百年的心路历程,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70年代末探寻"与男人一样"的作为"人"的价值阶段;二是80年代探寻"与男人不一样"的作为"女人"特有的价值阶段;三是90年代以来探寻"与别人不一样"的作为"个人"的价值阶段.文章对各个不同阶段女性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创作文本作了理论分析,阐明了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从而透视出20世纪女性作家在崛起及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的中国女性写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写作的第三次高潮,无论是规模还是深度都超越了前两次,即五四时期及80年代的女性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改变了以往女性写作中仰望男性的精神传统,以抗拒的姿态将男性从文本中心地位放逐到边缘地位,甚至走向极端———男性缺席,女性独语。这种对男性极度绝望的写作方式也使女性解放自身的努力再次陷入了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女性在父权制中的缺席和缄默,导致女性情谊的历史性空缺。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中国文坛,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定存在的女性情谊。全文通过对陈染小说所蕴涵的女性情谊的论述,高度肯定了陈染为突破男权中心话语和建构女性话语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同性恋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该文从小说中的同性恋现象着手 ,大致勾勒了涉及到该现象的古今小说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着重论述了当代关于同性恋的小说的特征和意义。总体说来 ,当代女作家描写的女同性恋的小说带有一定的女权主义意味 ,而王小波的《似水柔情》从狭义的同性恋文学来说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作品。  相似文献   

17.
金仁顺是"70后女作家"中的重要一员。她的小说在观念、主题、形象、对话方面均具有鲜明的个性意识。通过解析金仁顺小说的若干特征,不仅可以全面认知其小说创作,还可以在确证其小说地位的同时,触及当代女性小说的流向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流变和自由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以小说为主流,在启蒙意识和功利思想的作用下,一直承担着时代的使命。而20世纪末中国小说发生了极大的流变,逐渐淡化了“五四”启蒙立场和社会功利意识,日常情感和个人体验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使长期禁锢的文艺政策逐步解冻,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在摆脱文学过重的负荷,回归文学自身的努力中受挫。在严肃文学被冷落的沉寂中,被商品化思潮左右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使之退居边缘,小说现代叙事在回归故事的通俗性、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成为日常化、个人化自由写作的具体表现。商业化境遇使20世纪末的小说流变形成了90年代小说很突出的边缘化自由写作的形态。“新写实”小说、新生代作家、女性写作,以及其他小说创作的不同努力,构成了90年代小说的多元格局,使20世纪末的自由写作成为可能,文学的多元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小学课本的新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经过改写的,作家以自己的改写实践着小学国语课本的”儿童文学化”,从而帮助儿童体认“国语”的美感,养成“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这是从根本上确立新文学的合法性;进入中学国语课本的新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从选目上能见出编选者对新文学文学观的遵从,包括对“语体文”的捍卫,对被奉为典范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隆重推荐;教材中大量地选入新文学作品,明显地有利于新文学作品的传播,同时也培植出学生新的“文学感觉”与“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在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大众化"问题是在理论上探讨过同时在创作实践中也始终存在的事实,但对于什么是大众化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左翼主流作家、三四十年代的海派作家和八九十年代的一大批作家都对平民大众生活表示了关注,其创作都具有明显的大众化倾向,但因理解的角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隐藏在文学大众化表象之后的分别是意识形态启蒙叙事、世俗化日常生活叙事以及个人化叙事等不同叙事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