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和<牛虻>中蒙太里尼各自将独子献给上帝的分析,指出作品采用的文学视角的不同,也就会赋予同一事件不同的道德阐释,从而影响我们对同一事件的道德评判.文学视角所阐释的道德评判标准应该高于人类通常的伦理道德标准,超越狭隘的个人道德标准:同时又不能太完美,太抽象,防止把文学上升为脱离社会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2.
作为数字化生存时代公共伦理生活扩大化的衍生物,网络道德评判在其限度内于个体之维和公共之维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然而,网络道德评判在无差别技术赋权及负面媒体效应的加持下陷入困境,造成了对个体善的扭曲与对公共善的损害。究其内在动因,是道德动机与道德情绪、自我与他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诸要素在网络道德评判中的混淆与割裂。要规避网络道德评判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需要以伦理原则确立网络道德评判界限,以法律建制规定网络道德评判底线,以道德自律促进网络道德评判反思,从而构建良善有序的网络道德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3.
作为数字化生存时代公共伦理生活扩大化的衍生物,网络道德评判在其限度内于个体之维和公共之维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然而,网络道德评判在无差别技术赋权及负面媒体效应的加持下陷入困境,造成了对个体善的扭曲与对公共善的损害。究其内在动因,是道德动机与道德情绪、自我与他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诸要素在网络道德评判中的混淆与割裂。要规避网络道德评判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需要以伦理原则确立网络道德评判界限,以法律建制规定网络道德评判底线,以道德自律促进网络道德评判反思,从而构建良善有序的网络道德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一次围绕网络道德问题展开的博弈入手,谈了对网络道德问题的几点看法,认为网络有其虚拟的一面,也有其真实的一面,既不能把网络道德问题与现实道德问题截然分开,也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对待。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论述道德评价的功能,分别就对行为者的道德评价和对行为以及规范的道德评价进行分析,提出以道德价值评判前者,而以评判者自己所持的伦理原则评判后两者的看法,以纠正某些流俗之见,旨在揭示评判伦理规范时的伦理自我中心困境.并对缓和这种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网络为载体,以广大网民为主体的网络道德评判,是当今社会一个文化现象.网络道德评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网络道德评判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作为最广泛、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网络道德的严峻挑战和负面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加强了解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深刻剖析其主要危害。网络道德建设可从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坚持"网上"网下"道德教育两手抓、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网络一代"。  相似文献   

8.
对目前道德状况总体判断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滑坡、道德爬坡来判断。社会中有“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路人,但也有“最美妈妈”们。有极端事件存在,但慈善组织、志愿者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我们的城市文明、民主法制意识、环保意识、道德理论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伦理原则不同、道德原则与规范不同、道德约束机制不同、道德评价标准等不同;联系主要表现在网络伦理是现实社会伦理的延伸,现实伦理又是网络伦理的继续,两者都应遵循善、公正、公平、平等等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关系,有助于建构、发展和完善网络伦理;有助于防止人格分裂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网络双面性认识的深入,不同国家和组织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模式。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重要主体,国内高校更注重从制度规范上加强管理,而国外政府和组织则更多强调用户自律和第三方责任,两者各有利弊。从建设管理的有效性和网络发展趋势来看,能否加快网络立法进度、发挥公共组织优势参与网络管理、培育网络用户的道德自律、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技术含量,事关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不敢扶、见死不救……近年来,一系列拷问社会良知、公序良俗的事件,触发了公众对道德底线的深深忧虑。"我们不仅要仰望道德楷模,还要俯察道德底线。"有"根叔"之称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代表慷慨陈词:"我们现在正在学雷锋,他是我们仰望的道德楷模,但我们也要低下头,看看我们的道德底线。"他认为,道德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不公和贪腐现  相似文献   

12.
近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一女博士赴贫困县调研归来在微博上发表言论,声称"毕业后死也不下基层"。这条微博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网友对她的不当言论表示极为不满,也有人表示能够理解,冷静地提醒大家从不同角度看待此次事件……这次事件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它却折射出了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也正是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厦大女博士的"吐槽"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反思的契机。一、高学历=高道德?南开大学软件学院的孙凤池副教授提醒同学们,不能人云亦云地批评或赞成这位博士的言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将德育独立化的思想倾向,为此,学校德育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习惯,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法则,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当前德育方式变革关注的重点是重视课堂、网络以及实践对学生交流的影响,变"训导观"为"指导观",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道德分析与评判。  相似文献   

14.
网络道德失范造成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分离、价值取向扭由、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责任感缺失对大学德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给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难度.纠正网络道德失范对大学德育负面影响的策略是: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减少大学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提高他们自觉抵制"网络垃圾"、遵守网络道德的水平.具体的制度安排是大力实施规范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反"网络垃圾"的道德网站建设和软件研发,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健全大学网络德育的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网络泛道德主义是指网络虚拟空间出现的以道德僭越自身职能,以道德理想评判一切事物,以道德归因解释是非成败,以道德话语谋取权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怀疑主义与悲观主义的社会思潮与行为表现.网络泛道德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了在互联网生存时代人们批判意识的觉醒,对现实的关注热情,隐含了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发展的怀疑主义、悲观主义与否定主义的不良倾向,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当前网络泛道德主义的兴起有其深刻而复杂的文化、社会与心理根源.为此,要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制度创新以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强化网络生态治理以培育网民的理性参与能力,促进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大江 《文教资料》2008,(35):174-176
网络舆论对于道德的广泛关注,以及运用道德作为评判工具,已经发展到了极端化的地步.本文试图分析网络舆论这种道德极端化倾向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道德暴力"一词是随着近年来多起社会负面事件而引出的新兴词汇,除了大众对"道德暴力"现象的关注,己经有学者从学术角度加以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反思社会事件、解析词义,诠释"道德暴力"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提及"道德论",人们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说起,看上去似乎道德与伦理异名同谓,可是提起伦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人类脑中浮现。从词源上看伦理英文单词为"Ethics",而道德一词的单词则为"Morals",单单从词面上看,两者不难看出一定有着差异,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一是取向不同,伦理是中性词,道德是正面取向;二是大小不同,伦理不仅包括道德,也包括权利(权利是道德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西方伦理学大家休谟、亚当.斯密、卢梭的有关"道德论"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为大家阐释当今社会下的"道德论"含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对6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城乡来源差异不显著;(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文理科专业差异不显著;(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会因网络交往参与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时刻面临着自身道德价值的选择与实现。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大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评判和反响,进一步促使当代大学生对自身道德价值选择的反思。尤其是社会评判标准的不确定性,给大学生进一步进行自我道德价值的选择和实现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他们同样的行动,往往在社会中得到不同的评价,时褒时贬,时赞时斥,以致使大学生的自我评判标准也难免发生左右摇摆,难以确定。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从理论上回答大学生的道德价值选择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原则,以及在这些根本原则指导下,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