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一个大的飞跃。知识产生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由于生活世界的实际需要,知识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延续传承的必要。因此,学习也应该是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后,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和改变生活现有状态,学习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概念为导引,解析了我们这个时代由图像化的过度发展所引发的危机,从世界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解析了由图像化所导致的危机特征,以期通过揭示危机所在来昭示拯救之道。  相似文献   

3.
终身教育的召唤——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终身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背景与原因一次性教育的缺陷,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是提出并实施终身教育并使之回归生活世界的原因。终身教育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人们不禁要问,终身教育为什么要回归生活世界?这是由终身教育与生活世界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的。生活世界是一个被教育遗忘的角落。随着学校教育从社会生产活动中独立出来以后,教育就逐渐与人们的生活相脱离。20世纪科学、技术、知识的滥觞,加剧了人们对物质、技术的崇拜,教育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支配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和大…  相似文献   

4.
针对教育过于脱离生活的现实,不少学者分别从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危机的批评、海德格尔对生存状态的揭露、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改造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倡导出发,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回归生活世界”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趋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结论[1],并由此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回归生活世界”的热潮。本文试图指出这场热潮中存在的误区,并进一步阐明如何正确理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大学课堂教学亟需改革,这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大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需要,更是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挑战。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变革大学课堂教学生活。大学课堂教学生活包括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师生日常生活、社会现实生活、教学专业生活。大学课堂生活具有对象性、时代性、专业性三个特点。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策略包括: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重建课堂生活之"地基",通过反映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来丰富大学课堂生活之内容,把握专业生活世界这一课堂的核心重建大学课堂专业生活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生活作文在本质上述是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精神建构活动。超越日常生活世界可以从知觉、活动、反思、语言等不同维度进行。现象学语义观揭示了体验和语言之间本质联系,为探讨从语言维度超越日常生活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文章提出了借助语言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关键词。哈贝马斯在继承与超越中讨论了生活世界,重新界定了生活世界的本质内涵和层次构成性,揭示了生活世界的可经验性、可理解性、可书写性,批判了现实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状况,探索了生活世界合理化的现实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论克服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许茨以及维特根斯坦的抽象性和纯粹的语言性,把生活世界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结合起来,尤其强调了语言的交往活动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基础构成意义,把人们的交往活动视为生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基,这与其他学者强调于语言的建构意义是不同的,在比较中看,哈贝马斯赋予交往活动的根基性建构意义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8.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不仅使课程价值取向转为培养有道德的人,也使课程教学从知识的授受转向对生活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却与德育课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谐之音”。这里,笔者试就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作一思考,并对道德教育与德育课程谈谈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观 所谓和谐世界,首先是和平共处的秩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不同国家平等和睦相处,尊重相互的地位、权利和特性。和平共处状态包含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同国家相互依赖,互为依托,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非常强。和平共处状态还包含了相辅相成的互动。不同国家之间互惠互利、争取共赢。所以,国际社会的和谐状态首先是和平共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秩序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知识论的视角对大学理念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相关思想史的粗略梳理,作者提出大学理念源于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观点,并指出,既往大学理念的讨论对日常生活以及它与其他两种生活的关系有所忽视。文章对客观知识、地方知识、知识与兴趣、个人知识等知识理论进行了讨论,并将知识二重性和大学理念联系起来,认为作为缄默知识存在的大学理念也应予以关注。在提出知识创价社会这个新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学理念应关注大学的行动分裂,应将"创价"作为评价知识行动和整合价值的一个标准,在价值立场上坚持"爱智"的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1.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自提出以来,给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注入了新的视角与活力。但由于"生活世界"的意蕴上还存在着很强的不确定性,导致这一命题在当下的学术研究场域仍处于模糊不清的混沌状态。因此,教育研究要追本溯源,就必须究问诸如"什么是生活世界、教育能不能回归生活世界、教育与生活世界应当呈现怎样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已故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的大师之问切入,对大学系统内部存在的三对冲突进行深入的解析,探讨我们国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三重矛盾.通过大学内系统和社会外系统两个层面对建设一流大学的三重矛盾做出解释和超越,探讨出矛盾实际上不是来源于系统要素之间的冲突,而是系统之间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传递产生的"位差".大师之问表面上发出的是对大学之问,实质上是对大国之问.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重矛盾只有放在大国之问的语义背景下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调和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知识论的视角对大学理念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相关思想史的粗略梳理,作者提出大学理念源于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观点,并指出,既往大学理念的讨论对日常生活以及它与其他两种生活的关系有所忽视。文章对客观知识、地方知识、知识与兴趣、个人知识等知识理论进行了讨论,并将知识二重性和大学理念联系起来,认为作为缄默知识存在的大学理念也应予以关注。在提出知识创价社会这个新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学理念应关注大学的行动分裂,应将"创价"作为评价知识行动和整合价值的一个标准,在价值立场上坚持"爱智"的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和意义之源,科学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意义提升。在教学中两个世界的分化具有合理性,但实际教学中两个世界却存在着分离。建构两个世界统一的教学思路是"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两个世界应相互滋养,共同促进学生"成人"。  相似文献   

15.
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张力。事实与规范的张力衍化出了商谈理论,而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张力,则为哈贝马斯关于社会进化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梳理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中的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共存与侵蚀关系,进一步观察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张力,并从中发现哈贝马斯社会进化理论的新意与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具有理性逻辑——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是把学生世界还给学生,并尝试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出发探寻可行途径。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意义基础和价值源泉,但它也是"无真理的现实",有待超越。科学教育对生活世界的抽象化内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把生活世界提到首位不仅是走出科学危机的哲学观念,也是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此,科学教育的改革应该走向学生的生活场景,探究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越出科学的边界,探究非科学的问题,还原科学家的人性。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论回归生活世界,旨在唤醒课程论对课程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修复课程论的多重疏离及反思课程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就课程论学科建设而言,课程论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具体所指的世界,而是一种把握与研究课程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即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它将导致课程论在理论视野、研究主题、知识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等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